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洒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昔日从昆明经玉溪,到嘎洒,翻越哀牢山,过镇沅、澜沧,出缅甸的国际通道使这里曾经是那么的繁华。直到80年代末期,嘎洒到镇沅的古道上依然是骡马之声不绝。
土锅寨在云南新平县嘎洒镇神秘的哀牢山脚下。目前,土锅寨共有19户人家,92人。长久以来,土锅寨人喜欢在自家设一个小作坊,手工制作土锅、土壶、茶具、花瓶等器具,其中造型别致、精巧耐用的土锅最为有名。土锅寨生产的土锅、土壶等生活用品在附近傣族人聚居区一直享有盛名。他们认为,“用土锅烹煮食物,味道特别鲜美。而且,盛装食品可以长久不变质。”
土锅寨制陶历史悠久,到底始于什么时候,寨里人谁也说不清楚,只说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傣族史诗中对傣族先民创造陶器过程的记录是:“如今土做,也得晒干后,再用火烧它,使土变轻,装水水不吃,人用也好用,告诉你们吧!这叫做贡万(烧碗),这叫做贡莫(烧锅),这叫做贡蛊(烧盆)。”史诗记载:“从那个时候起,人学会了捏碗,人学会了烧锅,一代教一代”。
整个村子都以做土锅为生。这些人的手艺高超,所有的陶器都是用手捏成。云南旅游景点土锅寨得到了上天的厚爱,专门给了她们做土锅的泥土,把土舂成土粉,用筛子筛成细细的泥粉,和上水,揉成泥团,就根据想要的形状捏成。一双手真是绝了,模型捏成以后,就要给云南土锅上花纹了。用刻有花纹的木拍轻轻拍打罐壁,形成朴实美丽的花纹。然后让器物风干,然后把器物集中起来,用稻草烧制而成。
土锅寨制作土陶有个特别的规矩,制陶技术传女不传男,传女儿和媳妇不传丈夫和儿子,为的是遭到不测的妇女能有一技之长,而不致求生无路。
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与制作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各民族用它进行的活动使交换和集市贸易有了浓郁的民族经济特色,成为本民族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云南土锅寨做出的陶器,朴实大方,甚至可以说有点简陋,和花腰傣的服饰相比简直是两种极致,一种追求的是精致,一种追求的是实用。这样的审美差别真是不可思议。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
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用传统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锅煮出 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傣族土陶均由妇女制作,为了技艺不外传,现在有的地方还沿习制陶技艺不传给儿女,只传给儿媳的习俗。
制陶,傣语名曰“板磨”,俗称“土锅”,主要制作各类生活用具、建筑材料和赕佛用品。工艺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印纹,与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采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胚方式多样化,有无转轮制胚、脚趾拨动慢轮、手拨 动转轮等,这些技术过程充分证明了傣族制陶完整保存了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
20世纪50年 代末至今,国内外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等都曾调查过这一工艺,普遍认为,傣族传统制陶已成为了解中国新石器时期制陶技术的突破口,是我国最古老陶艺的代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土陶制作经济效益不高,制作陶器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一般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掌握制作技术,缺乏传人。
据考古资料显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经过建水艺人的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碗窑村古窑址星罗棋布,充分印证了该地悠久的制陶传统。
