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盖碗进化史盖碗喝茶VS盖碗泡茶

时间: 2023-01-15 12:40:49

盖碗进化史盖碗喝茶VS盖碗泡茶

一身雍容华贵的首饰,纤细的手指轻拂精致的盖碗,平稳端起,用杯盖拨弄两下茶汤,小嗦一口,再平稳的放下。一捧一刮,微微摇头,既是修养又是身份的象征。这是清宫剧中时常出现的场景,尤其是皇宫内院、大户人家都会直接使用盖碗喝茶,而从不用杯子。只有江湖路边的野摊儿,衣衫褴褛的路人,才会用茶壶将茶汤倒在粗碗里喝,或许连喝茶也称不上,只是解渴。

可是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而言,盖碗是和紫砂壶一样重要的泡茶工具,茶杯茶碗才是喝茶的工具。于是乎每次古装剧热播的时候,总有人说,“盖碗应该是用来泡茶的,并不是直接用来喝茶的,道具组也太不走心了!”可是几乎所有的清宫剧,都用的是盖碗喝茶,难道是所有的道具组都不够用心?

官窑青釉盏托

盖碗的前身叫做盏托或者托子,相传于唐朝被发明出来。宋朝《演繁露》记载: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说的是西川节度使崔宁家的大小姐嫌茶碗烫,所以就将碗粘到碟子上。这便是盖碗的雏形。

但到了宋代,“全民斗茶”的文化氛围导致了托盏的进化停滞,因为用黑釉斗笠盏点茶的人们,几乎用不到托盏。直到明朝朱元璋废团茶,点茶、煎茶法的失宠,越瓯、建盏一类的茶器也随之没落。这时候的盖碗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到明末清初,为了除尘和保温,盖碗又加了盖,才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三才碗”。所以如果在清初以前的古装剧中看到用“三才碗”喝茶,那大概就是不太符合历史的了。

盖碗的诞生同时还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盖碗文化”,比如说茶盖朝下靠茶船就是说“请给我加水”,茶盖上放树叶或者毛巾,意思是“暂时离开一会儿,请不要收拾”,而当茶盖朝上放进碗里的时候,则说明客人不喝了,可以收拾了。

黛玉喝茶

盖碗的命运一波三折,民国以后,因为盖碗的容量小,人多的时候添水换茶的场面非常混乱。当时景德镇里有人发现了出口欧洲的马克杯,于是就根据马克杯加以改造杯型,并且加了个盖子,利于保温,这就是后来在会议场合经常见到的“中山杯”。

这时候盖碗直接喝茶的功能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泡茶分茶的功能却开始慢慢显现。比起茶壶,盖碗的好处是更加容易清洗,碗口大,利于散热,成为人们热衷的泡茶工具。

去年冬天的时候在成都人民公园闲逛,惊喜的发现这里还保留了传统的“盖碗茶”。茶论碗算钱,一碗就是一盖碗,一碗茶配一把充满了历史气息的暖壶,“自主续杯”。点上一杯特色的“碧潭飘雪”,不需要像宫廷剧中那样正襟危坐,只需要选择最舒适的姿势,一只手端起茶船,一只手用茶盖划两下,听着颇具地方特色的川剧,也学着人家摇晃两下到脑袋,好不惬意啊!

古代人怎么用盖碗喝茶?盖碗喝茶有什么讲究?

盖碗是常见的茶具之一,以瓷质的居多,由盖子、茶碗、托盘三个部分组成。

北宋著名学者程大昌写了一本名叫《演繁露》的书,里边记录的全是关于文学、历史、民俗、饮食、地理等方面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小故事记录了盖碗的来历。

原文这样写道: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

意思是说,盖碗起源于唐朝,被称作托盏,由茶盏和托盘组成,在唐朝之前不曾有过,是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喝茶时无意中发明的。崔大小姐某次喝茶,不小心被茶碗烫伤了手指,就索性把茶碗放在一个装有蜡油的碟子里,端起碟子喝茶时,茶盏嵌入蜡油不仅不倾斜,也解决了烫手的问题。

南宋时期,人们发现用托盏喝茶看起来很文雅,于是,这种喝茶方式很快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起来。然而,此时的托盏并不能泡茶,只能用茶壶泡好茶后再倒进托盏里喝。明朝初期,人们为了泡茶方便,就索性给茶盏加上了盖子,把茶盏改变成容量更大的茶碗,由此,名称确定下来,称作盖碗。

人们用盖碗喝茶的鼎盛时期,无疑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

盖碗毕竟是从江南水乡起源和发展起来的,处处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优雅、秀气、精致、细腻的特点,如果端起盖碗大口牛饮,势必会抹杀风景。

因此,用盖碗喝茶,要讲究许多礼仪。

用盖碗喝茶时,要抬头挺胸,上半身要挺直坐着,先伸出左手端起托盘,再用右手抓起茶碗上的盖子,并把盖子稍微倾斜,在茶水里轻轻刮几下,同时,口中向茶水中吹气,目的是为了带走茶水中漂浮的茶叶和茶沫。然后,再把茶碗送到嘴边,碗口朝嘴边倾斜,将茶水小口吸进去。

记住,要小口小口地吸,不能大口喝,一是茶水较烫,大口喝容易烫伤口腔黏膜,二是用盖碗喝茶重在品茶和闻茶香,大口牛饮就失去了盖碗喝茶的意义。

在古代的文人雅士眼里,用盖碗喝茶不仅象征品位,还象征一种文化寓意,盖子被比喻为天,茶碗被比喻为人,托盘被比喻为地,喝茶时把它们全部抓在手中,就象征着喝茶的人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去做客,主人给客人端来盖碗茶,客人在喝茶时,最好不要用盖子刮去漂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若这样做,会被主人认为招待茶不好,让客人嫌弃了。

