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并不能走机械化产业路线,必须坚持手工的传统工艺。”当记者来到建水县百年古宅的朱家花园旁,在古风犹存的四合院内,见到了正在制陶厂里忙碌的田波。
在没有遇见田波之前,每个人都会猜测这位承接古老制陶工艺的人,应该是白发须须,手持一根旱烟袋,眯着眼端详刚出炉的紫陶,趁着阳光,然后思考一个中午。然而,田波却是典型的“70后”创业者,与3000多年的建水传统制陶历史相比,似乎显得有些年轻,而他正带着更年轻的团队走向深蕴莫测的紫陶市场。
就在不远处,建水县紫陶工业园区尘土飞扬,那里一切才刚刚起步,而田波所在的瓦窑集中村里,这些紫陶手工作坊,显得有些安静。
陶茶居工艺美术大师田波称,建水紫陶工艺分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6大工艺。
传统手艺
“传统紫陶制作工艺传承至今,要掌握好每项工艺是一个痛苦漫长的过程,如果耐不住寂寞,就将偏离传统轨道。”如今,身为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田波,在谈到古老的制陶工艺如何融入现代技术时,依旧那么执着。
“目前,每项制陶工艺环节都能用快速且高效的机械、模具、电脑等替代,但这样制作出来的陶瓷品和传统手工艺作品有着本质区别,制陶工艺不能因为有了现代技术就背离了传统工艺,只有依托传统制陶的技艺、手工创造的艺术,才是建水紫陶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古语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田波介绍,建水紫陶在制作工序中,虽没有“七十二成器”那么复杂,但制陶复杂程度,古今一脉相承,不相上下。
田波说:“在制泥环节,就有取土、风化、配土、捶碾、过水、搅拌、镇浆、筛浆、滤浆、滤水、日晒、陈腐等工序,陶泥不能有半颗沙粒,要做到细如膏脂,稍不注意将影响后面陶器的成型,尤其是使用手工捏造不易成型,经常出现变形、断裂成品等情况。”
走进陶茶居的加工坊,工艺师在拉坯、修复、雕刻、绘画等环节上,各占一环。尤其是拉坯,就像变戏法一样,陶艺师把泥砣放在不停旋转的模具上,用手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回拿捏滑动,不一会儿,一个有模有样的陶坯便成型。
通过镇浆制泥和手工拉坯两个环节后,成型的陶坯便交给了精修师,而精修则是紫陶制作中的一门绝活。
“精修师,一般要从小就学起,需要很高的悟性,紫陶从镇浆到出炉需要一年,陶艺师就没有具体出炉的时间,陶艺功夫深,一辈子也学不完,一天能精修3至4个,已经算技艺超群了。”说这话时,年仅28岁的文伟正在精修一个他们称之为“风水缸”的陶坯,作为土生土长的建水人,他已经从事这个行当10余年了,他在陶茶居的加工坊还只是计时工。”
文伟介绍,精修是一门细活,要学会很多古典图案的绘制,在湿坯装饰和雕刻填泥的环节,这些装饰和图文才是构成陶艺的核心价值。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到建水来选陶坯,在选中的陶坯上绘制好图案后交给加工坊来烧制。”
文伟说:“一只价值不过十几元的小陶坯,通过若干道工序制作出炉,一个缸就能卖到几万元,每当作品被买走,我们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整合发展
在建水西庄镇和瓦窑村一带,都流行说陶料是“五色泥料”,是“土黄金”。据了解,紫陶泥分为紫、黄、红、青、白5种颜色,每种色配方不一样,泥料成型前,陶艺师要把配好色的泥土加适量的水放进搅拌池搅匀,这样反复多次,待泥沙沉于底池,然后用布袋一袋袋装好封口,搬运到太阳下晾晒。
目前,建水紫陶的泥料主要产自于距离县城8公里外的建水西庄和瓦窑的矿带土,这里的泥土含有一定的氧化铁成分,黏性好,还带有磁性,耐高温,但遇风就会起裂痕。
“每到春风一起,这种泥土制作出来的陶坯容易开裂,在2至3月间一般都是刨光和擦沙,手工打磨这些紫陶成品。这些泥土融合时采用井水效果会更好,在雕刻陶坯时要带上塑料套,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避免局部开裂。”
田波介绍,在紫陶高温烧制环节,大的陶艺产品的成功率仅有60%左右,塑性不好,收缩比较大,建水的陶坯收缩比在27%左右,陶坯较大和较小的都不容易烧制,而相对适中的陶坯成功率要相对高些。
“公司一年生产量在600件左右,茶罐、生活用品类的陶器越来越少,工艺美术品占据80%以上,拥有来自上海、广州、昆明等省内外的经销商几十家,在销售半径内,省内依然是主要销售地,这与陶器不易运输有一定关系。”
田波指着身边一只近1米高的紫陶说,别看它表面光鲜四射,其实它底部有裂痕,当时客户定做了一对,他们就同时做了6只陶坯,才有2只成功。
“在制陶制制作中,陶泥的用量还是很大的,而这些陶泥一层一层的分布在当地土山上,在烧砖厂、挖公路、建水窖时就会挖出来,成堆地堆上,目前还没有勘探过这种陶泥的储量。”
田波说,这种粘土也是有限的,大批量用在建筑上是不可能的,毕竟陶泥制成的建筑材料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目前主要用来生产工艺陶器,这对陶泥的消耗上就会缓慢一些。
“随着紫陶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开采陶泥时,就会涉及到山地和林权问题。只有充分实现这些泥土的综合利用,权衡好建筑用泥与工艺用泥之间的比重,才能避免因陶泥的开采而影响当地自然环境。”
田波说,目前,建水县从事制陶的手工作坊大大小小有100多家,相对成熟的有50多家均主要集中在西庄镇和瓦窑村一带,现代化大型制陶企业很难从传统手工制陶中脱颖而出。
针对这个问题,建水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建荣有着新的看法,2平方公里的建水紫陶创意产业园区,或许能改变困局。
李建荣说:“依托未来较好的物流体系,在园区相关配套设施齐全的环境中,紫陶产业会获得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紫陶工艺品开发,紫陶的品质、品相和工艺都成为民族特色工艺品,从旅游消费上获得稳步发展。”(图源于网络)
