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唐代茶器-|-秘色瓷神秘了千年的瓷色

时间: 2023-01-14 15:44:28

唐代茶器-|-秘色瓷神秘了千年的瓷色

编者按:本图文由“弘益茶道美学”公号授权网转载发布,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以下为原文: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到了唐朝,饮茶作为一种文化才真正形成。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对于茶器也愈加讲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对越窑青瓷的赞誉“类玉、类雪、类冰”可见陆羽对越窑的偏爱。多年之后也就是在越窑,出产了对中国陶瓷史影响巨大的秘色瓷。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作有诗篇《秘色越器》,诗中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便是“秘色”一词最早的记录。透过诗中对秘色瓷神韵的描绘,不难想象秘色瓷是何等的精美绝伦,不同凡响。

长久以来,秘色瓷的存在只存在于文字的记载,描绘它的文字“千峰翠色”常被引用,但都没有被确认的实物,只存在于人们通过文字而浮现出的想象。只知其是专供皇家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只闻其物而不见其形,所以关于唐诗中所写的“秘色瓷”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颇显神秘。

直到1987年,考古学家在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发掘,才真正揭开了唐代“秘色瓷”之谜。在发掘中,出土了十四件高品质越窑天青釉色瓷器。据《物帐碑》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秘色瓷这才被世人所见。

秘色重光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诗经誉为“馑荼如饴”的地方。始建于东汉重建与唐初的法门寺是唐王朝供奉的皇家寺庙。在1981年8月24日,因佛塔年代久远且失修,历经风霜的佛塔半臂坍塌,而剩下的另一边则神奇的矗立着。

1987年,当地文物部进行保护性地抢救修复重建工作,也就是在这一次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下的神秘洞口,这便是法门寺的地宫所在。至此沉睡地下1113年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宝藏终得面世。地宫里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这批文物包括: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摩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和内库供奉的121件金银器、越窑青瓷花口碗盘等;来自古罗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织物;400多件珠宝玉石及白件漆木器等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宝物,绝代珍品。

同出的《物帐碑》明确记载这十数件越窑青瓷系唐皇室秘色瓷系列,更是为我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不仅证明了唐诗中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是真是存在的,还作为珍品进贡皇家,也为今人认知秘色瓷提供了标准。

秘瓷之“秘”

“秘瓷”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而这“秘”指的又究竟是什么呢?最初都认为,这个“秘”指的是瓷器釉色,应着“千峰翠色”而以青绿色为标准来衡量。但法门寺出土的秘瓷,釉色是有区分的,除了青绿色还有一种呈青黄色,若是按颜色划分的话,这黄釉碗就不可划分在秘瓷中,所以“秘”并不是指釉色。有的认为,指的是它釉色配料及其工艺秘而不外传,无人所知。也有人认为是这秘色瓷专供皇家使用而得名。

其实,这“秘瓷”的由来,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秦汉时期,皇室贵戚随葬物品称为“秘器”,因制作于“东园”又称为“东园秘器”。唐代沿用汉制,仍作秘器。所以秘瓷的“秘”渊源于汉代“东园秘器”。其二则是,在过去“秘”与皇帝相关,如宫禁藏书之地叫“秘阁”,制诏之地称“秘庭”,皇帝的车架叫“秘驾”等等。因此,“秘色”应是皇帝专用的瓷器品类,即贡品。

秘色为何色?还是回到陆龟蒙的那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让人由此产生臆想,“秘色”釉色许是青绿色。而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就可看出,秘瓷的釉色主要是以青绿色为主流色调,其中还包括有黄釉及青黄色釉。通过秘色瓷与普通瓷器的对比,秘瓷是制瓷技艺上的巨大飞跃,它的胎比普通青瓷更细更白,十分细腻,如糯米一般。釉色更加均匀莹润,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秘色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秘”始何年

现在考古学家通过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的器胎、器釉、装烧工艺等特点,推断对比得出这批秘色瓷器是出自上林湖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以蓬勃发展,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这当时烧瓷技艺的最高成就。法门寺地宫内的秘色瓷,是唐懿、僖二宗与咸通十四年迎奉佛指而埋葬的供养品。进一步说明了,秘色瓷在唐代已经烧造,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以前关于秘色瓷始烧于五代这样的误说得以澄清。

秘色瓷,以它青碧莹润如湖水般清澈透亮的姿态,宛若翠湖边刚浣洗完的少女,从晚唐而来,历经千年之久,依然保持着如初的清透莹润。刨开尘土再现世人眼前,令人如沐春风般清爽,向世人展示着千百年前古代匠人的智慧,那个盛世之下烧制工艺的不朽,更是那个时代的审美体现。

这一引清水曾在千年前的唐朝人心中荡漾,如今依旧在我们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越窑的“秘色瓷”出现在哪朝代?为什么称为:秘色瓷?

越窑的“秘色瓷”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
秘色瓷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扣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