建水紫陶最显著的工艺特点在于打磨和磨光。建水无釉磨光陶按产品质地成色分为红陶和白陶,红陶普遍被称为“建水紫陶”。其工艺独特,主要特点有:声如磬、亮如镜,手感滑腻,无铅无毒。紫陶装饰风格独具特色,均以书画图案雕填白泥或多种色泥,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其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补衮图”,极具书卷气,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装饰水平,为全国独有,并产生了像王定一、向逢春、向福功、陈绍康、袁应顺、潘金怀等一批制陶技艺精湛的艺人。近年来发明了铁制空心刀直接刻划,效率得到提高,但较细的笔画仍要用足刀,尚不能完全取代用毛笔画墨稿再用足刀双钩刻法的传统工艺。
建水县碗窑村多以小作坊生产紫陶,资历深、技艺精的艺人较多。紫陶作品自1914年起就不断参加各种活动和展会,远销国内外,并成为国家和地方的特色礼品。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就选用了建水无釉磨光紫砂陶作为礼品。
建水紫陶发展前景良好,是当地政府确定的特色旅游产品,2004年县紫陶研究会成立,为紫陶研究、继承、创新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县委、县政府也对其给予大力扶持,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将紫陶列为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陶器生产是云南最早的手工艺,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掘出罐、杯、鼎等陶片;元谋大墩子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一件鸡形陶壶,体形如蹲踞的母鸡,栩栩如生,生动可爱.是云南最早的造型精美的原始工艺品。此后,汉代墓砖,唐代的瓦当、鸱吻,宋、元时代的青花瓷,清代的紫陶,在国内皆颇有名气。特别是创于清代的建水紫陶,被誉为“陶中一秀”,评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华宁绿白釉陶,丽江金沙陶,永胜瓷器,祥云土锅,傣族陶罐,也都各具特色。
云南金属资源丰富,金属加工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名品多。云南的青铜时代最早始于商代末期,盛于汉代;云南的青铜器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著称。云南的铜工艺品生产已有2000多年历史,西汉时堂狼(今会泽、东川)以产铜而闻名全国。明清时云南铜锡生产及工艺品加工在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个旧锡工艺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迄今久盛不衰。云南斑铜创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技艺日趋精良。云南白铜制品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乌铜走银是云南独特的手工艺,它以熔银“走”人乌铜形成图案,别具特色。云南民族刀剑自占有名,古有青铜剑戟,唐宋时代有著名的南诏“泽鞘”、“郁刀”、“浪剑”及大理刀。明代产生了著名的阿昌族户撒刀,一直留誉至今,精益求精,达到了“柔能环腰如带,坚可削铁击石”的工艺水平。始于清代的禄丰剪刀,以马掌铁为原料:工艺精良,剪刀锋利,美观耐用。
云南多数民族都擅长木刻,其中以剑川白族木雕最为著名,其历史上溯到1500年前,唐宋时代达到很高工艺水平。北京明清故宫,承德避署山庄,近代省内许多著名建筑和民居,皆有剑川木雕装饰的格子门窗和雕梁画柱。特别是近代,剑川木雕工艺与大理石天成之美结合,制成大理石镶嵌的云木家具,享誉省内外,并成为云南传统的出口产品。木雕陈设工艺品亦不断推陈出新,在旅游纪念品中唱主角。还有彝族漆韶,傣族彩绘木雕,景颇族、德昂族、佤族等民族祭祀木雕,既有传统工艺,又保留着粗犷古朴造型怪异的特点。
大理石因云南大理所产品质最好,而因地得名。白族人民早在l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开采加工大理石工艺品。现在大理石工艺品的加工生产遍于大理城乡,大理石工艺品琳琅满目。
云南的石刻工艺,首推剑川石宝山石窟石刻造像和昆明地藏寺古幢的雕刻工艺。昆明古幢共雕刻大小神佛200多尊,造型优美,刀痕遒劲,备极精巧,被誉为“滇中艺术,此极品也”。
腾冲自古以来就是翡翠玉石的集散地,玉石加工:技艺极佳,到明、清时盛极一时,有“翡翠城”之称。
云南围棋子,明代产地保山,古称永子。其特点是坚而不脆,沉重扁圆,白子洁白如玉,黑子乌里透碧,冬暖夏凉,手感特好,是云南民族手工艺之一绝。
云南纺织印染工艺历史久远。考古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云南就已出现手工纺织,初以麻为原料,以后为棉、丝、毛,东汉时就用木棉织出兰于细布。唐、宋时创造了扎染、蜡染(时称绞缬、蜡缬),生产出“五彩斑布”、“孔雀布”、“锦文颇有密致奇彩”。迄今,扎染蜡染技法更精,图案更美,品种更为丰富。
