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像一道任意门。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茶有不同的意义和功用,有人通过茶养生,有人通过茶交友,有人通过茶悟道。
但几乎所有爱茶人都打开了同一扇大门,那就是美学之门。
茶器之美,更是一种“任性”的生活方式。
这世界上大概再没有哪种食品或饮品,像茶这般“爱美”:
茶叶不仅要口感美,气味美,形色美;
还要讲究藏茶的器皿美,泡茶的茶器美。
很多人因为对于精美茶器爱不释手,所以喜欢上了喝茶。
也有些人,是因为喜欢喝茶,又迷上了各种各样与茶相关的器物。
茶器本身所富有的审美价值,从鉴赏中获取的审美趣味,都是让人迷上茶器的充分理由。
一般来说,茶器形态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
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观“形”之外,茶器表面的雕工、书画,也可大大提升茶器的审美程度。
茶器的工艺、艺术价值,则为人们提供生活中美的感受。
一般来说,茶器形态上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是否自然顺畅,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
以紫砂壶为例,大抵来说,壶钮、壶口、壶肩、壶腹、壶底、壶流及壶把等处,是基本的鉴赏部位。
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钮座、盖面、流口、流基、过渡、把基、把内圈等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特别是在文人介入饮茶方式后,茶器收藏在生活中又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通过对茶器的把玩、喂养及饮茶过程中,人的五官都得到了享受。
紫砂壶于明中期为茶人发掘,泥质介于陶与瓷间,温润质朴,符合文人气质,故受文人喜爱。
须日日用手摩挲,以体温煨之,使其呈现珠圆玉润之形态。
现在,人们除了延续这一传统把玩习惯外,亦普遍以养壶作为生活消遣。
收藏的紫砂壶每日接受茶水滋润,经年累月,则“外类紫玉,内如碧云”。
茶人与所养之壶在时间沉淀下则会培养出一股默契,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茶与器的结合,使艺术品为人所得更趋于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的美,往往也蕴含着最为质朴的文化寓意,渐渐演变成一种“茶居”生活的生活方式。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它;君子四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也是它!它可以尽染市井烟火,也可以遗世独立绝尘。
茶能够被全民喜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根在宋朝。
茶艺之精空前绝后
茶兴于唐,盛于宋。所谓盛,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覆盖面广,普及率高;二是形成一种文化。
茶在唐朝还属于高档消费品,饮用的人局限于王公贵族,产量也有限。到了宋朝,茶叶产量突飞猛进,专家估计北宋年产茶叶应该在5000万斤左右。茶也由此成为国饮。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
不过古人喝的茶和今天的茶完全不一样。唐宋时期喝的是团茶,何谓团茶?就是茶叶采摘后,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喝的时候取下一小块,再研末成粉,就可以冲茶了。好的团茶价格不菲,欧阳修曾感叹一款龙凤团茶“其品绝精,凡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
追求生活美学的宋人将冲茶的过程演变成高超的技艺,发展成精致的艺术。
唐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煎茶,就是把茶末扔到开水里煮,并根据喜好,加入调味品。
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点茶,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盏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之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搅动。这一步叫“击拂”,它是点茶的关键,非常考验茶技。经过数次击拂,一盏宋式香茶就出炉了,整个冲茶的过程就叫点茶。
宋徽宗就是点茶高手,他在《大观茶论》中描述了点茶的技巧诀窍,七次注水,七次击拂,每一次注水的角度,击拂的力度都不相同。七次之后,茶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颜色“以纯白为上真”,香气应“馨香四达,秋爽洒然”,喝起来“香甘重滑”,这杯茶才叫完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宋徽宗的推广,这派“盛世清尚”在民间也被大力追捧。相传,苏东坡去杭州任知州。有位南屏谦师擅长点茶,手法高超。他是苏东坡的铁粉,听说偶像来了,亲自为苏东坡表演点茶技法。苏东坡大呼过瘾,当场作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从此,“点茶三昧手”就成了茶艺高超的赞誉。
点茶到了极盛时期,就有了分茶和斗茶。分茶就是炫技,让茶汤的汤花在瞬间变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点类似于今天咖啡的拉花。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盏中可生成一句诗,四盏连点,可成一首绝句。斗茶就是比赛,看谁的茶艺更高超。
只不过如此纷繁复杂的技艺已经失传。宋时,有日本僧人将点茶技艺带回日本,这就是现在的日本抹茶。
茶器之美冠绝古今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宋人“点茶”成为风尚,茶道成为日常,茶器也发展出自己的规制。“器以载道,格物致知”。器物的实用功能背后,总是蕴藏着不同时代的美学意义。
宋徽宗十分喜爱黑釉盏,除了它有利于点茶时“浮乳”的保持和留痕,很重要的一点是黑盏与白色茶汤形成一种黑白对比的禅意,赏心悦目。
