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喝茶哪能不懂盖碗不了解的赶紧看

时间: 2023-01-15 17:25:51

喝茶哪能不懂盖碗不了解的赶紧看

什么是盖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按材质分

紫砂盖碗

紫砂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瓷质盖碗的优势则在于不易串味,紫砂盖碗只待有意者求之了。

陶瓷盖碗

因为烧制方法和上釉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陶瓷盖碗的多样性。

青花瓷盖碗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粉彩盖碗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单色釉盖碗

美到极致是自然。

玻璃盖碗

玻璃盖碗晶莹剔透,用来泡绿茶或者红茶非常好。只是玻璃的导热性太好,很容易烫手,用时要小心。

玉质盖碗

白玉,无杂质。器呈圆球形,侈口,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器型规整,琢磨圆润,闪玻璃光泽。白玉盖碗的优势:“白”利于观察叶底;“玉”的材质不导热,使用时不烫手。

按器型分类

茶盏盖碗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折沿盖碗

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现今对于折沿盖碗的制作已然凤毛麟角。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事易烫手。

撇口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烫手。

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如字面意思,从盖碗的“腰部”折出另一个弧度),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同折腰杯,折腰盖碗也有“有骨气”之意。

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对冲泡出的茶品口感滋味有一定影响。

方形盖碗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形的盖碗是不属于冲泡茶叶用的器具的。顶多算是一个容器而已。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方形盖碗用以冲泡茶品,原因不言而喻:没有流畅弧度的容器有碍于水流流动,从而使得茶叶内含物质不易溶出。

圆融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菊瓣盖碗

菊瓣式盖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棱玉盖碗碗口外撇,筒腹,腹外壁刻棱玉纹,圈足。盖上置捉纽,盖面刻覆棱玉纹。

棱玉盖碗以形似的植物命名。棱玉指的是一种棱缘波状弯曲,扁球形至圆球形的仙人掌类植物。多为汝窑烧制。

鸡缸盖碗

敞口,深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鸡缸纹饰以成化斗彩绘制,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已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的动物:鸡,便被选作最佳“炫技”的纹饰。

高足盖碗

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清康熙朝盖碗造型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常见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该碗胎体洁白精细,釉面光亮滋润。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为主纹、云为辅纹,翼龙在云间蟠舞嬉戏。盖内及碗内底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卧足盖碗

敞口,浅腹,卧足。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流行于明清。

马蹄盖碗

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缺点是易烫手。

小技巧——正确的盖碗泡茶方法

喝茶的朋友对盖碗一定不会陌生,盖碗是最常用的泡茶工具,最大的优点是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因此在茶界素有“万能茶具”之称。顾客去茶店试茶时,茶艺师泡茶用的就是盖碗。

不少茶友最初用盖碗泡茶时,非常容易被茶汤烫到手指。有些人拿不稳盖碗,还容易打翻,如果是招呼客人或和领导喝茶,这尴尬就大了。

无论何种场合喝茶,我们都要避免这种尴尬。

其实盖碗泡茶是有技巧的,注意以下三点即可:

①注水量

茶叶投入盖碗后,冲水时尽量不要冲得太满,以在碗壁的七、八分处为宜。冲水太满,碗沿受热面积大,倒茶时会非常容易烫到手指。

②拿盖碗的位置

拿盖碗时,大拇指和中指拿盖碗,食指按在盖纽上,其他的手指尽量不要碰碗。

有些茶必须要用高水温泡,如六堡茶、普洱茶等,此时不要盖着盖子闷太久,这样整个盖碗都会受热,就更加难拿了。应该用盖子来回拨动几次茶叶然后迅速出汤,茶叶既可均匀受水,碗盖也不会太烫。

③拿盖碗的手势

拿盖碗时,手势控制好盖碗,垂直向下慢慢倒进杯内。

只要姿势不偏,茶汤是不会烫到手的。

倒茶时如果左右摇摆,茶汤则顺着倾斜的位置出汤,这时就会烫到了手指。

如果是自己使用盖碗,在选择盖碗时尽量选择一些不容易烫手的盖碗。

下图是比较容易烫手的盖碗特点:

另外就是盖碗的盖子问题,盖子上的盖纽高低也有影响。

盖纽的高度低,而且盖纽是凹进去的,食指按在上面则感觉烫,如下图:

盖纽的高度高,盖纽表面平滑,不凹进去,则不容易烫着手指,如下图:

盖碗从古就有,本来是个人使用,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后来为了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被当作茶壶使用,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具组合。

用盖碗泡茶被烫到手,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即使是资深的茶客,以前也是这样走过来。

任何事,从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无非也是多学多做。盖碗泡茶如是,其他事应该也是吧,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复杂。

使用盖碗泡茶有什么技巧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有些茶友喝茶喜欢用盖碗,看见身边用紫砂壶泡茶的朋友,也会忍不住建议用盖碗,不是说用紫砂壶冲泡不好,只是有些茶友觉得使用适合的盖碗才能泡出最佳的口感。而盖碗在茶人中亦有“万能茶具”一说,各种茶都能可以用盖碗来冲泡品饮。身边爱喝茶的朋友之所以不习惯用盖碗的原因,多是因为觉得用盖碗会烫手,稍微控制不好就会打翻了。
下面为您整理出了选购和使用盖碗时一些建议:
建议你在购盖碗时,问清楚店家盖碗的容量。现在市场有售:五克、七克、十克、等不同容量的盖碗,很容易就能根据自己所买的盖碗来定投茶量。
一般泡红茶的克数是5—6克。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是8克。这些克数几乎是市场上茶叶包装(泡袋装)的标准克数,也是行业里审评茶样时的克数。所以使用130CC—150CC的盖碗较适合。
容量小,没把握好浸泡时间会泡浓。容量大,水倒太多会淡,如果是女生,手不够大也抓不住。
说完容量,再说说外观,其实任何盖碗都会烫手,即使是行家,也常被烫,但只要选对了盖碗,就能尽量避免。
接下来说使用盖碗冲泡茶的技巧:
盖碗的好处在于好控制,因为它出水快,洗茶刮沫方便,出水后看叶底,闻叶底能够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其实要控制好盖碗并不难,但前提是要选对盖碗,具体的前面已经说了。
然后就是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既然说到盖碗泡茶,那在顺便说下,好茶不怕闷,如果你遇到一泡茶,你把握不准这茶的好坏,你就让它多闷上些时间,如果只是浓度增加,没有出现其他不足的地方(比如苦、涩)。那这茶就错不到哪里去,有经验的泡茶师会通过控制水温,入水量,出汤时间的把握来把茶叶的缺点掩盖过去,所以,好茶要经的起闷。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