2012-07-23(第01集)主题:蔚县剪纸·雕刻时光 2012-07-24(第02集)主题:探秘苗族银饰 2012-07-25(第03集)主题:武强年画 2012-07-26(第04集)主题:易水古砚 2012-07-27(第05集)主题:千年辉煌铸金箔 2012-07-30(第06集)主题:精美超群·金漆镶嵌 2012-07-31(第07集)主题:玉屏箫笛传风声 2012-08-01(第08集)主题:古琴斫琴师王鹏 2012-08-02(第09集)主题:孔家的“曹氏风筝” 2012-08-03(第10集)主题:再现经典·木版水印 2012-08-06(第11集)主题:守望蓝夹缬 2012-08-07(第12集)主题:桃园深处话龙舟 2012-08-08(第13集)主题:陶坛一秀建水紫陶 2012-08-09(第14集)主题:浴火重生细纹刻纸 2012-08-10(第15集)主题:寿纸千年连四纸 2012-08-13(第16集)主题:神奇的万载花炮 2012-08-14(第17集)主题:苗族刺绣 2012-08-15(第18集)主题:寻觅乌铜走银 2012-08-16(第19集)主题:百日千工织云锦 2012-08-17(第20集)主题:纤手神功琢玉雕 2012-08-20(第21集)主题:妙手扎作黎家狮 2012-08-21(第22集)主题:衣袂飘舞香云纱 2012-08-22(第23集)主题:石破天惊曲阳石雕 2012-08-23(第24集)主题:朴素的美·大名草编 2012-08-24(第25集)主题:天工夺巧·扬州漆器 2012-08-27(第26集)主题:石湾陶艺胜天下 2012-08-28(第27集)主题:重塑越窑青瓷 2012-08-29(第28集)主题:传承经典明式家具 2012-08-30(第29集)主题:千年木活字 2012-08-31(第30集)主题:姑苏绝技折扇制作 2012-09-03(第31集)主题:勒古家的银饰 2012-09-04(第32集)主题:三千年的漆艺 2012-09-05(第33集)主题:蜀锦的血脉 2012-09-06(第34集)主题:直隶官府菜 2012-09-07(第35集)主题:蜀绣的传承 2012-09-10(第36集)主题:留青竹刻 2012-09-11(第37集)主题:神奇窑变无价钧瓷 2012-09-12(第38集)主题:中国泰顺木拱桥 2012-09-13(第39集)主题:无锡精微绣 2012-09-14(第40集)主题:戏装制作百年情 2012-09-17(第41集)主题:中国风韵龙凤旗袍 2012-09-18(第42集)主题:年画魁首杨柳青 2012-09-19(第43集)主题:精巧之美·苏绣技艺 2012-09-20(第44集)主题:朱仙镇木版年画 2012-09-21(第45集)主题:手上功夫·惠山泥人 2012-09-24(第46集)主题:千锤百炼铸龙泉 2012-09-25(第47集)主题:千年黎侯虎 2012-09-26(第48集)主题:汴京灯笼张 2012-09-27(第49集)主题:立体国画上党堆锦 2012-09-28(第50集)主题:皮影传承人魏金全
一壶紫陶,建水三代手艺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驰名中外,但一段时间以来落于寂寞。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及建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水紫陶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集体、私营、个体(家庭作坊)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州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县委、县政府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水紫陶文化资源,做强做大紫陶产业为目标,确定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为中国“陶都”,实现“产城文”一体化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的主导产业。
目前,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已达到8亿元的年产值,但是,在建水紫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认为,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隐忧。
盛名之下的发展“瓶颈”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建水紫陶壶泡云南茶、保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随着建水紫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紫陶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谢恒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截至2014年11月,建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共329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加上关联产业的产值,建水紫陶产业的年产值超过8亿元。
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红河火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建水碗窑兴仁建材陶瓷厂、绍康工作室、袁应德作坊等一批私营个体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有效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生产规模,提升了其知名度。同时,一批具有较高工艺水准的专业代表性人才逐渐涌现,已有一批优秀的陶艺传承人获得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山陶庄等紫陶作坊,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为代表云南省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一。品牌建设与营销工作得到推进,先后参加“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地理标志成果展”和“第一届中国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知名度;“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已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目前,申请使用“建水紫陶”专用标志标识222052个,申请使用刻制“建水紫陶”印章74枚,“建水紫陶”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但建水县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快速发展中,建水紫陶仍然存在着“瓶颈”亟需突破。一直以来,建水紫陶沿袭历史传统,形成以日用陶为主,美术陶为辅的发展格局。随着制陶业、手工艺品业的不断发展,建水紫陶在传统工艺、审美、创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发展思维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术陶市场饱和度高,缺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端艺术品陶,对陶品的装饰和创作多以名人书画为主,对差异性竞争优势挖掘不够,形式和内涵都有待创新。
