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内含物质有哪些?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1、普洱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能抵抗酒精、烟、吗啡的毒害作用,有利尿作用,对平滑肌有驰缓作用,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2、普洱茶中含有维生素B2,如果缺少B2会引起代谢紊乱和口舌病,在茶叶中维生素B2的含量为100克中含有1.2毫克
3、普洱茶中含有维生素C含量高,而且都溶于水,能充分利用
茶叶的酶,按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效应来说,有相似之处,而且有些维生素就是酶的组成部分
4、普洱茶中的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嫩茶叶含氨基酸2-5%,有20多种,多数对人体是有益的,其中氨酸含量较高,是茶叶的特殊氨基酸,其他还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胱氨酸等
5、普洱茶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30%,能冲泡出来的大约5%左右
脂类在茶叶的含量为2-3%,其中有磷、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酸脂
茶叶中的脂防酸,主要是亚油酸和亚麻酸,都是人体所必须的,是脑磷脂和卵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6、茶叶中含有4-7%的无机物,多数能溶于水而被人体吸收,其中,以钾、磷最多;其次是钙、镁、锰、铝等;再次是微量的铜、锌、钠、镍、铍、硼、硫氟等
主要成分:红茶素(TR)、黄茶素(TF)、茶褐素(TB)、没食子酸和维生素C,发酵熟制的普洱茶由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的转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发酵中,维生素C也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可以降血脂,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视个体而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
扩展资料 普洱茶种类 1、普洱紧茶 传统品类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
2、普洱绿茶 普洱绿茶的品质特点为清汤绿叶,其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酸性并便于揉捻;杀青的方法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叶条索,适当破坏叶组织,使茶质容易泡出
其干燥方法有炒干、烘干、晒干三种
干燥的目的,是蒸发水分、紧结条索,透发香气,增进色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2)第二类是维生素和酶
普洱茶中含有维生素P、B1、B2、C、E等
这些维生素,用开水浸泡十分钟后,平均有80%可以浸出,所以普洱茶是人体维生素的很好来源,尤其B2和C最为重要
B2又称核黄素,是我国人民膳食最易缺乏的维生素
缺乏B2会引起代谢紊乱和口舌病,在茶叶中维生素B2的含量为100克中含有1.2毫克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于防治动脉硬化、抗感冒、抗出血、抗癌、抗肝炎的意义,已引起普遍重视
茶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而且都溶于水,能充分利用
茶叶的酶,按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效应来说,有相似之处,而且有些维生素就是酶的组成部分
第三类是矿物质
茶叶中含有4-7%的无机物,多数能溶于水而被人体吸收,其中,以钾、磷最多;其次是钙、镁、锰、铝等;再次是微量的铜、锌、钠、镍、铍、硼、硫氟等
医学专家指出:无机物可维持人体液(渗透压)平衡,对改善机体内部循环有重要意义,又是人体“硬组织”(娟骨骼、牙齿)的原料,与骨、牙等的生理关系十分密切
钾为细胞内液的重要成分,茶叶不但含钾高,而且容易泡出
经湖南医科大学实验室证实,普洱茶中的氟化物对防龉齿有重要作用
茶中的锰可防止生殖机能紊乱和惊厥抽搐,锌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防止心肌梗塞与暴卒,并有抗癌作用
茶叶中的铜、铁对造血功能有帮助
经医学专家化验,普洱茶中含有药效成分,是茶叶成为人类重要饮料的决定因素
茶的药效十分复杂,且茶叶的治病作用,往往是许多药效成分和营养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周昕编《药茶》一书中载,茶叶中所含的药效成分有咖啡硷类物质、酚类衍生物、芳香类物质、维生素类物质和其他物质
茶叶中的咖啡硷,能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能抵抗酒精、烟、吗啡的毒害作用,对心脏及中枢性未梢性血管系统,有兴奋作用和强心作用,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有利尿作用,对平滑肌有驰缓作用,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