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釦器|给你心爱的茶器加道光环

时间: 2023-01-13 21:24:10

釦器|给你心爱的茶器加道光环

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

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口,以金银缘器也。”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釦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铜做成的釦。

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然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传统的奢华工艺流传下来。

有宋一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宋朝工部文思院设“棱作”,内廷后苑造作所亦设“棱作”,只负责器皿的镶口。汴京城内,镶金属口的作坊面向市场,专做镶口来使器物增色。

釦器在工艺上要求很高,在瓷器上加镶釦边,没有一定的技艺水平,难以胜任。釦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釦的釦边,并且这些釦边在剖立面上,中脊要略微凸起,形成一圆弧状,同时向两边则要渐趋薄,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俗称之泥鳅背。而以直口方棱凸起包边的,谓之韭菜边。此二者为釦器的两种不同方法,器物器型不同,所采取的釦边方法就各不相同。

但不论何种釦器方法,金属釦都要与器物口沿镶嵌紧密,使之浑若天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镶嵌上器釦之后,釦之边缘与器壁能更趋平缓而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到最大限度。

瓷器口沿镶金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因而一些瓷器不仅在口沿镶金银,底足也镶有金银。

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有2件漆平脱银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就均镶有银釦。还有一些出土的其他釦边瓷器,器物本身就十分贵重,非庶民所能拥有。

五代前蜀王衍报后梁末帝朱有贞的信物中有金棱碗,其致语中即有“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之句。

此外,由于瓷器是易碎易损坏的物品,瓷器口沿镶金银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而产生磕伤、冲线等损坏。同时,瓷器口沿镶金银也是修补瓷器的一种方法。瓷器口沿有磕伤之类的损坏时,也可在口沿包上银边或铜边继续使用。釦器能保护器物口沿使其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因而瓷器镶釦实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瓷器装饰工艺。

釦器与建盏

关于传统釦器的最佳范例,现今最为深入人心的应属日本国宝级的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油滴盏了,它们自宋流传至今,口沿都或以金、银镶釦,与盏间变幻瑰奇的七彩釉色相映趣。

如同定窑覆烧盏釦边来掩盖其芒口缺陷一样,建盏釦边亦有出于实用的需求。宋代建盏采用匣钵装烧法,即盏口向上,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往往向底部流动,这就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甚至有少许露胎,口沿处带颗粒,质感较为粗糙。

观及日本国宝级的几只釦边天目盏,其口沿并非简单地裹一层金属了事,而是极为讲究地采用泥鳅背釦边方法,将薄口以金、银釦作护饰,既掩盖了口沿的粗粝,又保护了口沿在日常使用中不致磕碰损坏,亦大大提升了茶盏本身的气质,进而彰显了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

民国时期学者吴仁敬、辛安潮曾在其论著《中国陶瓷史》中提及:“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以茶具为最著,所谓兔毫盏亦名鹧鸪斑是也。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价求购,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该段文字即说明日本人极其喜爱建盏,购置后,以银釦缘建盏口沿。

彼时出口日本的建盏,其使用的对象,是日本社会特定的阶层,是其作为茶道仪会之用,否则也不会不惜工本地用贵重的银釦来镶嵌盏口,银釦材料的价格自不必说,釦器的工艺亦极具难度。

台湾学者谢明良先生在其《宋人的陶瓷鉴赏及建盏传世相关问题》一文中,也考证出此说。他提到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详细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釦建盏的价格:明应二年八月十八日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著付,晚来可出来云云;延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盏一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正”。此间所提及的“金覆轮”、“银覆轮”即为金、银釦。

除日本外,我国本土也时有出土带银釦之建盏,均为当时等级较高的墓葬所出。此外,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诗文:“吴侯建盏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亦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由此可见,在建盏的口沿加镶金属釦,确实能使建盏不论在功能、装饰还是气质上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极为少见的金属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范例。

釦器于当下的影响与意义

自古而来,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并让其使得生活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让后人诚惶诚恐地仰而视之。

现今日本以金漆巧缀的金缮修复手艺已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但作为中国传统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釦器装饰工艺传承的却并不多。釦器为我们国家自身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其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和实用价值更甚,工艺亦更为复杂,但在当前的文化变迁下所受的关注度却与其价值并不成正比。

怀安山居主人连广洋潜心于器物手作匠造数载,玩物尚志,怡养匠心。

数年前,他开始搜集各种釦器图录资料,于各地仔细观察揣摩博物馆所展出的釦边瓷器,凭借自己想象和以往的金缮、锔瓷的手作经验,自学作釦。经过几年手作实践,已成为业内广受认可的釦器修复师。在其工作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藏家寄来需要釦边修缮的器物。其所釦修缮的器物之多,不下几百上千件。