云南民族织锦工艺在国内独树一帜,尤以傣锦、景颇锦、壮锦最为著名。
利用羊毛织毯、擀毡,制作毛氆氇,是许多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手工艺。民族毡毯,穿可作衣,卧可作垫,防雨隔潮,久盛不衰。
挑花刺绣手工艺在各民族群众中最为普及,民族妇女自幼习艺,心灵手巧,具有针法多变、花样丰富的特点。
少数民族群众自古以来自纺自织,自制衣饰,各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手工艺水平的集中展示。
许多民族自古擅长利用兽皮制衣,技艺不断改进。鹿皮领褂、羊皮披肩,至今仍被许多民族群众视为珍品。
各民族群众善于利用当地的竹藤棕草,编织各种生活用具,大理草帽,腾冲藤器均始于唐代,腾冲的藤杖在唐代是红极一时的文明器物,许多诗人以诗歌颂之,到元代腾冲因盛产藤器而被称为腾越州。
云南各民族群众能歌善舞,各族群众皆有自制民族乐器的手工艺,并且能制作多种民间玩具,以娱乐儿童。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皆是民族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大多数手工艺品皆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生活服务。
民族民间手工艺,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民族民间手工艺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手工艺品的造型、款式和图案,往往是表达了各族劳动人民祁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宗教和风俗习惯,其图案纹饰、色彩配置,皆有民族文化背景,如彝族尚黑,以黑为尊贵;白族尚白,以白为纯洁高尚。傣族爱用大象、孔雀图案,象征吉祥;苗族妇女服装上的三道横线,代表了该民族历史迁徒路线;彝族刺绣多为虎纹、火纹、马樱花纹;白族挑花则多为花鸟虫鱼,都反映了各民族的性格、审美取向和信仰追求。
各民族民间手工艺风格,一般都呈现出简练、粗犷、纯朴,自然的特点,图案装饰性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富有民间性、平民风格,而无宫廷味和贵族味。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各具特色的工艺技巧,特别是一些传统名牌手工艺,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堪称绝技。综合起来,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其技艺上的特点有三:
一是原料配方工艺独特而科学。如古青铜器的铜锡配比,斑铜的原料配方,扎染的植物染料配方,围棋子的矿物原料配方,腾冲宣纸和鹤庆白棉纸的纤维原料配比等。这些手工艺产品的原料配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优选而成为一绝。配比不合,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以云南围棋子为例,《永昌府志》记载:“永棋:永昌之棋,甲于天下。其制法,以玛瑙合紫瑛石研粉,加以铅硝,投以药料,合而煅之,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但古代的具体配方已失传。有些生产户由于配方上未掌握真经,制成的围棋子,或者是色泽不纯,斑点杂乱;或者是质地不好,开裂易碎;或者是手感不好,冬凉夏湿;或者是发霉发粘,沾污手指,令棋手们厌烦,顿失棋兴。云南围棋厂在试制过程中,对老永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科学化验分析,取得数据,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才确定了科学配方,使用了20多种元素,再加队真操作,才保证了云子的内在质量优良,观感手感俱佳,从2米的高度自由下落在水泥地上不裂不碎,长期存放,不霉不变。
二是造型奇异,构思奇妙,别具一格。如古城青铜器中造型奇妙的牛虎铜案,款式多样而别致的铜扣饰。在现代工艺品中如仿古斑钢工艺品的古朴庄重,锡工艺品的华贵典雅,建水、华宁等地美术陶和昆明红土陶的古拙和多样化,木雕工艺品造型之多变,民间竹编斗笠竹箩之精致,都显示出很高的造型艺术。
三是制作工艺各有绝招。如斑铜工艺品的铸造和显斑技术,建水紫陶的雕填工艺,镇源黑陶和白陶烧成温度,白族扎染的扎花针法,傣族织锦工艺,腾冲玉雕匠人辨别玉石质地的技术和因材施艺的功夫等等。而且许多工艺是世代相传,使手工艺有独特的个性,许多手工艺的装饰图案,不打画稿,全凭经验和灵感,成图在胸,心手并用,意到画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