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梳理建水紫陶发展历程时,不得不提及“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在建水,稍许上了年纪的陶人都会亲切的称之为“老厂”。
图为:老厂拆除时的照片
时间退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初期满目疮林,百废待兴。国家开始着手于对传统的民族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化的改造,主要方式就是合作化。采取了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级,逐步改变了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建水碗窑村的陶人们经历了这场变革,1953年碗窑村的37户制陶人家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陶器加工生产,后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建水县美术陶合作社”,1977年正式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
图为:当年的狮牌汽锅宣传海报
自投产以来生产的紫陶日用品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产品分为普通生活日用陶和创新工艺美术陶。普通日用陶占绝大多数。单壶就有近百种之多,罐、缸有30种左右,汽锅也有20种左右,烟灰缸亦有20种,杯子10多种,还有各种花器、笔筒、笔洗、笔架等等。同时美术工艺品也做,创新全国参展的也做,有专门的创新小组。当时原创的,有设计思想的紫陶作品如今已是一件难求。
图为:老厂时期的创新作品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曾是规模最大的紫陶生产企业。其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次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产品曾获国家天马金奖并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老厂”也因此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用品生产先进企业称号。但2000年以来,有工无艺、体制拖累、竞争激烈等老问题凸显,最终陶厂被迫关停,2014年厂区土地,被全部拍卖,至此这个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老厂”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图为:建水紫陶一条街
今天,建水广慈湖畔的天空已没有了往日滚滚的烟尘,破旧的厂房早已变成了别致的商铺小楼。当地人不再称这里是老厂,而是自豪的称之为“紫陶一条街”,漫步至中央广场,矗立着一支老厂拆迁留下的红砖砌成的烟囱。
图为:老厂作品鉴赏
他静静的耸立着。像个巨人,像个老者,望向天空,望向远处的五彩山!(图文:陶韵文化)
一壶紫陶,建水三代手艺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驰名中外,但一段时间以来落于寂寞。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及建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水紫陶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集体、私营、个体(家庭作坊)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州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县委、县政府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水紫陶文化资源,做强做大紫陶产业为目标,确定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为中国“陶都”,实现“产城文”一体化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的主导产业。
目前,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已达到8亿元的年产值,但是,在建水紫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认为,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隐忧。
盛名之下的发展“瓶颈”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建水紫陶壶泡云南茶、保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随着建水紫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紫陶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谢恒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截至2014年11月,建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共329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加上关联产业的产值,建水紫陶产业的年产值超过8亿元。
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红河火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建水碗窑兴仁建材陶瓷厂、绍康工作室、袁应德作坊等一批私营个体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有效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生产规模,提升了其知名度。同时,一批具有较高工艺水准的专业代表性人才逐渐涌现,已有一批优秀的陶艺传承人获得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山陶庄等紫陶作坊,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为代表云南省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一。品牌建设与营销工作得到推进,先后参加“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地理标志成果展”和“第一届中国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知名度;“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已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目前,申请使用“建水紫陶”专用标志标识222052个,申请使用刻制“建水紫陶”印章74枚,“建水紫陶”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但建水县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快速发展中,建水紫陶仍然存在着“瓶颈”亟需突破。一直以来,建水紫陶沿袭历史传统,形成以日用陶为主,美术陶为辅的发展格局。随着制陶业、手工艺品业的不断发展,建水紫陶在传统工艺、审美、创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发展思维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术陶市场饱和度高,缺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端艺术品陶,对陶品的装饰和创作多以名人书画为主,对差异性竞争优势挖掘不够,形式和内涵都有待创新。
目前,市场上各类紫陶产品存在质量不统一、好次混杂的现象,缺乏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产品标准,不利于“建水紫陶”这一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维护。建水紫陶行业规范有待完善,有关行业运行、市场建设等政策和条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业目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产业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工业生活用品的快速发展对紫陶业产生巨大冲击,市场空间逐渐缩减,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紫陶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程度不高,以古井、古塔、古桥为代表的特色景观与紫陶工艺及产品结合度较低,城市雕塑小品、地面铺装、广告标识、街灯座凳等环境要素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与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术陶为主,缺乏对高端艺术品的关注和创作,陶品层次较为单一,现有产品尚未打入高端艺术品投资和消费市场,缺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紫陶工艺品,成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高端市场有待积极培育。缺乏集陶土资源贮备、工艺展示、艺术品陈列、商贸交易、会展宣传等为一体的大型紫陶产业综合宣传和推广平台,高端紫陶艺术品、名家品拍卖机构有待建立。