优质茶叶被开水冲泡后,吸饱水分的茶叶很快会沉入底部,茶水看起来纯净、鲜亮、无杂质。若是劣质茶叶,冲泡后浮茶和茶沫较多,饮用时口感差。

适合盖碗冲泡的茶叶很多,铁观音、乌龙茶、大红袍、红茶,都适合用瓷质的盖碗冲泡,水温以刚烧开的开水最好。

若是铁观音和乌龙茶,冲泡时间以30秒到1分钟为宜。

大红袍冲泡时间以1分钟到2分钟为宜,绝大部分红茶的冲泡时间跟大红袍基本一样,滇红是一个例外,滇红冲泡时间首次以10秒为宜,从第二次开始可以每次适当延长几秒,否则,味道会越来越淡。

盖碗当然也可以冲泡龙井、碧螺春、毛尖等绿茶,但是,一定要用80度的开水来冲泡,水温过高的话,容易破坏绿茶中的维生素,降低绿茶的价值。

未晓说茶——盖碗的发展史(原创)

相信爱茶之人必定听说过,一壶一盖碗,能泡天下茶。去过老茶馆或者在清宫电视剧里都会看到人们拿着盖碗,直接泡茶端着喝,那一捧一刮,配上微微摇头的闻香状态,好一份惬意。当然,茶具的功用是随着饮茶方式而改变,所以当下盖碗主要成了功夫茶里冲泡的器具,不直接捧持喝茶,倒在公道杯分茶。万物皆有个始终,那么,盖碗是怎么出现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里有必要先聊聊盖碗的基本概念,好让大家知道这盖碗到底是何许物事。

盖碗,字面一看,很直白,有茶碗,有盖,得名。往往带一个托。盖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三才杯”,何谓“三才”?天,地,人,是为三才。盖碗分三件,上为盖,中为碗,下为托。盖在上为天,碗居中为人,托承下为地。一盖碗,就是一个小天地,蕴含中国哲理“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端是一份古拙大气,沉稳如绵长春秋。

说起盖碗的历史,不妨先讲一下茶叶饮用的渊源。茶,古时候最早是药用,到了唐代开始形成了比较流行的饮用习惯,那时候饮茶的方式叫“煎茶”,常常用盏喝茶,因为是煮饮,水温较高。建中年间(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时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的崔宁有一女儿,觉得直接端盏烫手,就拿了一个碟子托着,但是盏在碟中没有固定,容易倾滑,这一聪慧女子就用蜡在碟子中央滴一个环,这下用着就舒服稳妥了。当即就命工匠用漆环代替蜡,做成成品。看,“三才杯”中的两“才”盏和托有了。这就成了盖碗最早的发展。接下来,摸索一下,那个盖是啥时候出现的。

注: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盖是咋来的?明代后给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时候会加上去,其实宋以后,由于煎茶和点茶方式隐没在历史舞台,当时盛行厚实黑釉茶盏也从江湖消失,变成了更加轻快明朗的青瓷,白瓷等等薄壁瓷器,这类瓷器不如黑釉瓷保温,那就加个盖吧,又保温,又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盖就来了。渐渐的,匠人们因需要就开始成套生产。接下来,讲讲盖碗的选瓷问题。
要论及此问题,我是满腹心酸泪,其实咱的泡茶熟练度基本可以忽略茶具的影响了,可还是栽在了一只油滴盖碗上。问题出在哪?还没使劲加水,就满了,拿起来又重又滑,烫了个嗷嗷叫不说,屡次手滑差点摔了,所以就此说说盖碗的选瓷要素。
这里要讲的是盖碗兴盛于清雍正年间,清朝的康乾盛世之中,景德镇的瓷业得到了巅峰的发展,无论是摆件还是用具,薄胎重彩得到了时代的认可。所以盖碗那时候的普遍材质是青花瓷,斗彩,珐琅彩等重手工瓷器。从景德镇之外,当时的龙泉窑,汝窑皆早衰于明末,制瓷胎质粗糙,釉色不纯,所以景德镇窑成了盖碗的最主要的输出。时至今日,盖碗做得最好的依然是景德镇。

那么,我们说说当今几大瓷系于盖碗的优缺点。

1,景德镇白瓷,青花瓷等,以薄胎薄釉,重彩著称,所产盖碗,轻便易持,釉色绘图古朴大气,盖与碗咬合得当,且在传承的盖碗烧制,经验丰富,当为盖碗用瓷首选。

2,北方窑口,汝系窑,汝窑多以釉色著称,大部分产品将就厚重大气,因而在盖碗的生产中,依然沿袭,其实汝窑一直以文房和摆件为主,所以在盖碗的经验中比较牵强,所做盖碗沉重难持,开口不够细腻,不宜多选。

3,南方龙泉窑等青瓷系和建窑等黑釉瓷系,这两种瓷皆于宋以后受过重创,制瓷早期几乎绝迹,后由国家组织恢复,所以在盖碗的制作经验相当欠缺,只知盖碗型而难精其韵,亦不宜多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了历史上一道清香四溢的画卷,每每捻一小抓鲜嫩的茶叶,撒入盖碗,注满七分水,这一分来自悠久传承的惬意,赛似人间一回仙。(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