砖家速成大法:普洱茶名山全了!下次别说喝生普熟普啦,要说某某山的!
【勐腊茶区】
1、古慢撤 (麻黑、落水洞、刮风寨、弯弓、一扇磨、大柒树、荒田等)。[易武乡]
2、蛮砖 (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象明乡]
3、革登 (值蚌、新发等)。[象明乡]
4、莽枝 (秧林、董家寨等)。[象明乡]
5、攸乐 (亚诺、龙帕山、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景洪巿基诺乡]
6、倚邦 (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勐腊县象明乡]
【勐海茶区】
7、布朗山 (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章家等)。[布朗山乡]
8、贺开 山 (邦盆老寨、广别老寨、曼竜老寨、曼弄老寨、曼迈老寨等)。[勐混镇]
9、南糯山 (半坡老寨、南拉老寨、拨玛等)。[格朗和乡]
10、帕沙茶 (帕沙老寨、帕沙新寨、帕沙中寨等)。[格朗和乡]
11、关双茶 (曼帕、曼怀等)。[勐满镇]
12、娜卡茶 [勐宋乡]
13、保塘茶 (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勐宋乡]
14、曼糯茶 [勐往乡]
15、巴达山茶 (章朗、曼迈等)。[西定乡]
【普洱茶区】
16、景迈山茶 (芒景、景迈)。[澜沧县惠民乡]
17、邦崴茶 [澜沧县富东乡]
18、东卡河茶 [澜沧县东朗乡]
19、帕赛茶 [澜沧县文东乡]
20、困鹿山茶 (古茶、野生古茶)。[宁洱县]
21、新寨茶 [宁洱县磨黑镇]
22、苦竹山茶 [景谷县景谷乡]
23、文山茶 [景谷县景谷乡]
24、黄草坝茶 [景谷县正兴镇]
25、迷帝茶 [墨江县新抚乡]
26、景星茶 [墨江县景星乡]
27、老海塘茶 [镇沅县田坝乡]
28、马邓茶 [镇沅县者东镇]
29、老乌山茶 [镇沅县按板镇]
30、茶山箐茶 [镇沅县田坝乡]
31、大麦地茶 [镇沅县者东镇]
32、老仓福德茶 [景东县安定乡、文龙乡]
33、金鼎 茶 [景东县林街乡、景福乡、东镇]
34、漫湾茶 [景东县漫湾镇]
35、哀牢山西坡茶 [景东县花山乡、大街乡、太忠乡、龙街乡]
36、御笔茶 [景东县锦屏镇、文井镇]
37、长地山茶 [景东县文井镇]
38、田房茶 [江城县国庆乡]
39、博别茶 [江城县国庆乡]
40、腊福茶 (腊福古茶、腊福大黑山野生茶)。 [孟连县勐马镇]
41、芒中茶 [孟连县娜允镇]
【临沧茶区】
42、冰岛茶 (东半山、西半山)。[双江县勐库镇]
43、小户赛茶 (勐库种茶、大雪山野茶)。[双江县勐库镇]
44、白莺山茶 (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云县漫湾镇]
45、昔归茶 [临翔区邦东乡]
46、邦东茶 [临翔区邦东乡]
47、东旭茶 [临翔区邦东乡、云县大朝山西镇]
48、茶房茶 [云县茶房乡]
49、香竹箐茶 (勐库种茶、大山茶)。[凤庆县小湾镇]
50、平河茶 (勐库种茶、本山茶)。[凤庆县大寺乡]
【新八大茶山】
1、曼糯
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海拔1200-1300米。
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寨子: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2、勐宋(勐海)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地理:勐海县勐宋乡,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
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寨子: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3、南糯山
释名:“(产)笋酱(之地)”
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寨子: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4、帕沙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
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寨子: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味
5、贺开
释名: “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海拔1400-1700米。
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寨子: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6、布朗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平均气温18.7℃。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寨子: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7、勐宋(景洪)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海拔1500-1800米。
历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组大部分是爱尼人(哈尼支系),曼伞村老寨是布朗族,种茶都有久远历史。曼迁老寨附近的古茶园中,存有树龄十分古老的古茶树。清朝时这里的茶曾上供土司。
寨子:勐宋大寨、苗锄山、曼迁老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等
现状:作为中国最南部的古茶山,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区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目前仍有五千亩古茶园,长势良好。勐宋茶分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涩淡而苦茶味极苦,长久不化,本来不被村民用于出售,现在已成为版纳古树中之名品。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香气饱满,汤质厚重,杯底香强,甜茶苦涩较短,回甘较快;苦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弱
8、巴达
释名:“仙人脚印”
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寨子: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古茶山,古称“曼撒或漫撒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紧靠老挝。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及产量最大的茶山,所以外界也称易武古茶山为易武茶区。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 历史 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在易武居住种茶,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易武茶山据载,在明朝末年有江西人和云南石屏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制茶。清乾隆年间是义乌茶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鼓励外地人进入六大茶山种茶上班的汉人涌进,义务在义务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几十年的拓垦,易武茶园新增上万亩,使整个义乌茶山由南至北,山山有茶园。
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易武人不仅卖茶还卖棉花、药材等各种物资。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战乱,义务人转而将茶注销东南亚和中国香港,越南莱州,老挝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由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义务经济实力超过乙方称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鼎盛时期从易武杰,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同兴号、福元昌、同昌号、乾利贞号、车顺号、安乐号、同泰昌、泰来祥等等。
百年前,易武是贡茶产地,易武“茶马古道”的源头。如今无数茶人、茶商不远千里来易武朝圣,亲身感受易武和易武茶的浓厚 历史 和茶汤底蕴。易武茶山生态环境绝佳,在森林秘境和高山阔野之间,古茶树与密林共生,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链。易武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腊等地。易武茶区名山名寨林立,有当今普洱茶界一泡难求的薄荷塘,以及各种名声赫赫的各路高手,如:多依树、天门山、弯弓、铜箐河、百花潭、白茶园、凤凰窝、刮风寨(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茶坪地)蟒蛇箐、麻黑、高山、三合社、易比、张家湾、大漆树、冷水洞等等。
易武茶香甜醇厚、平衡细腻、刚柔并济,滋味高度协调,其次,易武茶后期陈化效果非常理想,是业界公认的陈化之王。
冰岛普洱茶名山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祥地,其最早的古茶树在当地有“母树”之称。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了著名的勐库大叶种。清乾隆二十六年,冰岛茶种传入顺宁(凤庆),在当地繁殖变异后形成凤庆大叶种。茶籽传入临沧邦东后形成现在的邦东大叶种。据不完全统计,由冰岛茶种繁殖发展的茶园面积达六十多万亩。冰岛茶树也因此被誉为“云南大叶种之正宗”。
冰岛普洱茶名山古茶园位于高海拔地区,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符合茶树喜湿的生理特性。茶树与林木混生,树木落叶形成丰富的腐殖层,为茶树提供了丰富养料,使得冰岛的茶树生长茂盛,芽叶肥壮,基础物质含量丰富,如氨基酸、可溶性糖类、多酚类等。没有任何的人为因素干扰,所以形成了冰岛茶最自然、生态的品质。冰岛茶树是典型的勐库大叶乔木,叶片又长又大、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非常独特,它是勐库茶的上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