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宣传建水紫陶成型工艺时,提及的最多的往往是建水紫陶手工拉坯、手工修坯。但其实单单凭借拉坯修坯是无法做出丰富器型的。还有一道粘接的工艺往往很少提及,但粘接却是紫陶造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之一。
建水紫陶的粘接工艺指的就是把坯体的多个部分进行粘连组合。而很多紫陶器物部件都是通过粘接完成的,因为很多造型仅仅通过手工拉坯是无法完成的。粘接工艺同时也普遍运用于诸多陶瓷的生产,包括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等等。
好壶是粘出来的
我们把一把壶拆分开,他分为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这些部分中除壶身可一次性拉坯完成外其余部分都会运用到粘接的工艺。我们通常评判一把壶时所说的“三点一线”“三山齐平”其实就是在考量这把壶粘的怎么样。
壶嘴壶把的制作首先要用泥搓成条状。
用手捏或者借助模具制作出壶嘴壶把的雏形。
再用刀片工具修整,把回嘴掏空。
借助仪器观察测量确定需要粘接的位置。
在壶身上钻出出水孔。
将制作好的壶嘴用脂泥(稀释的泥料)准确的粘接到壶身上。
粘接稳当之后用泥料对粘接边缘进行修补过度处理。
壶把壶钮的处理参见上图,篇幅有限不做详解。
大件器物分段粘接
建水紫陶因为泥料本身的可塑性差,所以大件器物的制作较为困难,一般30cm以上的器物如花瓶,茶缸等就很难一次性成型。多半会采用分段粘接的办法。此法就是将器物分别进行拉坯成型,然后再将各部分进行粘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坯体。少则分两段,多则34段也是有可能的。
而分段粘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则是两段器物坯体内间径尺寸的精准把握。
二则是两段坯体间泥料要确保同一性,否则烧制时的收缩率不一就会影响成品。
三则是两段坯体间粘接痕迹的修复,多段粘接而成的坯体都会存在接痕,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整和后期的打磨,以掩饰痕迹,保证美观。
特殊造型也需要粘接
还有一部分作品需要做一些特殊的造型及装饰处理,这里也会涉及到粘接。比如花瓶汽锅的兽耳、狮头,比如立体的残贴等等。包括我们平常见到的方器也是通过打泥片粘接而成的。
花瓶的兽耳,汽锅的狮头是建水紫陶传统的装饰点缀。陶艺人先将陶泥雕塑出需要的造型效果,再将其粘接到坯体上。
小百科:建水紫陶汽锅上的狮头其实是有讲究的。相传龙生九子,其中一个名叫饕餮,他贪食敛财,民间有多种说法,但中国古代的一些青铜陶瓷餐具上往往都会将其刻绘,有一个成语“饕餮盛宴”的典故就是这个。
此残贴瓶是谭知凡对建水紫陶传统残贴工艺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他将泥拍打成片状,在泥片上手绘并刻填出字帖书画,以残破凌乱的形式分别粘接到花瓶上,经反复多次的尝试。最终做出了立体形式的残贴花瓶
粘接这道工艺虽然往日大家很少提及。但他却是一项高难度复杂的工艺流程。练就这门手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建水当地一个能熟练粘接壶嘴壶把的工人往往收入都不低。这道工艺虽不是建水紫陶独有,但随着这项工艺的进步与发展,定能推动建水紫陶器型装饰的创新与发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
泥料的处理是制作紫陶的第一步,又叫制泥。制泥的传统工序又分为七个阶段:选泥、筛泥、泡泥、搅浆、醒泥、熟泥、揉泥。
1、选泥:建水紫陶的泥料来自于碗窑村的彩色泥土,这些彩泥土质细腻,呈胶泥状,只要一离开山体就会变得坚硬。工匠们需要将开采出的陶土按照大小不同、色彩不同进行分类搭配,再摊开放置,自然风干。
2、筛泥:筛泥是要将风干的泥料用石磨磨成细粉,再按照大、中、小号粗细不同的筛子人工筛灰,直到矿土成为极细的风尘状泥灰。经过筛泥处 理之后的泥料极其细腻,没有任何粗砂杂质掺杂其中。
3、泡泥与搅浆:将筛好的泥粉按照制陶要求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大陶缸中进行浸泡搅浆。放置沉砂后作再次淘洗搅浆,反复五六次后,在封闭状 态下自然凝干成生泥,此为搅楽。
4、醒泥:将生泥放置在石膏缸中七天左右, 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让其变得更加润滑,就是“醒泥”。经过醒泥处理之后的泥料如脂 如膏,无丝毫的砂粒。
5、熟泥与揉泥:将醒后的泥料用脚踩踏搅拌至均匀。“熟泥”完成后再经过揉泥。揉泥就是用手工搓揉泥 土,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本期的紫陶知识就和大家说到这里,希望我所说的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您可以添加小编微信:15506766514 我们一起说说茶和紫陶的故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