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

时间: 2023-01-13 21:05:04

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

很多人分不清建盏和天目盏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怎么样来区分。今天简单跟大家说说:

用福建南平地区一带含铁量较高的水吉红土为胎底,含铁量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这是我们对建盏的解释。

而天目釉系列茶碗,则氧化烧和还原烧并存,且含铁量也较低,从胎低能明显看出与建盏含铁量的区别。

建盏: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而器物唇边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因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天目盏: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来自建阳窑的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称为天目碗。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如今,在日本和台湾一般都通称“天目盏”,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

建盏是天目釉系中的一个品种,也是最高端的品种,产自福建南平地区的黑釉茶碗,才能称之“建盏”,它与其它窑口所产的天目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产地不同,胎和釉料是更大的区别。

天目盏与天目山也有密切关系。天目山茶在唐代已经相当出名,说起天目山茶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

宋代天目山佛教寺庙林立,香火鼎盛,自南宋始,日本许多留学生来过东天目山。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还以“天目盏”受人敬慕。日本盛行茶道,原来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寺院中带回国内去,名曰天目盏。

对于天目盏是否天目山所产,国内曾有过争论,不少专家认为是福建建窑所产,理由是天目山一带没有古窑址。

20世纪70年代末,临安县在文物普查中,在天目山南麓的於潜镇凌口村一带发现了古窑址24处,考证为宋代窑址。并且从古窑址残存的瓷片中发现不少黑釉茶碗的碎片,证实宋代这里确曾烧制过黑釉茶碗,由此证明“天目盏”是名符其实的天目产。

至于日本也不过是在仿烧黑瓷而已,相传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因为不甘心其父加藤左卫门仿造瓷生产失败,毅然追随高僧道元禅师前来中国,在福建建州等地学习制瓷技术5年之久,回国后相继开窑烧造失败。最后在日本的山田郡的濑户村(今名古屋市郊)烧造黑釉瓷成功,被其国人称为日本的陶瓷制祖。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

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故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天目杯跟建盏是什么意思

天目杯:天目杯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众所周知,南宋文人的闲情雅趣中有一样活动就是斗茶。当年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就非常喜欢闲来无事时猜猜谜,斗斗茶。而天目杯刚烧制出来时就是用来斗茶的。

特点:天目杯又名曜变天目茶碗,它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散发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研发了“曜变”技术。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使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代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妙的陶瓷器物。

建盏: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特点: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曜变天目茶碗如今收藏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

《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记载:“闽中建窑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圈围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以为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值得一提的是,曜变天目茶碗在日本也被称为“稻

扩展资料

建盏与天目的区别:

1)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一般唇边露锈色,有的近似芒口。而天目盏唇边较圆润,少有挂釉现象。

2)建盏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而日本和台湾许多陶艺家烧制的天目茶碗,不仅胎质较细腻,且釉色变化丰富。

3)从着色剂判断,建盏主要是以铁做着色剂,铁在不同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颜色,除了胎和釉配方的不同,造成颜色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烧成气氛的不同。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目系,釉色也很丰富,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不过整体质感稍微欠缺一点。

总结:建盏玩的是质感,天目玩的是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目杯   

百度百科——建盏

请问钧窑、建窑和天目的区别?

1、性质不同: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天目瓷是一种黑色带有紫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

2、起始时间不同: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为天目。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

3、特征不同:天目表面的纹路类似鹧鸪鸟胸部的黑底白斑。建窑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钧窑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搬动钧瓷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钧瓷的方法,尤其是钧瓷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钧瓷。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

2、一般可将古钧瓷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钧瓷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

3、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钧瓷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钧瓷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