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柴烧?
从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
然而事实上,我们通常指的柴烧源于日本的美学,多用于茶具和茶室用器。对发色、原料、器形、韵味等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柴烧作品:
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不上釉(自然釉):
上釉(底釉):
1、土: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相对的,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陶艺家有时会将瓷泥和陶泥混合,调配出属于自己的泥料。
2、柴: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3、窑: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下面是两个柴烧作品的对比:
4、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5、自然落灰釉:
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而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在传统烧造中,窑工会用匣钵承装陶瓷,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窑灰的接触。
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是人们厌倦了极度工艺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
自然灰釉通常是粗糙亚光的,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
柴烧的魅力,无法用言语形容得一清二楚,烧制中的偶然性展现了其特点,而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触其中朴实得惊艳的美妙。
三、柴烧全过程:
进窑前作品做最后的修整:
由于柴烧成本极高,陶艺家通常会先将作品素烧(不易变形且方便存放),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将全部作品共同放进柴窑烧制。
这些作品经过了创作、晾坯、素烧后,现在到最后的修整、上釉的阶段了。
这次柴烧作品属于上釉类,给作品上釉有很多种方式:
一是用坯体直接上釉,二是经过素烧再上。素烧的好处就是,如果你不小心上坏了釉,可以洗洗重来。
接下来是调釉的过程:
调釉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釉的浓度与坯体有关,用矿泉水调出两种釉,一是志野,另一是铁釉,反复调试到适当。
上釉的动作很关键,为了使效果更加自然,不少陶艺家选择浸釉的方式。
设计好想要的效果,抓住盏底,侧入,抖两下,完全吃透后拿出。
釉在盏底的感觉要均匀,略有坠釉更好,但也不能多,多了窑烧后可能滴到硼板而废了。
接下来是装窑:
装窑是个关键活儿,就像总导演,根据作品的总数和窑的容量,设计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意想的效果。
计划、沟通排窑位的布局
开始进入排窑位,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
最后一摞的排窑位是非常关键的,最外围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同样也面临更高的风险,如何安排要经过深思熟虑。
这是投碳口也是观火口,试片还是古法放于口沿处,好观察烧熟了没,现在虽然有了体温计,但这也是个传统的好办法。
这次整个装窑过程用了五个小时左右,装窑是个细心精心设计的过程,完成后的窑内。前面约一米多的地方是烧柴火的位置,一会就要点火啦。
圆满的开窑了
第一天---熏,就是让烟在作品的表面积一层灰,二百度以内,一直到第二天。
二十四小时的轮班开始啦,每人值班8小时左右的班,除了添柴火外,还需要将木柴先劈成六十公分长短,以便下一班人使用。
窑的右上方有个时钟和一个温度计,记录着窑内的温度,第一天200-400度,让窑温曲线上升,降至200度时,投柴,让它升至400度左右,自然下降,再投。
前面做的试片现在就可以勾出来看效果了,除了看熟度还可以看到些落灰的效果。
第二天,窑温控在400-600度左右
第三天,700-900度,第四天,窑温攀升1000度以上,这时的危险度就相当高了,需要有经验的陶师们亲自观火。
四天四夜过去,窑温至1200度,入碳,封窑。
这时浓烟滚滚,窑内的氧气急速下降还原氛围。形成这种窑烧气氛将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窑后期待窑温慢慢降至常温,预计是一周左右了。
出窑的时间是在入窑的两周后了,柴烧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尽显柴烧的魅力。
四、益工坊柴烧作品:
成品一壶一式,变化万千,色彩斑斓温暖,质地粗犷有力,层次丰富,却又不失人间的烟火之气,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
手工艺是灵魂技术的体现。留住情怀,才呈现精美之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经过火气的淬炼,焕发各自的味道和风韵,也是对万物无常的生动诠释。
每一件柴烧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孤品,珍贵稀有,可遇而不可求
“金大益”
金大益用的是烤金工艺,类似新彩,将纯金烧到器皿上。
繁复的堆金工艺,二次贴花,二次烧成,工艺精湛,过程繁复,难度极大,精品率低。
纹饰立体而生动,色泽富丽而典雅,可经久使用不褪色。让美好与珍贵的华美之色在此刻得到永恒。
五、补充:
1、铜的发色主要见于钧窑,在不同气氛下是紫色、蓝色、红色和绿色;金色是因为走了火的缘故。(火焰在窑里是不断流动的,从不同方向经过器皿。火焰经过陶瓷的过程就俗称“走火”)
2、金属效果也属于柴烧非常有代表性的效果之一,但不少柴烧也有很棒的釉面装饰,它们会更加润泽一些,不上底釉的更容易出金属质感。
3、火焰流窜的火痕与还原作用产生的奇异变化,呈现在柴烧作品上叫做火痕。
4、柴烧杯可以提升茶汤口感,同时茶汤也可以去养柴烧杯,让杯子质地变得更柔和;养久了杯子可以去些火气去了,杯子从口感和视觉上都会变得更柔和。
文图|yao-志烽
柴烧,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主要分为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
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於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柴烧来就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只要大原则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陶的特质本来就不那样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柴烧作品,创作者的执着精神甚于技巧的琢磨,因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茶器了。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总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正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坏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