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乾隆皇帝对饮茶的评价。
我国古代人的茶道,是《易经》中的八卦,即金木水火土,茶圣陆羽设计制作的茶炉,用铁铸成代表金,放在地上代表土,炉中烧的木炭代表木,木炭燃烧代表火,茶炉上煮的茶汤代表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古人的茶道正是通过煮茶,饮用,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来修身养性。
到了现在,喝茶的人很多,懂茶的人很少,所以有人会醉茶,有人喝茶以后上吐下泻,据《茶经》中记载,有的茶叶喝下以后,会在腹中结成硬块,引起疾病,所以古人十分讲究喝茶的茶具,常常用茶具来排解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加上古人对美的一贯的追求,造就了许许多多经典的茶具。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
【清朝】年号:乾隆
文物描述: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
「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
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干(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番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穷工极巧。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壶,当时也是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导语: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无论是同宋徽宗﹑康熙帝等帝王相比﹐还是同陆羽﹑蔡襄等茶人相比﹐乾隆皇帝的嗜茶轶闻趣事要多得多。
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四岁的乾隆帝决定次年让位给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卒时享年八十八岁﹐如此高寿与嗜茶养性不无关系。
乾隆帝秉承先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游巡江南﹐既是为了威慑南方﹐加强统治﹐也是为了游山玩水。其间﹐他于茶事留下了至今让人传说的许多佳话。他在杭州品尝了“龙井茶”后﹐一时高兴﹐敕封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要求年年贡奉。
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尝乌龙茶“大红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来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御题赐名为“铁观音”。这些名茶至今名声响亮﹐香播遐迩﹐而且今人还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畅销。
此外﹐至今广泛流传的一种茶礼﹐即主人敬茶或给茶杯中续水时﹐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轻点几下﹐以示谢意﹐相传这也源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苏州时﹐某日与几位侍从微服私访﹐行至一茶馆时﹐他茶瘾大发﹐也不等服务员照料﹐拿起茶壶为自己﹑也为侍从斟起茶来。侍从见状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吧又违反了宫中礼节。这时﹐一位侍从灵机一动﹐伸出手来弯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圣恩。乾隆一见龙颜大悦﹐轻轻嘉许。这一茶礼从此便逐渐流传起来﹐至今不废。
但乾隆帝在许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力﹐穷奢极欲﹐倍求精工﹐又流于宋徽宗式的奢靡铺张。
据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记载﹐乾隆帝曾特制了一银斗﹐专以用来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品天下名水名泉的优劣。衡量的结果是京师(即北京)玉泉山之水每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伊逊河即古索河﹐一名伊松河﹐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带)也是每斗重一两﹐济南的珍珠泉重一两二厘﹐镇江金山泉重一两叁厘﹐无锡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都是重一两四厘﹐等等。按照水以轻为贵的准则﹐乾隆帝遂定京师玉泉为第一﹐并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讲述了这次耗时耗力耗财的品泉过程。从此﹐乾隆帝每次出宫巡游﹐必随载玉泉水以备需用。
乾隆帝有一首《荷露煮茗》诗云﹕“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诗前还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轻为贵﹐尝制银斗﹐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水尚可相埒(相等之义)﹐……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 雪水据说比玉泉水每斗还轻叁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不是“入品”之水。于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际选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写于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行宫﹐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精巧﹐规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间﹐都要来此避暑﹐处理政务。而此时正是山庄莲荷茂盛的时候﹐乾隆帝嫔妃相从﹐坐于“烟波致爽”﹐行于“云山胜地”﹐赏荷风莲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惬意﹐何等韵事﹗只苦了仆役们﹐捧着瓶罍﹐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叶上的露珠。此茶颇韵﹐此事极奢﹗
乾隆皇帝,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一位不折不扣的喝茶品茶赏茶爱茶的皇帝。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乾隆皇帝也聪慧过人,常能由此及彼,其以茶治国更是一奇。
话说当年雍正帝因病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即位。刚上位就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就是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康熙帝晚年施政失于过宽,包庇了一批过去有功的元老巨贪,而雍正帝施政失过严,大开杀戒,搞提大臣们人人自危。这朝廷不和谐啊,怎么办?乾隆皇帝把大臣们召集到当时中堂大臣张廷玉家中品茶。他先是亲自动手泡茶分赐给众臣,而后悠然自得地“手把茗盏论宽严”。他以茶道主中和之理告戒在场的亲信大臣:“治国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宽太猛都不宜。”他说“于今形势而言,要想政通人和,创极盛之世,必须以宽纠猛。这和皇阿玛以猛纠宽的道理一样,都是刚柔并用,阴阳相济,因时因地制宜。朕以皇祖之法为法,皇父之心为心,纵有小人造作非议也在所不惜”。一场君臣品茗会,乾隆借茶道之理,把他治国的大政方针讲了个透透彻彻。当然,这场舆论危机就在这个茶话会中给解决啦。
乾隆嗜茶成癖,退位后就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了“焙茶坞”,整天在那里悠然品茶。这老爷子,人家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却是不爱江山爱品茶,着实少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