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习惯马背上生活的蒙古族人在建国之初基本上延续了本民族的习俗,以饮酒为主。政权统一后,统治者虽然把原来南宋统治下的臣民列为政治地位最低的“南人”,但为了便于统治,元朝政府也不得不被动接受儒家文化。
中原文化习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元人的生活,饮茶即是一例。也因蒙古族人曾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造成破坏,元朝初期的茶文化一度陷于衰退状态。因此元代并没有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饮茶方法,与饮茶配套的器具除了晚期几种新的瓷器品种出现外,仍保持南宋时期的釉色和造型制作特色。
元代的统治不及宋代那样重视艺术、生活、文化,贵族统治阶层为了扩大其统治领域,长期不断地战争经历和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得茶具设计和制作风格有一定改变,茶具变得厚重、粗狂、豪放,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也就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元代的点茶习惯在延续的同时,茶叶加工、饮茶方法和使用的茶具比宋代简单得多,并发生了一定改变。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茶具史上的过渡时期。
今天在首都博物院寻一寻过渡时期元代各个窑口的瓷器。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敞口,直壁下收,喇叭形高足。通体青釉之上点缀不规则的褐色斑点。青釉褐斑工艺最早见于晋代,元代在青釉、青白釉等多种器物上有这种做法。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
盏托为一套茶具。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乳状脐。托盘敞口,中间盏座凸起,高足外撇,足内无釉。盏内壁口沿绘卷草纹,内底饰缠枝花卉,外壁绘缠枝菊,托盘内绘有缠枝牡丹,外绘莲瓣纹,颈部绘重叠蕉叶纹。青花呈色浓艳。胎质坚硬,釉色白中闪青。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并饰“寿比南山”和“福如东海”的吉祥语。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淡雅。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诗文罐
小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4道弦纹将纹饰分为3部分,肩部用黑彩绘婴戏莲纹,下腹绘折枝花卉,中腹部题草书七言绝句诗一首:“寻慎悟入蓬莱捣(岛),香花不断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至元十八年。”黄褐色釉,胎质较粗。现存元代用诗文作装饰并有年款之器甚少,弥足珍贵。
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梨式壶
直口,垂腹,平底无釉。弯流,曲柄,柄上附小圆系。腹部绘束莲纹,流绘火珠纹。胎骨致密洁白,釉质细润,青花色泽浓重,白釉闪青。梨式壶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似梨,故名。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红釉及青花僧帽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壶身呈圆筒状,上小下大,器身上、中、下、左、右各饰有一条凸起的条带,模印凸起莲瓣纹,线条流畅自然。方形流,扁条形曲柄。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质细腻洁白。该器型为仿蒙古传统器物造型,只是将壶身换了个方向,装上流,是体现元大都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汇聚、融合、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器物蒙、藏皆用,是用来装、拌酥油茶的器皿。将茶砖煎成浓茶时,倒入少量酥油、盐,有的还加一些牛奶等其他佐料,现在亦有加味精搅拌至茶和酥油交融即可,是蒙、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钧窑天蓝釉水丞
收口,垂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不到底,口沿釉垂流呈现胎体颜色。造型别致。
元代版图的扩大,密切了国内外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兴盛,这无疑促进了陶瓷茶具的产量。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元代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承上是指由于外贸的需要,北方地区主要的瓷窑,如定窑、磁州窑、钧窑等以及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仍保持着原来的釉色特质继续生产;启下是指元代中期以后,代表时代特色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等烧制成熟,影响着明代以后的中国陶瓷发展。另外,陶瓷茶具逐渐重视装饰,对明代彩绘茶具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元代。在茶饮习俗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上层社会沿袭宋朝的末茶法,皇室所需茶叶仍以龙团凤饼为主,继续由贡焙生产进奉,只是宫廷皇族更喜欢的是加料茶饮,茶叶烹煮时可加进各种辅料,另一方面,作为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看不惯宋人优游文雅之风。更反对靡费巨资的团茶制作,因此,在民间倡饮沸水直接冲泡芽茶的茶饮方式。末茶法正逐渐被全叶冲泡的芽茶法所替代。对茶业和茶文化而言,元代是一个“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一变革及至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九月,诏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算是告一段落。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元代的茶具也呈现出一派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进程。
唐宋茶具的孑遗
元代茶具,倡饮散茶,唐宋以来的炙、碾、罗、煮等造茶器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朝廷贡茶未废团饼,末茶法在上层社会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在元人的文学作品中,偶尔还能见到描述烹点末茶和使用唐宋茶器的诗篇
现代意义的茶壶,应该是始于唐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中国茶具的变迁,就知道了。茶具是和人们饮茶的方法分不开的!茶具是发展的是变化的。
1、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
西汉 (公元前63年)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荼尽具,已而盖藏”的文字,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有茶具了。
2、中国人明确记载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
西晋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里的“鼎”当属茶具无疑。
3、明确有茶壶,应该是在唐代(包括五代)时:
到了唐朝(含五代),茶已成为日常饮料,开始讲究喝茶的情趣,出现了茶艺(这是日本茶道的来源)。此时的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开始注重茶具如何对茶的色、香、味进行保留和提高,开始欣赏茶具本身的艺术性。现代意义上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快速发展。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现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的。
4、到了宋代(含金、辽) ,饮茶方法出现变化,由过去的煎茶改为点茶(把茶叶碾成粉末状,用沸水冲泡调制)。但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茶具形式,致使出现了点茶的瓶。瓶的功能大致等同于现在的壶。
5、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
6、明代茶具,因为茶饼变成了茶叶,所以发生巨变:
明代开始,人们不再饮用茶饼,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等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
7、清代,茶的种类开始大发展:
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8、当代现代名目繁多,做工更精,质量上乘:
饮茶的方法没有变化,但是开始追求茶具的品质,材料、样式、做工等等,开始追求茶具的形式,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数不胜数。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茶壶,应该是始于唐代!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