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谢恒专栏|建水陶行业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时间: 2023-01-14 20:03:05

谢恒专栏|建水陶行业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每座城都有它的骄傲,建水也不例外。

从2004年的7家陶艺作坊,到2006、2007年的30多家,到2008、2009年的70多家,到2015年年底的560多家,再到2016年的993家,目前还在快速增加中。建水陶正在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变化。

许多人为此作出了太多努力,比如2000年申报了建水紫陶地理证明商标,比如2004年成立紫陶研究会,比如2007年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比如2009年参加杭州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正是这一步步的努力,让建水陶重放光芒,再次成为这千年古城名副其实的骄傲。

建水古城雄镇东南,历史悠久。在距今一千二百年的唐元和年间,雄踞南滇的南诏王朝在一个被称为“步头”的水泽之滨修筑了一座名为“惠历”的古城。“惠历”是当地彝语的直译音,汉语将其直译为“建水”。“建”字在古汉语中有“大”的含义,“建”“水”二字相连为“大水”之意,“建水城”是彝语直译的“大海子边的寨子”。这就是建水得名的初始。

这座千年古城,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闻名中外的建水陶。曾经的碗窑村也变成了现在耳目一新的建水陶街。

走在古城,走在建陶街,陶艺工作室鳞次栉比,谁能想到这样的繁荣景象,是在2004年只有7家陶艺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座古城,必定不止一种文化。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能够再次繁荣昌盛的更是凤毛麟角。

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建水陶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业之路。在五十年的历程中,建水陶虽然因为汽锅的荣誉和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艺的忠实守望曾经红火过一时,但历史还是把受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的建水陶遗忘在了滇南的边陲之地。

计划经济时代,手工作坊改为国营,建水陶主要用来制作生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装饰特色无从施展,建水陶也随之淡出省外。即便在那个时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锅等生活类陶具还是有着不错的销路。但数十年的流水线生产还是让传统工艺走进濒临失传的边缘。

随着建水陶在各类大舞台上的亮相,吸引了大量外来陶艺家的加入,建水开放欢迎的态度,让他们愿意在这里落地生根。就像谢恒老师说的,“让他们有家的感觉。”这种胸怀,与建水陶承载一切艺术形式的包容性不谋而合。也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阴刻阳填。

同时,如向炳成这样的老陶厂的一些技师相继外出创业,富有活力的小作坊生产和企业运营开始喷薄而出、如火如荼。

外来陶艺家艺术家的加入,本地技师的奋发图强,在内外结合的人才机制配合下,建水陶的发展犹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随着云南以普洱茶为龙头的茶产业异军突起,建水陶似乎嗅到了契机。因云南茶具泡云南茶原汁原味、建水陶存普洱茶保香保质,建水陶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借此东风,获得了快速发展。

现在,走进省城昆明的各大茶叶批发市场,除了各类茶品,琳琅满目的建水陶茶具随处可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建陶街,若干年后或将成为这座古城新的文化地标。

谢恒简介,男,现任建水县人民政府副调研究员;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理事;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红河学院特聘教授;云南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工艺美术系列高评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建水紫陶”章节的特约撰稿人;建水紫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撰稿人;云南首届“陶醉中华彩云之陶”艺术节“宜兴紫砂与建水紫陶对话”高峰论坛建水紫陶的主讲人。

1957年8月出生于云南建水,祖籍广东大埔。壹九七六年参加工作,曾任建水县食品公司职工、建水县百货公司经理、建水县商业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建水县体改委副主任、建水县文联主席、建水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等职。

1998年因负责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体制改革而发现被封尘已久的建水紫陶,从此与建水紫陶结缘,并一直致力于建水紫陶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广和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2004年发起组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编著《建水紫陶》画册,编著有《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云南省民间工艺陶瓷类大中专试用教材》《红河根艺》《往事越千年》《韩先成书画集》《云南画家画红河》等专著或画册;多件书画和紫陶作品在国家、省级展评中获奖,其中,2007年11月,紫陶作品《博古瓶》获“中国第四届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荣誉;2008年,紫陶作品《红玉兰》获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云南省首届陶艺作品展”银奖;紫陶作品《长联瑞鸟梅瓶》获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2009年3月,紫陶作品《水仙画插》入选参加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与韩国光州在韩国举办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紫陶作品《风起云生稻花香》获“第三届向逢春杯紫陶作品大赛”金奖;紫陶作品《梯田小口天球梅瓶》获2011年云南省首届陶瓷艺术作品大奖赛暨爱心捐赠活动金奖;紫陶作品《霞飞坝达》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紫陶作品《雾起深谷》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等奖;紫陶作品《长联瑞鸟梅瓶》被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云南省代表选赠给云南代表团下榻的北京国谊宾馆;多件紫陶作品被云南省委大楼、云南海埂会议中心收购;多件陶艺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编著有《建水紫陶》《往事越千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千年建水紫陶》等专著,被誉为“当代建水紫陶领军人物。”(本文由亥小猪整理,部分内容参考千年建水紫陶,原载:云陶文化)

