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厦门落幕的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上,吴言创作的《桃花流水》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之所以倍感意外,是因为他才第一次参赛就拔得头筹,获奖对他来说,无异于一场由青涩迈向成熟的“成人礼”,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的体悟。
“看出来”的热爱
吴言是“85后”,出生在赫赫有名的宜兴丁蜀镇。虽生于斯长于斯,他学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内一家知名民营企业里做销售管理,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很多正在或曾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一开始都是怀揣梦想,踌躇满志。渐渐地,感到压力“山大”,感到疲惫,然后怀疑,乃至厌倦。疲倦了,那就回家吧。
吴言获金奖的茶席作品《桃花流水》
回到宜兴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都处于“无业游民”状态。有事没事,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他发现,有很多跟他年纪相仿或同龄的伙伴都在做壶,毕竟这丸紫泥在宜兴手艺人手里已经捏了数百年。
别人在做,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段泥条如何在手中变成一只美轮美奂的茶壶。每天看,日子一长,他也对泥土萌生出了“感情”,直到忍不住要自己动手试试。
不同于正儿八经的拜师学艺,他是抱着半玩半学的心态。在他看来,从古至今,拜师在手艺圈都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向身边的朋友学制壶,不存在因身份悬殊过大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以多练习基本功,遇到困难时,朋友们还会耐心地教。
就这样,他捏着“张三李四”的泥巴,跨入了紫砂艺术之门。
享受修行
除了苦练打泥片、打身筒等基本功外,他听取了朋友的建议,从仿生瓜果类的“花货”着手。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吴言来说,更容易上手,进步也更快。
就像习书,做壶亦是始于临摹,“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从而渐入蜕化,自成一格。不断临摹古今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手艺日进,也越来越能领悟到紫砂薪火相传五百年的魅力与精神。
一如泥料,需经历反复捶打揉捏陶塑才能成型,吴言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亦须经历一番艰苦漫长的磨砺。他把这门艺术当作一项终身的修行:“我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许多人花了几十年才会达到应有的高度,我花的时间当然只会更多。但是,我不急(于求成),我更多的去享受它。”
景行行止。不同的创作阶段,他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或因勤勉精进,或凭高度悟性,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的作品风格较之先前判若两途,以致于凛风再见他到时倍感惊讶:“真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
现今,他做的壶多为精气神具足的小壶。虽形制不一,却有着共性: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光泽温润内敛,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不惊不扰的沉稳之感。“整体感觉更有张力,在细节处理上,比如肩、流等部位,过度自然,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而以前的就显得含糊很肉。最让我惊喜的是流,出水顺畅有力,断流疾速,不会流涎。”
现阶段,他则努力尝试如何做一把让茶人喜欢、用得舒服的壶。于是,他常以一个倾听者、调研者及服务者的身份去参加茶会,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着眼于茶器的功能性,时刻捕捉或挖掘使用者的诉求及审美偏好,并将这其“转译”成手艺的语言,进而在技艺上有针对性地去完善。
美与实用之间
茶器,是席间的一道风景,它连接起了主与宾、人与茶。
吴言认为,尽管它们是席上的主角,但不必华美精致,更无须矫饰,耐看好用便可。就以去年获金奖的作品《桃花流水》为例,一壶四杯一建水,构成了茶席的主体,这些紫砂器无一例外,都有“桃”的元素。
“桃在传统文化里有吉祥圆满的寓意,在手艺上又很见功夫。”他创作的这组茶器,摆在素淡的灰色席布上,顿时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朱泥梨形壶,居于茶席中心,一棵果实累累的桃树从壶身壶把“长”到了壶盖;段泥建水,圆融饱满得就像一只桃子,口沿处的线条略有波折起伏,并点缀着一二枚新果,玲珑可爱;茗杯有耳,枝叶旁逸斜出,饶有田园诗的趣味。
“泡茶是藉由人手使茶与水在不同的器中互动。茶汤从壶流入杯,再流向建水,它的流动,就仿佛水在桃花间流淌。”他说。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将供春之后制壶名家划分为“粗”与“精”两大流派。壶艺善精细机巧的艺人徐友泉,到晚年时不禁喟然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所谓的“粗”,并非粗糙拙劣,而是天然去雕饰、拙朴大方。
吴言做的壶,恰到好处地将“拙”与“巧”、“粗”与“精”糅合在一起,亦如国画中的工写相融。暖润而坚莹,既保证实用,又照顾美观,透着文质彬彬之美。
成长的“包浆”
迥异于瓷器的轻盈、铁器的厚重、银器的华贵,紫砂器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沉静,温润如玉,如谦谦君子。形成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它的“包浆”。对此,周高起是这样形容的:“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这种幽微的光泽,是长年累月使用、历经时光打磨留下的印迹。它看似毫不张扬,却非暗淡无光,看似光彩照人,却非浮光闪烁。若将它比作参禅,应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第三重境界。
在制壶的修行中,他的作品,从花货到小品,由繁到简,由“精”到“粗”,由巧到拙,是风格的改变,亦折射出了个人的成长他穿过“花团锦簇”,超越自我,返璞归真,以最简畅的形式来呈现最丰富的内涵。壶如其人,冷静沉着,却也不失盎然意趣、生动气韵。
谈及创作心得,他把手艺比作学武。“它是一项技能,是行走江湖所必备的吃饭家伙,也是与人切磋的机缘。”他说,“各门各派武功绝学都不一样,有的狂野,有的灵动,有的劲爆,有的儒雅。我看了这么多种武功,把一种学到精通就已经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那种集各种上乘武功于一身的大师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就更加少之又少,因为这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方能融会贯通。”