这些问题都是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自2004年发起组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以来,一直致力于建水紫陶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广和建水陶文化产业的培植发展,是当代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对当下建水紫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
谢恒认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纵观全国其他著名陶瓷生产地,无一不是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以宜兴紫砂来说,宜兴市的传统紫砂产业年产值不过10亿元左右,但与紫砂相关的产业却达到近百亿元的产值。而湖南醴陵,作为我国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较为著名的瓷都,同样是传统陶瓷产业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而与陶瓷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却达到了120亿元。所以,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必然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相关产业群。
而要建成一个强大的建水紫陶相关产业群,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许多促进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还要找准各自的定位,并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政府为紫陶产业制定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企业则要研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与循环,共同促进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
就如建水县文产办相关负责人所说,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存在“瓶颈”制约,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并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
建水县目前有紫陶研究会、紫陶协会,还有紫陶产业发展办公室。研究会与协会属行业组织、群众团体,而紫陶办则是政府部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3个组织、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的现象,增加了“内耗”。因此,建水紫陶行业的组织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调整,需要理顺建水紫陶产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一个专业的、长期的建水紫陶发展规划。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也出台过,但这些都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没有专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就有可能走弯路,不利于紫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州、县政府已委托专业机构在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这个问题正在解决。
四川荣昌、广西钦州都是以陶瓷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行业管理部门每年都拥有政府给予的大量扶持资金。在参加国内外一些重大的评比、会展中,这些县市的行业协会或管理机构利用政府的扶持资金成批租下展位,再分给当地艺人参展使用。但是,反观建水紫陶,由于缺乏资金,只能是几个紫陶艺人凑钱合租一个展位来展示,还有更多的紫陶艺人因为展位费用、车旅费用等原因而没有参评、参展。没有参评、参展的机会,建水紫陶怎么能有更大的发展?高端产品如何能产生?因此,需要政府一些具体的扶持措施。
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不仅仅是建水县和紫陶从业者的事。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紫陶名列其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也有意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云南继普洱茶之后的又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从这些政策里,可以理解为发展壮大建水紫陶产业是全州,甚至是全省层面上统筹考虑的事,不能再狭隘地认为,发展建水紫陶产业,是建水县的事。只有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放在全州、全省的层面和高度来考虑,建水紫陶产业才能尽快实现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里包括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谢恒说,一个层面是紫陶从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这需要与职业中学、中专、大专院校联合开展,为紫陶业提供大量的初级技术工人。二是加强与省陶瓷协会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开展建水紫陶国家级大师申报工作。“今年5月,配合省陶瓷协会完成了建水紫陶业‘云南省陶瓷大师’评选工作。”谢恒说,建水紫陶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大师。没有国家级大师,建水紫陶要想做强做大,就会很难。三是培养建水紫陶专门的研究推介人员。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名陶名瓷,建水紫陶的研究很滞后,没有相关的专著。当然,这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建水地处偏僻,研究者相对较少,二是历史原因造成产研分离。起初,制陶的人没有写书出专著的能力和水平,而有能力写书出专著的人,却又不会制作陶器。政府是否可以考虑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版建水紫陶相关专著。
“只有突破这些制约,建水紫陶才能健康成长为百亿元产值的产业。”谢恒最后说。
谋局做强做大共发力
今年9月底,连续举办了11届的建水孔子文化节更名为“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紫陶文化旅游节”。9月26日,建水第一条紫陶文化主题商业街——建水紫陶街开始开放,这是一条以紫陶销售及展示、休闲体验、度假观光为主的特色旅游步行街,弥补了建水没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在开街仪式上,还举行了象征紫陶窑火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火炬传递仪式。这可以说是建水紫陶的又一次“发力”。
建水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为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水紫陶如何走出建水、走出云南,甚至是走出国门是建水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建水紫陶的产量、名气虽不如宜兴紫砂,但随着政府的关注和决策,也逐渐走出国门,为人所知。一是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建水紫陶已成功申注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且目前正在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以品牌宣传推动整个紫陶产业的外向发展。二是成立紫陶协会。组织参与各类展览并组织制陶大师到各个制陶圣地交流,打破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格局。三是借助红河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梯田、民族歌舞等红河特色一起,走出省界、走出国门。近年来,已完成台湾之旅、日本之旅、法国之旅等。四是与云南茶结合,推广云南器。把普洱茶、建水陶打造成实用、亲密的伴侣组合,不断推广宣传建水紫陶。五是建水紫陶不仅有茶器,还有其他传统的生活陶,比如气锅。这很大程度上为建水紫陶的推广另辟了蹊径。民以食为天,建水紫陶在饮食文化中的运用,也让大家更进一步知道建水紫陶、使用建水紫陶。
同时,依托建水紫陶协会,力邀陶艺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到建水交流指导。已组织过台湾陶艺大师团来建水开展讲座、制陶技艺展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孟树峰,已多次受邀到建水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助力。目前,孟大师正在为建水紫陶建设陶瓷艺术家库数据库。此外,近日,在建水陶艺家肖春魁浪鬼禅寂柴烧基地,举办了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我国青岛、河南、台湾的国际知名陶艺家到建水进行创作,并举办了两场高水准的讲座,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