然而近两年来,他已不满足于踏实学古,将釦器局限于老器物的修复,更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工艺手法通过现代手作的方式融入到精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谈及釦器,艺术院校出身的连广洋谈到,当初建立怀安山居艺术工作室,并非仅仅是出于作修复;怀安山居专注的,也并不单单是简单地复制摹古。

“若仅仅以修复的名义去理解这门手艺,显然是很狭隘的。釦作为中国三千年以来的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加固、修复工艺,其实是可以跟任何物体都能发生联系的。”

所以,现如今他已经在做一些尝试,将釦作为一个媒介,进行传统工艺手作艺术衍生品的创作。在做釦器创作的时候,他尽可能地扩大一些表达的范畴,将釦延伸到新瓷器乃至竹、木、牙、角之上,打破原先的固定思维,充分发挥釦器棱边的物性,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材质对比所带来的形式美感,把传统的手作工艺回归到当下的生活中去表达,既能体现手作之美,也能体现工艺价值,以及其防止磕碰的实用价值,以传统的技艺创作出富有当代审美的情感之物。

由此可见,赋予釦器这项传统工艺一个理念的高度,并在日常修复古器并随之深化过程中寻求以传统手作本质的精义为载体的设计与创作,已完全不同于古时工匠性质地简单重复;这是心与手的结合,道与技的相生;是在筑基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通过手作的方式得以延续传承的另一蹊径。

茶具知识茶器的选择需要注意这4个原则 如何选择茶器

1、器之质地粗细与茶之发酵和新老程度成正比,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来选择茶器,也就是说,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宜用质地细密的器物,如绿茶宜用青瓷或玻璃器皿,乌龙宜用泥质较细的紫砂,黑茶宜用粗陶或泥质较粗的紫砂。是因为,质越细密,越容易将发酵程度低或不发酵的茶的温润体现出来。而粗陶,能吸收老茶异味,所谓水过砂则甜,有助老茶浊气散发。

2、器形之高矮与茶之老嫩成正比,在茶器的选择原则上,越老的茶,由于不怕焖,宜选择高深的器皿,如紫砂中的秦权、汉铎等,能将老茶的茶性很好地逼出来。而细嫩的茶,如绿茶,宜选择无盖或浅腹的的器皿,才不会将嫩芽焖坏。按这个标准,嫩芽做的红茶,如金骏眉,虽然发酵程度高,由于细嫩,宜选择浅腹的紫砂。

3、香气多少与茶器质地粗细成反比,以紫砂为例,以香气见长的茶,如乌龙茶,宜选择泥质较细的紫砂,香气不宜散发。而香含在茶汤中的茶,如普洱,宜选用泥质较粗的紫砂。

4、当你无法选择时,盖碗是万能的替代品,由于盖碗的可控程度高,如通过盖之开合,可散可闷,来适应不同老嫩和发酵程度的茶;通过观看汤色,判断茶汤浓淡,决定出汤时间等等。当你无法备齐各种茶器时,盖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茶器之美 | 不管在家还是旅行中泡茶,都给你准备了更好的茶器

这几天Y老师去云南放几天假,排排在武夷山积累了多年的湿气,更新慢就当给同学们的腰包也放个假。

虽然说是去放假,可之所以选择云南自然是因为有好茶,老班章,冰岛,薄荷塘这些肯定少不了啦,Y老师还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拔了云南少数派古树白茶的草,真的是完全颠覆了我对云南白茶的“偏见”,找时间我在隔壁“白茶教室”和大家分享。

但是作为一个说话口音已经不知不觉带上武夷山腔调的外地人,不管喝再多茶要是没有喝上一泡靠谱的岩茶,总感觉这一天的茶没喝到位,睡不着觉,写不出稿。所以在云南,每天的ending就是偷偷摸摸地喝一泡“非卖品”。

最近非卖品不能晒了,只能晒一晒能泡后非卖品的小盒沏。

其实出门之前我还小小地纠结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带上我都小盒沏,毕竟我们每天的行程里除了茶山就是茶商,再加上云南也是著名的茶区,我想就酒店里这么也会安排一套茶器吧。

想着想着我就把小盒沏从行李箱里丢了出来,临出门的时候发现摄影包里还有一个空档,就顺手插了进去。后来的行程证明我这个决定可以说得上无比正确。

在普洱系的茶器中,所有的泡茶器无一例外地比岩茶系大上一圈。如果是盖碗泡的话基本上都在150cc到180CC之间,如果是紫砂壶,我的天呐要是我是在普洱茶区第一次看到紫砂壶的,你和我说紫砂壶不合适泡岩茶,我可能真的会同意。

