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

时间: 2023-01-14 19:23:08

宋元时都流行什么样的茶道具

卖茶翁在57岁时,实践以茶修行之道,自带茶具到相国寺一带卖茶,建通仙亭,在这里挂茶旗,设茶炉,摆铜钱筒,在茶亭前的竹筒上写着:“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此后,卖茶翁名声大震,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茶翁却在临终之前,将他所有茶器一把火烧光,使之化为灰烬。他的行为与人生哲学激发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对当时的茶人、画家、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卖茶翁茶器图》就乃木村孔阳氏模写卖茶翁(高游外)茶具计33件,都彩绘木刻,甚精细。亦犹可远窥唐宋古器形制之大略。原本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因受国内茶友喜爱,器曰书坊依照原样,用现代宣纸彩印技术加以复制,又以传统工艺册页装订,实现了对此佳作的完美呈现。

炉龛:放置炉子的小阁子。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急烧:又称急须,煮茶、暖酒器名。铜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子母锺:成套的茶杯。

瓢扚:大多由葫芦制成。用来尧水。注子:古代汉族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到保温作用。

钱筒:存放古时钱币,多由竹制成。乌楦:用途不是十分明确,从器物文字上似乎可以判断是收纳废物的器皿。

茶罐:存放茶叶的罐子,锡制成。因锡稳定密封度好,故多用其存放茶叶。吹管:起炉火时用的吹火管子。街边卖茶必要茶道具。

尘褥:铺或盖用的毯子。滓盂:又称水盂,盛放废水茶渣的器皿。

檐子:类似与扁担的作用。挑货担子。钱筒:大小竹筒用来存放钱币。

水注:注水壶。瓦炉:顾名思义,用瓦烧制为生火煮茶之用。

炭篮:盛放烧水炭的容器,外面多由竹篾制成,里层包裹黑色油纸。小炉:生火炉。

提篮:存放杂物的篮子。

炉围:罩在炉子外的竹篓,起到隔断保护的作用。注子:古代酒壶。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

炭挝:用来砸炭的铁锤。焙钩:又名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功效,可以避免把茶叶黄。茶放在茶焙里,要求小火烘制。

建水:盛放废茶水的器皿。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现在通常称为茶棚。

茶旗:类似今天店铺门口的广告牌,招揽客人用。茶壶:存放茶叶的罐子。日本称为茶入或者茶心壶。

灰炉:烧水炉的一种。下面没有通风口,现今日本茶道具中发展为火钵或瓶挂。瓶床:现在统称为瓶座,稳定壶和瓶的放置。

茶杯的历史

杯盏的历史

瓷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

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

有平底、圈足或高足。

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

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

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

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

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

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

宋杯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均各窑。

其中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

元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

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中早期多见高足杯。

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瓷盏,饮茶用具。

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

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

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

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

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

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

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

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

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

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

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

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

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

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

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

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

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

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

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

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

杯盏的发展史上,两者相较,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

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杯中的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 *** 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宋代历代流行的茶盏颜色是什么

宋朝茶盏的流行色主要被几个名窑垄断:

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

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

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美不胜收。

扩展资料: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瓷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