建水紫陶的简介

一壶紫陶,建水三代手艺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驰名中外,但一段时间以来落于寂寞。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及建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水紫陶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集体、私营、个体(家庭作坊)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州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县委、县政府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水紫陶文化资源,做强做大紫陶产业为目标,确定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为中国“陶都”,实现“产城文”一体化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的主导产业。

目前,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已达到8亿元的年产值,但是,在建水紫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认为,建水紫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隐忧。

盛名之下的发展“瓶颈”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建水紫陶壶泡云南茶、保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随着建水紫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紫陶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谢恒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截至2014年11月,建水登记注册的紫陶企业共329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加上关联产业的产值,建水紫陶产业的年产值超过8亿元。

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红河火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建水碗窑兴仁建材陶瓷厂、绍康工作室、袁应德作坊等一批私营个体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有效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生产规模,提升了其知名度。同时,一批具有较高工艺水准的专业代表性人才逐渐涌现,已有一批优秀的陶艺传承人获得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山陶庄等紫陶作坊,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为代表云南省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一。品牌建设与营销工作得到推进,先后参加“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地理标志成果展”和“第一届中国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建水紫陶的知名度;“火宝”“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业注册的商标,已成为云南省、红河州的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目前,申请使用“建水紫陶”专用标志标识222052个,申请使用刻制“建水紫陶”印章74枚,“建水紫陶”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但建水县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快速发展中,建水紫陶仍然存在着“瓶颈”亟需突破。一直以来,建水紫陶沿袭历史传统,形成以日用陶为主,美术陶为辅的发展格局。随着制陶业、手工艺品业的不断发展,建水紫陶在传统工艺、审美、创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发展思维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术陶市场饱和度高,缺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端艺术品陶,对陶品的装饰和创作多以名人书画为主,对差异性竞争优势挖掘不够,形式和内涵都有待创新。

目前,市场上各类紫陶产品存在质量不统一、好次混杂的现象,缺乏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产品标准,不利于“建水紫陶”这一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维护。建水紫陶行业规范有待完善,有关行业运行、市场建设等政策和条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业目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产业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工业生活用品的快速发展对紫陶业产生巨大冲击,市场空间逐渐缩减,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紫陶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程度不高,以古井、古塔、古桥为代表的特色景观与紫陶工艺及产品结合度较低,城市雕塑小品、地面铺装、广告标识、街灯座凳等环境要素方面特色不够鲜明;与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术陶为主,缺乏对高端艺术品的关注和创作,陶品层次较为单一,现有产品尚未打入高端艺术品投资和消费市场,缺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紫陶工艺品,成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高端市场有待积极培育。缺乏集陶土资源贮备、工艺展示、艺术品陈列、商贸交易、会展宣传等为一体的大型紫陶产业综合宣传和推广平台,高端紫陶艺术品、名家品拍卖机构有待建立。

这些问题都是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自2004年发起组建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以来,一直致力于建水紫陶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广和建水陶文化产业的培植发展,是当代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对当下建水紫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

谢恒认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纵观全国其他著名陶瓷生产地,无一不是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以宜兴紫砂来说,宜兴市的传统紫砂产业年产值不过10亿元左右,但与紫砂相关的产业却达到近百亿元的产值。而湖南醴陵,作为我国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较为著名的瓷都,同样是传统陶瓷产业的年产值不到10亿元,而与陶瓷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却达到了120亿元。所以,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必然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相关产业群。

而要建成一个强大的建水紫陶相关产业群,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许多促进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还要找准各自的定位,并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政府为紫陶产业制定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企业则要研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与循环,共同促进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

就如建水县文产办相关负责人所说,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存在“瓶颈”制约,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并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

建水县目前有紫陶研究会、紫陶协会,还有紫陶产业发展办公室。研究会与协会属行业组织、群众团体,而紫陶办则是政府部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3个组织、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的现象,增加了“内耗”。因此,建水紫陶行业的组织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调整,需要理顺建水紫陶产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一个专业的、长期的建水紫陶发展规划。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也出台过,但这些都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没有专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就有可能走弯路,不利于紫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州、县政府已委托专业机构在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规划,这个问题正在解决。