除了宋徽宗,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是黑釉盏的拥趸。苏轼《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诗中有:“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陆游《入梅》诗中有“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兔毫盏就是黑釉盏中的精品。
黄庭坚《满庭芳·茶》中写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黑釉盏上的“鹧鸪斑”是釉料中的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所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状如鹧鸪羽毛状,非常漂亮。此外,油滴盏、矅变天目等也是黑釉盏中的名品。当时福建的建窑盛产黑釉盏,后人常常笼统的将黑釉盏统称为建盏。
黑釉盏盛于南宋及元初,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贡茶,“唯采芽以进”,点茶技艺失传,黑釉盏当然也就不复存在。自宋而起的讲究吃喝玩乐的风气,终于被这位崇尚艰苦朴素的皇帝给止住了。
点茶“捧红”的不仅有黑釉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点茶艺术。为玩转点茶,宋人对汤瓶作了特别设计:流口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使注水点茶,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
在收藏家的眼里,宋瓷是藏品,清瓷是商品。其实宋瓷的收藏,从明清时已成为潮流,据传乾隆皇帝就为其收藏的每一件宋瓷都题了诗。
不过因为点茶无需茶壶,所以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因此您要是捡漏遇到宋朝茶壶就要注意了。
茶事之盛绵延两宋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宋朝的茶事之盛至今难以企及。
当时宫廷会举办茶宴。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一文记载:宣和二年十月癸巳,如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饮毕,皆顿首谢。
在这次茶宴中,宋徽宗亲自演示点茶技艺,并分赐诸臣。大臣们受宠若惊,喝完茶之后,纷纷叩首谢恩。因为茶宴非常普及,宋政府在给地方官员所发的俸禄中,曾特别给那些还没有发放公使钱的地方官们派发“茶宴钱”,钱的数目视官品之高下而定。
宫廷之外,很多文人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场所,品茗唱和。像苏轼、曾巩等就是茶会的常客,宋朝诗人也因此留下了大量关于茶会品茗的诗作。
入世是茶,出世也是茶。宋朝很多寺庙也会定期举办茶汤会,“径山茶宴”在当时极富盛名。茶与禅的结合,将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寻常百姓之家,也形成了以茶待客的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
当然,精明的宋朝人是绝不会放过茶这个商机的。如果走上宋朝的城市街头,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的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区,茶坊鳞次栉比,茶馆从早上开到夜市结束才打烊。《梦梁录》甚至列出了一大串茶坊的网红店。
针对茶客不同的消费需求,茶坊也有不同档次:有走低价路线的大众茶肆;有适合文艺青年聚会创作的个性茶肆;有“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的精品茶肆;有“能讲汉书”或歌手驻唱的娱乐性茶肆。即便不进茶馆,走在街头,哪怕是深夜,也有“提茶瓶人”卖散装的大碗茶。
茶原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叶嫩绿,宋人却赋予它极致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你似乎很难再找出如此矛盾却又如此和谐的事物。它在市井妇人的用度计算中,在文人墨客的谈笑唱和中,它在奔波生计的提茶瓶人中,它在参禅悟道的修行人中。茶艺为它繁复之极,茶器为它含蓄之极。
这杯茶,可解渴,可寄情!这杯茶,可叹炎凉,可暖人心!
这几天Y老师去云南放几天假,排排在武夷山积累了多年的湿气,更新慢就当给同学们的腰包也放个假。
虽然说是去放假,可之所以选择云南自然是因为有好茶,老班章,冰岛,薄荷塘这些肯定少不了啦,Y老师还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拔了云南少数派古树白茶的草,真的是完全颠覆了我对云南白茶的“偏见”,找时间我在隔壁“白茶教室”和大家分享。
但是作为一个说话口音已经不知不觉带上武夷山腔调的外地人,不管喝再多茶要是没有喝上一泡靠谱的岩茶,总感觉这一天的茶没喝到位,睡不着觉,写不出稿。所以在云南,每天的ending就是偷偷摸摸地喝一泡“非卖品”。
最近非卖品不能晒了,只能晒一晒能泡后非卖品的小盒沏。
其实出门之前我还小小地纠结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带上我都小盒沏,毕竟我们每天的行程里除了茶山就是茶商,再加上云南也是著名的茶区,我想就酒店里这么也会安排一套茶器吧。
想着想着我就把小盒沏从行李箱里丢了出来,临出门的时候发现摄影包里还有一个空档,就顺手插了进去。后来的行程证明我这个决定可以说得上无比正确。
在普洱系的茶器中,所有的泡茶器无一例外地比岩茶系大上一圈。如果是盖碗泡的话基本上都在150cc到180CC之间,如果是紫砂壶,我的天呐要是我是在普洱茶区第一次看到紫砂壶的,你和我说紫砂壶不合适泡岩茶,我可能真的会同意。
最奇怪的一点就是在同样也是茶区的云南,酒店里提供功夫茶器的也是凤毛麟角。我在版纳入住的是一家著名的网红豪华酒店,这家酒店小红书上网红必须打卡的杀手锏就是价值四百多块钱的泳池漂浮下午茶。
就在这样一家所谓地处茶区的“顶奢”酒店里,居然没有提供功夫茶具,更不用说适合岩茶的功夫茶具了。于是,我大脑袋一激灵,在错开网红打卡的高峰时段跟酒店服务经理借了一个小时的“草船托盘”,在全程没有网红肉身的前提下完成了小盒沏1.5版的东南亚风情首秀。
接下来,就是属于 小盒沏的SHOW TIME!