最奇怪的一点就是在同样也是茶区的云南,酒店里提供功夫茶器的也是凤毛麟角。我在版纳入住的是一家著名的网红豪华酒店,这家酒店小红书上网红必须打卡的杀手锏就是价值四百多块钱的泳池漂浮下午茶。

就在这样一家所谓地处茶区的“顶奢”酒店里,居然没有提供功夫茶具,更不用说适合岩茶的功夫茶具了。于是,我大脑袋一激灵,在错开网红打卡的高峰时段跟酒店服务经理借了一个小时的“草船托盘”,在全程没有网红肉身的前提下完成了小盒沏1.5版的东南亚风情首秀。

接下来,就是属于 小盒沏的SHOW TIME!

其实有眼尖的同学,小盒沏似乎和原来的版本不太一样的( 相关链接: 茶器之美:你的便携茶具配的上顶级岩茶吗? )。是的我们荣幸的通知,我们把这个最适合泡乌龙茶的便携茶具小小的升级了一下,让他更适合了,按 汽车 的标准这算是中期小改款,按IT行业的标准,算是1.5版本吧。

最直观的改版就是小盒沏盒身的颜色,从原来的经典黑、到汝窑色,再到当下北欧气质的水泥灰,强调的不是水泥感,而 是有腔调的塑料感 ,据说特别适合钟情于各种高级灰的霸道总裁们。

别问我塑料感怎么谈腔调,反正你得入手了才感受得到的实在。

另一个核心的升级在于这个里面匹配的小杯子,这是一个纠结且痛苦的改变。

1.0版本的杯子是潮州传统的手工杯,器型不用说了,是千锤百炼的经典器型,但是他确实是比较容易脆弱,其实在携行的部分还好,最主要是使用中就真的如蛋壳一般特别容易磕碰。

这两个特点让童鞋们对这个杯子爱恨交加,喜欢的人说这个杯子就能值回票价,而不喜欢的就觉得为什么要这么小杯子啊,为什么要这么薄。另外一个产能也不能完全跟上我们的节奏。

经过非常艰难的取舍,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杯型,参考了传统的铃铛杯,在底部加厚处理,这在外出使用的场景中可以增加他的稳定度。

在材质上,我们选了德化传统的“猪油白”,虽然不是手工制品,但是质感和使用起来的感觉都不输给1.0版的白玉令,容量上也增加了一点点。

在盖碗上我们也改进了一下,选择了同款泥料的德化白瓷制品,质感比1.0版本有了一点提升。

其实我个人是特别喜欢1.0版本的小杯子的,所以为了我这一点点个人的喜欢,我们线上依然保留1.0版本的销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决定。

最后就包装的升级。

对于包装这件事,我们一直都是极简主义者,对于那种打开就丢的包装,我一直的概念就是能省则省,少给地球增加负担。

1.0版本的时候,我们没有设计常规的纸盒,而是附赠了一个携行的布袋,但是当时的设计在颜值上让我不太满意,产品图片上我都没有上,很多童鞋拿到手后倒觉得这是个惊喜。这一版,我们对这个布袋也进行了升级,虽然还不是100分,但是终于可以秀一下了。

这个是岩茶教室唯一一款无限量供应的工业产品,也欢迎各大厂家来找学委联系定制事宜。

除了旅行中的茶具之外,断货很久的岩茶教室和弥云斋联名款“花一样的盖碗”再次到货了,这个联名款的盖碗也是我自己最近在家用的最多的茶器,还是那句老话, 比她好看的盖碗没她好用,比她好用的盖碗没她好看。

具体的内容可以见上一篇文章,这里我就不洗自己的稿了( 相关链接: 岩茶教室联手弥云斋,为岩茶专属定制“花一样的盖碗” )。

其实这个盖碗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泡茶的部分,从注水线到碗底的部分都尽量和审评的标准盖碗一致。

颜值的部分,我们则交给弥云斋女主人青山伤脑筋。

要知道Y老师这么造作的人能够绝对信任的品控不算多,青山绝对是值得放心托付的,第一批之所有走那么快是因为我们下单50个的前提下符合弥云出厂标准的只有惨淡的21个。

这次的批次也是Y老师年前再次下单的,也只有28个的成品。

按岩茶教室的习惯,这应该也是这一批盖碗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补货了,毕竟不重复才是我们这些年前进的“驱动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