四川荣昌、广西钦州都是以陶瓷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行业管理部门每年都拥有政府给予的大量扶持资金。在参加国内外一些重大的评比、会展中,这些县市的行业协会或管理机构利用政府的扶持资金成批租下展位,再分给当地艺人参展使用。但是,反观建水紫陶,由于缺乏资金,只能是几个紫陶艺人凑钱合租一个展位来展示,还有更多的紫陶艺人因为展位费用、车旅费用等原因而没有参评、参展。没有参评、参展的机会,建水紫陶怎么能有更大的发展?高端产品如何能产生?因此,需要政府一些具体的扶持措施。

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不仅仅是建水县和紫陶从业者的事。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红河历史文化三个千年四个百年”亮丽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紫陶名列其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也有意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云南继普洱茶之后的又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从这些政策里,可以理解为发展壮大建水紫陶产业是全州,甚至是全省层面上统筹考虑的事,不能再狭隘地认为,发展建水紫陶产业,是建水县的事。只有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放在全州、全省的层面和高度来考虑,建水紫陶产业才能尽快实现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要做强做大建水紫陶产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里包括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谢恒说,一个层面是紫陶从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这需要与职业中学、中专、大专院校联合开展,为紫陶业提供大量的初级技术工人。二是加强与省陶瓷协会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开展建水紫陶国家级大师申报工作。“今年5月,配合省陶瓷协会完成了建水紫陶业‘云南省陶瓷大师’评选工作。”谢恒说,建水紫陶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大师。没有国家级大师,建水紫陶要想做强做大,就会很难。三是培养建水紫陶专门的研究推介人员。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名陶名瓷,建水紫陶的研究很滞后,没有相关的专著。当然,这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建水地处偏僻,研究者相对较少,二是历史原因造成产研分离。起初,制陶的人没有写书出专著的能力和水平,而有能力写书出专著的人,却又不会制作陶器。政府是否可以考虑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版建水紫陶相关专著。

“只有突破这些制约,建水紫陶才能健康成长为百亿元产值的产业。”谢恒最后说。

谋局做强做大共发力

今年9月底,连续举办了11届的建水孔子文化节更名为“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紫陶文化旅游节”。9月26日,建水第一条紫陶文化主题商业街——建水紫陶街开始开放,这是一条以紫陶销售及展示、休闲体验、度假观光为主的特色旅游步行街,弥补了建水没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在开街仪式上,还举行了象征紫陶窑火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火炬传递仪式。这可以说是建水紫陶的又一次“发力”。

建水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为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水紫陶如何走出建水、走出云南,甚至是走出国门是建水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建水紫陶的产量、名气虽不如宜兴紫砂,但随着政府的关注和决策,也逐渐走出国门,为人所知。一是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建水紫陶已成功申注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且目前正在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以品牌宣传推动整个紫陶产业的外向发展。二是成立紫陶协会。组织参与各类展览并组织制陶大师到各个制陶圣地交流,打破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格局。三是借助红河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梯田、民族歌舞等红河特色一起,走出省界、走出国门。近年来,已完成台湾之旅、日本之旅、法国之旅等。四是与云南茶结合,推广云南器。把普洱茶、建水陶打造成实用、亲密的伴侣组合,不断推广宣传建水紫陶。五是建水紫陶不仅有茶器,还有其他传统的生活陶,比如气锅。这很大程度上为建水紫陶的推广另辟了蹊径。民以食为天,建水紫陶在饮食文化中的运用,也让大家更进一步知道建水紫陶、使用建水紫陶。

同时,依托建水紫陶协会,力邀陶艺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到建水交流指导。已组织过台湾陶艺大师团来建水开展讲座、制陶技艺展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孟树峰,已多次受邀到建水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助力。目前,孟大师正在为建水紫陶建设陶瓷艺术家库数据库。此外,近日,在建水陶艺家肖春魁浪鬼禅寂柴烧基地,举办了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我国青岛、河南、台湾的国际知名陶艺家到建水进行创作,并举办了两场高水准的讲座,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中国四大名陶的建水陶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大片行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  
在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窑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从此,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了古人无意中传递出的历史与文明。  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又称为“杨捏”,为拳头产品,特别是30年代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锅独具匠心,外表饰有花鸟、虫、鱼、草、木、山、水图画、诗词题,精美绝伦,具有“陶具一秀”之誉。 文人的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