其实有眼尖的同学,小盒沏似乎和原来的版本不太一样的( 相关链接: 茶器之美:你的便携茶具配的上顶级岩茶吗? )。是的我们荣幸的通知,我们把这个最适合泡乌龙茶的便携茶具小小的升级了一下,让他更适合了,按 汽车 的标准这算是中期小改款,按IT行业的标准,算是1.5版本吧。
最直观的改版就是小盒沏盒身的颜色,从原来的经典黑、到汝窑色,再到当下北欧气质的水泥灰,强调的不是水泥感,而 是有腔调的塑料感 ,据说特别适合钟情于各种高级灰的霸道总裁们。
别问我塑料感怎么谈腔调,反正你得入手了才感受得到的实在。
另一个核心的升级在于这个里面匹配的小杯子,这是一个纠结且痛苦的改变。
1.0版本的杯子是潮州传统的手工杯,器型不用说了,是千锤百炼的经典器型,但是他确实是比较容易脆弱,其实在携行的部分还好,最主要是使用中就真的如蛋壳一般特别容易磕碰。
这两个特点让童鞋们对这个杯子爱恨交加,喜欢的人说这个杯子就能值回票价,而不喜欢的就觉得为什么要这么小杯子啊,为什么要这么薄。另外一个产能也不能完全跟上我们的节奏。
经过非常艰难的取舍,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杯型,参考了传统的铃铛杯,在底部加厚处理,这在外出使用的场景中可以增加他的稳定度。
在材质上,我们选了德化传统的“猪油白”,虽然不是手工制品,但是质感和使用起来的感觉都不输给1.0版的白玉令,容量上也增加了一点点。
在盖碗上我们也改进了一下,选择了同款泥料的德化白瓷制品,质感比1.0版本有了一点提升。
其实我个人是特别喜欢1.0版本的小杯子的,所以为了我这一点点个人的喜欢,我们线上依然保留1.0版本的销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决定。
最后就包装的升级。
对于包装这件事,我们一直都是极简主义者,对于那种打开就丢的包装,我一直的概念就是能省则省,少给地球增加负担。
1.0版本的时候,我们没有设计常规的纸盒,而是附赠了一个携行的布袋,但是当时的设计在颜值上让我不太满意,产品图片上我都没有上,很多童鞋拿到手后倒觉得这是个惊喜。这一版,我们对这个布袋也进行了升级,虽然还不是100分,但是终于可以秀一下了。
这个是岩茶教室唯一一款无限量供应的工业产品,也欢迎各大厂家来找学委联系定制事宜。
除了旅行中的茶具之外,断货很久的岩茶教室和弥云斋联名款“花一样的盖碗”再次到货了,这个联名款的盖碗也是我自己最近在家用的最多的茶器,还是那句老话, 比她好看的盖碗没她好用,比她好用的盖碗没她好看。
具体的内容可以见上一篇文章,这里我就不洗自己的稿了( 相关链接: 岩茶教室联手弥云斋,为岩茶专属定制“花一样的盖碗” )。
其实这个盖碗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泡茶的部分,从注水线到碗底的部分都尽量和审评的标准盖碗一致。
颜值的部分,我们则交给弥云斋女主人青山伤脑筋。
要知道Y老师这么造作的人能够绝对信任的品控不算多,青山绝对是值得放心托付的,第一批之所有走那么快是因为我们下单50个的前提下符合弥云出厂标准的只有惨淡的21个。
这次的批次也是Y老师年前再次下单的,也只有28个的成品。
按岩茶教室的习惯,这应该也是这一批盖碗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补货了,毕竟不重复才是我们这些年前进的“驱动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