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最盛,而在成都,盖碗茶几乎成为了当地茶馆的“代言人”,无论是家庭待客,还是在茶楼中,人们通常习惯用此法饮茶。
盖碗是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合而成的茶具。它既有茶壶的功能,又有茶碗的用处。
也就是说,它既能保持茶水的温度,又可以通过开闭盖儿,调节茶叶的溶解程度。如口渴急于喝茶,只消用茶盖刮刮茶水,让茶叶上下翻滚,便能立即饮上一口口香喷喷、热腾腾的浓郁香茶。
如要慢慢品尝,可隔着盖儿细细啜饮,免得茶叶入口,而浓如蜜、香沁鼻的茶水则缓缓入口,更令人爽心惬意。盖碗茶的扬名,便由此而来。
在茶楼中,盖碗茶的冲泡过程十分有趣:堂倌边唱喏边流星般转走,右手握长嘴铜茶壶,左手卡住锡托垫和白瓷碗,左手一扬,“哗”地一声,一串茶垫脱手飞出,茶垫刚停稳,“咔咔咔”,碗碗放在了茶垫上,捡起茶壶,蜻蜓点水,一圈茶碗,碗碗鲜水倒得冒尖,却无半点溅出碗外。这种冲泡盖碗茶的绝招,往往使人又惊又喜,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在茶楼中,盖碗茶还具有“说话”的功能:例如,茶客示意堂倌掺水,无需吆喝,茶盖揭起摆放一边,堂倌就会来续上水。
茶客暂时要离开茶馆,但又想保留座位,便在茶盖儿上放一个信物,或把茶盖儿反搁在茶碗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决不会来抢座位的。
茶客喝够不喝了,茶盖朝天沉入茶碗,堂倌会意拣碗抹桌子;茶客今天喝茶对茶馆极不满意,茶盖、茶碗、茶托拆散一字摆开。
不止堂倌,连老板都要立马上前问原因陪不是。行业帮派商谈机密事用茶碗摆出的“茶阵”,只有“道”上人才知晓要表何意、说何事。
除了盖碗茶本身有趣,成都的茶楼也别具特色。茶楼的座椅多是高档藤木,并不像过去的茶铺坐的都是竹椅和木凳,那些座椅看起来虽然平实,有过去的遗风旧俗,却没有档次,没有奢侈,不能高消费。而现代的新茶楼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所以,高档文化茶楼颇受一些人士的追捧。除此之外,高档茶楼和低消费茶馆相处得很融洽,让来到成都的外地游客能亲切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两种特质。
而在茶馆内,所有人都可以自然而平等地享受着生活,享受着这个城市带给他们的舒适和安逸。
提起安逸闲适,成都盖碗茶倒是有着这样几个故事:相传李白年轻时云游天下,他从四川出发,途中经过成都时,住在青莲街的几个月间,天天在“青莲茶馆”喝盖碗茶,并对其赞赏有加。
于是盖碗茶不仅滋润了李白那种“济苍生”、“安社稷”的隐逸求仙的思想,同时还让其优哉游哉的生活态度继续发扬,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
除了李白之外,杜甫也曾与盖碗茶结下不解之缘。据杜甫初来成都之时,极尽穷愁潦倒,后经过友人的帮助,喝了几碗盖碗茶,忽然神清气爽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杜甫也如李白一样,生活得优哉游哉。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属实,单就成都盖碗茶来说,其特点就离不开闲适从容,轻松自如这些字眼。
时至今日,盖碗茶俨然成了成都市的“正宗川味”特产。在那里生活的人清晨早起清肺润喉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劳心劳力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
好友聚会聊天一碗茶,邻里纠纷消释前嫌一碗茶……这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成都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而越来越多来自外地与国外的游客,也融入到盖碗茶的魅力之中,在幽香宁静中体会那种闲适从容、智慧幽默的艺术美感。
有人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成都素以茶馆多、茶客多和喝茶耗时长而闻名,如今成都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但在公园里、街头巷尾仍然可以看见不少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的人们,神情怡然自得。当时代牵着整个社会一路狂奔向前发展时,却有一些悠闲的生活习惯被这座城市保留了下来。
“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子。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
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
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
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茶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下口,可以把茶叶撇开。其实,“盖碗茶”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把茶盖比作天,茶船为地,茶杯喻人,把茶水一冲上,盖子一盖,便有了“天地人,精气神”的意境。