他追求的目标很简单:“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别人席上的亮丽风景,肯定不是最贵,但一定要是他逢人就说这是我觉得最好用也是最喜欢的壶,就够了。”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过,他早已把这当作一生的修行了。
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名艺人供春所作的壶。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人很多。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紫砂茗壶,传说产生于明代中期。文震亨《长物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文学家李渔在《杂说》中更是推崇至极:“茗注莫妙于砂,壶精者莫过于阳羡。”无论历朝历代,谈及有万壶始祖之称的“供春壶”,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陈亚君(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亚君是吴仕后人,吴仕(1481—1545):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明代宜城人。清光绪八年《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水月庵,在县南六里石亭埠东,俗名北庵。吴仕是首先提出制造泡茶用具——紫砂壶的第一人,据吴氏家谱记载:“济美堂”吴氏是宜兴宜城名门望族,吴仕为“济美堂”一族,属第五代,陈亚君母亲吴氏,属第二十代,陈亚君为二十一代,儿子陈牧为第二十二代。
陈亚君家的老宅就在四号井(在计划经济年代,四号井是黄龙山上专门提供紫砂原矿泥的一口井),他自幼耳濡目染,颇受母亲影响,母亲做壶的时候他就在她身边“玩泥巴”,长大了,他从四号井的挖矿工做起;1982年,考入苏州美院继续深造。如今,身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陈亚君先生,实践与研究从未间断。数十年的坚守,对供春壶文化的传承与领悟,都通过他指尖的泥土深沉地表达着。
陈亚君说:“先祖‘茶匙穴中,胎必累接’的古法做壶工艺费时费力很难成形,但我用一生坚守和传承,不能让这传统而朴素的工艺在我手里丢失了,我还要让我的儿子、孙子也成为供春的传承人,一生只做供春壶——我认为的,真实的供春壶。”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在做壶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陈亚君作品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构造、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并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如何进入赏壶之门,下面就简要介绍下紫砂壶新手平时应注意的问题。宜兴精品心经茶壶一、不可急功近利,紫砂壶是男人一生的玩具,也是爱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只能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计是要交不少学费,新手玩壶的路还很长。 现在的新人很茫然,并不明白什么是原矿紫砂,只能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紫砂身上,刚开始喜欢颜色鲜艳的,光亮的(原矿根本烧不出来,必须要加金属氧化物),泥(山外料)被打成一百二十目通粉的,表面细得像玻璃一样的(加玻璃水)。这种壶其实表面已经瓷化,和瓷器没有任何区别,还算得上紫砂吗?颗粒的甄别,通过肉眼是可以正常区分的,紫砂的目数自起源至如今,大致基本锁定在:20-120目的范围,制作紫砂壶最优的目数应该在30-60目之间。过粗过细具会对紫砂的工艺步骤,造成影响。 二、如果你原来不喝茶,突然玩壶的,那么恭喜你,你会有很多的弯路要走,会吃亏很多,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花点时间在茶上面,能用盖碗喝出茶叶的好坏。对你将来的玩壶的进级非常有帮助。这方面现在可能你不会明白,希望你将来能明白。壶和茶是不可以分家的。 三、不要去追求什么惊天绝世好泥,什么朱泥大红袍,什么青灰泥那些不知名的泥料,传统的紫泥、段泥、红泥、最美。玩那些会吃太多的亏。紫砂泥料只有三种,就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其他的都是这三种基础泥料的分支或者天然共生矿。关于清水泥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清水泥起源于一厂的练泥工艺,以前一厂做壶喜欢把几种不同的紫泥矿拼配在一起来做壶,这样显得高档。但是用来做花盆的泥料,不愿意花这么大的功夫,就用一种单一的紫泥矿来制作所以叫清水泥。现在清水泥的定义已经演变为紫泥的一个品种,任何一种单一原矿的紫泥都可以叫清水泥,也可以叫紫泥。就像绿茶和黄山毛峰的关系一样。所有的黄山毛峰都可以叫绿茶,但不是所有的绿茶都是黄山毛峰。四、不要以为可以养得润的就是好料子,山外料和纯度不高的紫砂也可以泡养出好的效果,但是和原矿比肯定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不要以为看着润的,亮的,或者水色好的,底料就一定好。看着干涩,水色不好的料子就一定很差。现在练泥的工夫,明针的水平,烧什么窑,对泥料成色的影响要超过底料本身的质量的。现在有一些纯度不高的料子(山外料,化工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但是有的人工手好,明针功夫了得,再加上打磨抛光,壶表看起来漂亮一些,但泥本身并不是真的好。一把刚出窑的壶,经过上千度高温之后,壶的外表灰头土脸的,一点光泽都没有,所谓和田玉一般的光泽需在茶水滋润养护之后才会有的。如此,我们能说那些刚出炉的紫砂壶泥料不好吗?也有做壶工手为了壶烧出来有较好的卖相,使用冲浆的方式,在泥料中调多些脂泥,再以明针把浆逼到壶外,壶烧出来就明亮多了,这能说明泥料就纯正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清楚的分辨泥料的好坏呢。只看表面功夫一般的新手会吃不少亏。紫砂砂壶因为泥料种类不同,出产的地域不同,练泥的方式不同,明针的功夫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养出效果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泡几次茶表面就开始发生变化(变润、有亚光),有的变化会慢一些。所以不要以为泡养变化快的泥料就一定好,泡养变化慢的就一定不好,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用好泥料做的紫砂壶一定比差泥料做的紫砂壶泡茶好喝。不富收藏就无赏壶可言。收藏应该各有所好,不必强求多、全、精、专,在收藏中可以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收藏【推荐阅读】定做紫砂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鉴别紫砂壶质量的好坏哪种紫砂壶最具收藏价值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