目前,市场上各类紫陶产品存在质量不统一、好次混杂的现象,缺乏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产品标准,不利于“建水紫陶”这一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维护。建水紫陶行业规范有待完善,有关行业运行、市场建设等政策和条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业目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产业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工业生活用品的快速发展对紫陶业产生巨大冲击,市场空间逐渐缩减,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紫陶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程度不高,以古井、古塔、古桥为代表的特色景观与紫陶工艺及产品结合度较低,城市雕塑小品、地面铺装、广告标识、街灯座凳等环境要素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与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术陶为主,缺乏对高端艺术品的关注和创作,陶品层次较为单一,现有产品尚未打入高端艺术品投资和消费市场,缺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紫陶工艺品,成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高端市场有待积极培育。缺乏集陶土资源贮备、工艺展示、艺术品陈列、商贸交易、会展宣传等为一体的大型紫陶产业综合宣传和推广平台,高端紫陶艺术品、名家品拍卖机构有待建立。
这些问题都是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自2004年发起组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以来,一直致力于建水紫陶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广和建水陶文化产业的培植发展,是当代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对当下建水紫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
谢恒认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纵观全国其他著名陶瓷生产地,无一不是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以宜兴紫砂来说,宜兴市的传统紫砂产业年产值不过10亿元左右,但与紫砂相关的产业却达到近百亿元的产值。而湖南醴陵,作为我国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较为著名的瓷都,同样是传统陶瓷产业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而与陶瓷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却达到了120亿元。所以,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必然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相关产业群。
而要建成一个强大的建水紫陶相关产业群,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许多促进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还要找准各自的定位,并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政府为紫陶产业制定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企业则要研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与循环,共同促进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
就如建水县文产办相关负责人所说,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存在“瓶颈”制约,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并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
建水县目前有紫陶研究会、紫陶协会,还有紫陶产业发展办公室。研究会与协会属行业组织、群众团体,而紫陶办则是政府部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3个组织、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的现象,增加了“内耗”。因此,建水紫陶行业的组织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调整,需要理顺建水紫陶产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一个专业的、长期的建水紫陶发展规划。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也出台过,但这些都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没有专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就有可能走弯路,不利于紫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州、县政府已委托专业机构在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这个问题正在解决。
