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茯苓蒲公英茶的功效和作用

时间: 2022-12-17 22:11:12

茯苓蒲公英茶的功效和作用

茯苓蒲公英茶富含蒲公英素、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有消除疲劳,滋润肠胃的功效,可加快肠胃蠕动,有改善便秘,缓解湿气与火气的功效,常饮茯苓蒲公英茶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另外蒲公英茶内的维生素有缓解视觉疲劳、抗氧化的作用。

茯苓蒲公英茶的功效和作用:

1.清热去火作用

茯苓蒲公英茶一起泡水喝,有非常好的下火作用,可用以缓解因容易上火引发的口干口渴、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口臭、咳嗽、咳嗽有痰、目赤肿痛等现象。

2.消毒杀菌作用

茯苓蒲公英茶具备非常好的抑止微生物的功效,一起泡水喝,有益于提高实际效果,可用以缓解因病菌感染引发的脚气等病症。

3.利湿消肿作用

茯苓蒲公英茶有益于推动机体不必要水份的排出来,进而可用以医治小便不畅、小便缺少、水肿等病症。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蒲公英与茯苓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蒲公英是人们熟知的山野菜,味苦多汁,有苦寒泄热的效用。茯苓是菌科植物,味道清淡,有淡渗水湿的作用。二者配伍在一起,一清热,一去湿,针对的是中医理论的湿热证,所谓湿热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在一起,引起的诸多临床表现,请注意,湿热是体质的一种病态问题,并非专指某种疾病,例如湿热可积滞在脾胃,肝胆,肌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茯苓和蒲公英治疗什么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你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滞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蒲公英苦寒泄热 相传,在很早以前,东北地区缺医少药,有一户人家的儿媳生了疔毒(皮肤上的毛囊炎),痛痒异常,由于家境贫寒,请不起医生,她的婆婆急中生智就去野地里挖了一些山野菜,将其捣碎,然后内服外敷,儿媳的疔疮很快就痊愈了,这种野菜就是蒲公英,它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婆婆丁。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曾盛赞蒲公英为清胃火之品,药性平和,泄胃火却不伤脾胃。 蒲公英花蕾盛开时似黄菊,古代也称其为“黄花地丁”,它的药用部位是地上的全草,质地甘润多汁,味道泛苦,苦味是阴寒属性,《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公英药性性寒,寒能清热。味甘入脾胃,所以说公英专注于清脾胃的热盛。 茯苓利水渗湿 茯苓是松树下生长的块状菌核,外皮色棕黑,内部色白,质地致密,味道甘淡,目前,主产于安徽,云南。茯苓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人认为茯苓生于松柏树下,长在腐殖土中,是土气凝聚而成,脾胃属土,茯苓专入脾胃,味道甘淡,淡味具有通利小便,渗湿泄水的作用,针对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停聚在体内形成的痰湿水饮的问题。 茯苓药性柔和,具有健脾益气,驱散水湿之效,脾虚饮食不得运化,气血亏虚,多配伍本品,脾虚水湿内停,致心悸,眩晕,失眠等水湿内扰气血的问题,医家多配伍本品淡渗利湿,由于临床非常常用,清代医学家黄元御称茯苓“功寄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配伍公英 茯苓与公英均入脾胃,茯苓化湿健脾,公英清热泄火,组合在一起专清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多因长期的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三餐不定,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脾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胃给脾提供热量,脾给胃提供津液,形成脾燥胃润的健康局面。在病因刺激下就会出现脾胃不能很好的配合,即脾湿胃燥,湿邪与燥热结滞不通,形成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后,由于湿性粘腻,常很难驱散,湿阻气机升降,导致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热邪停滞后,引起口干,口臭,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湿热虽然阻滞在脾胃,却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而且湿热可循气血而影响其他脏腑,如湿热体质多形体肥胖,怕热多汗,脾胃湿热引发肝胆湿热可导致两肋胀痛,尿黄口苦,湿聚成痰郁滞咽喉,可出现咽喉不利,痰多咳嗽等等。具体情况应根据个体情况加以分析,复杂问题应请中医师面诊判断。

茯苓和蒲公英喝水行吗?

题主想问的是不是茯苓和蒲公英可不可以泡水喝?茯苓和蒲公英是可以一起泡水喝的,茯苓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的作用,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肿散结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清楚自己对蒲公英过不过敏,另一点就是蒲公英的量不宜添加过多。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