盖碗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
白瓷盖碗最实惠, 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
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使用盖碗泡茶最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老成都生活
成都茶馆里一般都是矮的茶桌和竹椅子,让人可以坐得舒服些,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这样,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 也有不少茶馆有竹躺椅或藤躺椅,可以让人更充分地放松休息。 人们靠着或躺着休息,多数都在摆龙门阵(谈天)或称作“冲壳子”(吹牛)。
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难怪说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
茶馆一天的生意也有闲忙之分,忙时称“打涌堂”,闲时称“吊堂”。茶叶叫作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份浮在水面上叫做“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内冲进开水,叫做“掺”或“冲”。“一开”、“两开”,是茶馆里常用的词。如说:“才喝了一开”,指喝的时间短。喝了好几开”,指时间长。这里的“开”,是指每冲一次开水必须揭开一次茶盖的竟思。“白”,是指掺过多次开水,茶已泡到没有颜色,成了白水了。当茶多们说“茶已喝白了”,就是准备要走了。
//////////
有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成都人爱上茶馆。可以说,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了“爱茶馆主义”。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达到了每条街巷都有茶馆的地步。1935年,成都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茶客的比例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有钱的阔佬,有名的大家,坐在露天茶馆也丝毫无损他们的名声。相反,这是一种美德,一种品得咖啡,喝得盖碗小茶的平和与笃实。露天可以换成室内,竹椅可以换成藤椅,“三花”也可以换成“蒙顶”,但换不掉的是那种“散打”式的悠闲与自在,成都人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幸福的茶水生活。
欢迎您来七子茶庄,与我们一起体验成都式茶馆乐趣~
七子茶庄—好茶喝健康
七子茶庄品茗地址
置信店
广福店
海峡店
我们都知道茶叶最初被人类食用,采用的是生嚼吞咽的方式。后来逐渐发展为煮茶饮用,再发展到泡茶饮用。其实喝茶有很多种方式,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风土人情不一样,饮茶方式也有所区别。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名城。老北京人向来有喝大碗茶的习俗。所谓喝大碗茶就是比较粗放的饮茶方式,以前北方人喝茶都是泡一大壶倒大碗里喝,或者干脆直接用大碗大杯泡茶来喝。大碗茶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朝,喝茶的人主要是八旗子弟。当时北京有很多家茶楼,这些茶楼的主顾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由于功夫茶的普及现在很多北京人喝茶也开始讲究用功夫茶具来喝了。
说起广州的早茶,大家都很向往。广州人非常喜欢喝茶,早上起床后要喝茶,晚上睡觉前也要喝茶。广州最有名和最讲究的还属早茶,广州人很注重吃早茶。吃早茶的时候泡上一壶茶,配上精致美味的点心,一般都会配上七、盘。现在广州人吃早茶一般都是去茶楼吃,可以一个人去享受一下宁静的时光,也可以全家一起去热闹一下。可以和朋友去聊聊天,还可以和客户去谈生意。广州的早茶早已融合到了人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交际方式和文化。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景色优美、生活节奏慢,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这样的成都让大家很是向往。成都的茶馆独有一种盖碗茶文化,与南方地区用盖碗泡茶不同,成都地区是用盖碗喝茶。相传盖碗是唐朝的时候由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当时人们用杯子喝茶,崔宁的女儿怕烫手就给杯子加了一个杯托,后来又有人给杯子加了个盖子,盖碗就被发明了出来。盖碗由杯盖、杯身、杯托三部分组成,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