四川荣昌、广西钦州都是以陶瓷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行业管理部门每年都拥有政府给予的大量扶持资金。在参加国内外一些重大的评比、会展中,这些县市的行业协会或管理机构利用政府的扶持资金成批租下展位,再分给当地艺人参展使用。但是,反观建水紫陶,由于缺乏资金,只能是几个紫陶艺人凑钱合租一个展位来展示,还有更多的紫陶艺人因为展位费用、车旅费用等原因而没有参评、参展。没有参评、参展的机会,建水紫陶怎么能有更大的发展?高端产品如何能产生?因此,需要政府一些具体的扶持措施。
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不仅仅是建水县和紫陶从业者的事。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紫陶名列其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也有意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云南继普洱茶之后的又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从这些政策里,可以理解为发展壮大建水紫陶产业是全州,甚至是全省层面上统筹考虑的事,不能再狭隘地认为,发展建水紫陶产业,是建水县的事。只有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放在全州、全省的层面和高度来考虑,建水紫陶产业才能尽快实现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里包括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谢恒说,一个层面是紫陶从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这需要与职业中学、中专、大专院校联合开展,为紫陶业提供大量的初级技术工人。二是加强与省陶瓷协会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开展建水紫陶国家级大师申报工作。“今年5月,配合省陶瓷协会完成了建水紫陶业‘云南省陶瓷大师’评选工作。”谢恒说,建水紫陶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大师。没有国家级大师,建水紫陶要想做强做大,就会很难。三是培养建水紫陶专门的研究推介人员。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名陶名瓷,建水紫陶的研究很滞后,没有相关的专著。当然,这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建水地处偏僻,研究者相对较少,二是历史原因造成产研分离。起初,制陶的人没有写书出专著的能力和水平,而有能力写书出专著的人,却又不会制作陶器。政府是否可以考虑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版建水紫陶相关专著。
“只有突破这些制约,建水紫陶才能健康成长为百亿元产值的产业。”谢恒最后说。
谋局做强做大共发力
今年9月底,连续举办了11届的建水孔子文化节更名为“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紫陶文化旅游节”。9月26日,建水第一条紫陶文化主题商业街——建水紫陶街开始开放,这是一条以紫陶销售及展示、休闲体验、度假观光为主的特色旅游步行街,弥补了建水没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在开街仪式上,还举行了象征紫陶窑火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火炬传递仪式。这可以说是建水紫陶的又一次“发力”。
建水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为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水紫陶如何走出建水、走出云南,甚至是走出国门是建水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建水紫陶的产量、名气虽不如宜兴紫砂,但随着政府的关注和决策,也逐渐走出国门,为人所知。一是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建水紫陶已成功申注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且目前正在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以品牌宣传推动整个紫陶产业的外向发展。二是成立紫陶协会。组织参与各类展览并组织制陶大师到各个制陶圣地交流,打破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格局。三是借助红河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梯田、民族歌舞等红河特色一起,走出省界、走出国门。近年来,已完成台湾之旅、日本之旅、法国之旅等。四是与云南茶结合,推广云南器。把普洱茶、建水陶打造成实用、亲密的伴侣组合,不断推广宣传建水紫陶。五是建水紫陶不仅有茶器,还有其他传统的生活陶,比如气锅。这很大程度上为建水紫陶的推广另辟了蹊径。民以食为天,建水紫陶在饮食文化中的运用,也让大家更进一步知道建水紫陶、使用建水紫陶。
同时,依托建水紫陶协会,力邀陶艺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到建水交流指导。已组织过台湾陶艺大师团来建水开展讲座、制陶技艺展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孟树峰,已多次受邀到建水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助力。目前,孟大师正在为建水紫陶建设陶瓷艺术家库数据库。此外,近日,在建水陶艺家肖春魁浪鬼禅寂柴烧基地,举办了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我国青岛、河南、台湾的国际知名陶艺家到建水进行创作,并举办了两场高水准的讲座,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