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明,饮茶之风更盛,深入家家户户,饮茶习俗与唐宋时截然不同。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禁止碾造团饼茶,改芽茶以进。由此,宋元时已出现的芽茶在全国各地广为推行。饮茶习俗得以革新,一改唐、宋以来流行的煎、点末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散茶)的新饮法,此后,全面进入芽茶(散茶)阶段而逐渐定型。
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以及饮茶用具都变化一新。
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
“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入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
明人饮茶重茶品,水品,茶具,环境,茶侣等等,文化内蕴丰厚。
明德源《茶录》载:
“茶之妙,在乎始选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明人饮茶方式,既有文人崇尚,保留唐、宋传统遗风的投芽茶于壶煎、煮的“煎茶”,
明陈师犹《茶考》云:
“烹茶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加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
亦有流行于民间的“点茶”撮泡法。
《茶考》云: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茶,名为撮泡。”
还有投芽茶于热壶,用沸水点注,“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的壶泡法。
明人饮茶有“茶其十六器”与“总贮茶器七具”之说,其中以注春(茶壶)、啜香(茶盏、瓯)、苦节君(煮茶炉)为茶具中三主器,三主器中的茶壶、茶瓯(盏)既是饮具又是清赏品,尤为品茶之人所看重。
品茶,先品色,茶色“以青翠为胜,涛以兰白为佳”,绿色茶汤用白盏盛之,愈显其清雅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白盏必成为饮茶之上品。
明屠隆《考槃余事》记: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明高濓《遵生八笺》:
“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润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青花乱之。”
明许次纾《茶疏》:
“茶瓯其在今日纯白为佳,间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其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呰窳。”
由上述可知,明人品茶重白盏,定窑品为贵,宣窑白盏为最,成化、嘉靖白釉盏及回青盏皆可用。建窑黑盏与景德镇青花盏不易用。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厂故址出土有永乐白釉茶盏与盏托,茶盏作宋定窑斗笠碗式,口11.4厘来,高4.1厘来,体小秀雅。当是出于“定窑最贵,不易得矣”的仿效之作,反映了明初上层社会茶具文化中的好古、赏古之尚。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宣德白釉盏,敞口,腹壁浅弧式,瘦底,小圈足,底心尖状凸起,形似鸡心,俗称鸡心碗,制作工整,式样精妙。嘉靖回青小盏为罕见之器,撇口,腹壁凹弧线渐内收,内圈足,造型别致。
品茗所用之壶,《茶考》记:
“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这里所述的以瓷壶煎茶奉客的品茗活动,在明中晚期的画家唐寅《事茗图卷》,文征明《品茶图轴》,丁云鹏《玉川煮茶图》中都有真切的描绘。
图卷所画的瓷壶有提梁式、曲柄式。与之对照故宫博物院藏品,有万历五彩花鸟纹提梁壶,通高20,口径8.8,底径11.5厘米,另有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高31,口径10.7,底径15.5厘米。
除此之外,尚有紫砂器。
文震亨《长物志》云:
“壶以砂者为上,盖玩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茶疏》云:
“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致,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显而易见,自明中期以来,用景德镇瓷壶与宜兴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且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砂壶式样“古朴风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备受文人雅仕所推崇,因此,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蕴蓄着文人崇尚的高洁、幽野,风雅之美的趣味。
紫砂壶的制作,非始于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了宋代紫砂龙窑,伴有六方形执壶、龙首流圆腹执壶和提梁壶的残器出土,可视为明、清紫砂壶器之滥觞。但由于宋代崇尚“斗茶”重黑盏,饮末茶重白、青白釉盏,故而紫砂壶如昙花一现。却为明代制壶奠定了基础。
入明以后饮茶习俗的变异,促使宜兴紫砂茶具脱颖而出。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砂泥,则为其与饶瓷抗衡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明中期以后制壶名家辈出,供春、时鹏、李养心、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其中以时大彬最有名。时大彬制砂壶的特点与功绩是:一方面完备了紫砂工艺,对调泥土别有心得;开创了调砂的颗粒效果;与文士交往,以合雅聚之要求,把茶壶精雅化。
传世文物中的时大彬紫砂壶为数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彬款紫砂执壶,体大,腹圆,腹两侧置对称管状曲流与曲柄,盖钮作钱形镂空,内置一泥球,动时作响,壶身一侧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下首丁丑年大彬。通高27.5,口径13.7,底径15.5厘米。紫泥坚硬色黑,有极细小“石榴皮”点。
南京博物院藏时大彬提梁壶,通高20.9,口径9.5厘米,圆腹下硕,腹一侧置曲流,肩两侧连起拱式提梁。此二器,皆制作工精、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可见大彬早年作品之一斑。
大彬砂壶除圆腹者外,尚有方形腹、圆腹三足式和扁圆式。1968年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一件六方形执壶,通高11,口径5.7,底径8.5厘米,底部有大彬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紫砂胎大彬款执壶,壶身作四方形,置对称曲式方流与曲柄,紫砂胎外剔红,底刻大彬款。
1984年无锡甘露乡肖塘华师伊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壶一件,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直口、圆唇、球腹、曲流、圜柄、三乳足。盖面塑贴四云头纹,器表有浅黄色小颗粒微微凸起,俗称“石榴皮”,壶柄下方阴刻“大彬”楷款。此壶体小,古朴雅致,当属大彬晚期的作品。1985年无锡河下王光熙墓出士一件直流扁圆腹执壶,底有大彬款。以上所列大彬砂壶,造型各异,但都端庄浑厚,朴素无华,正是“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是上好的茶具。
陶瓷与茶 文化 有着很大的渊源,那么陶瓷与茶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 饮茶 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明代以后,壶泡的散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壶最受人们的青睐。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 雨水 ”,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 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 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壶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中国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茶与瓷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 彩绘 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饭后,泡上一壶茶,慢慢回味茶的甘醇和清香,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由于人们与茶密切相关,久而久之,人们对茶的种类、泡茶的水、泡茶的方法、饮茶的手段、奉茶的仪式等都有很多关注。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就有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已经形成了一股茶风。唐代中期,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专卖茶叶的茶店。江淮一带的茶叶,商人们都是装船抬车,四处销售。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就是现在的景德镇,当时的茶叶集散地。
中国是一个瓷器大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碰撞、结合,就会相得益彰,提升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专著是陆羽的《茶经》,其中谈到了茶汤的颜色和陶瓷茶具的颜色之间的关系。在唐宋时期,有一种斗茶的习俗。所谓斗茶,就是将茶饼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根据汤花的颜色和质量来决定。斗茶最讲究的是茶杯,宋代福建官窑烧制的黑釉带鹧鸪斑或兔子、油滴的瓷杯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市的一些建筑工地上经常可以捡到这种瓷器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的南京,是斗茶的鼎盛时期。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