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茶里存百味杯中另乾坤

时间: 2023-01-15 20:24:17

茶里存百味杯中另乾坤

中国人将茶视为“饮中君子”,因为在国人眼中茶可行道、明性、雅心、德人。也正因如此,茶自古以来就备受国人喜爱,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礼制各异的茶文化。且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茶的本身,茶具同样如此,公道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公道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作为茶具使用的,而是酒具。用于茶艺上的公道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传入内地。用作茶具的公道杯与古时流传下来的有所区别,不变的是杯中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中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为大家共享。公平、公道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人们一直追求的,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人们生活中。文学作品、戏剧,甚至是一个茶具,都能体现“公道”的思想,公道杯正是如此。

公道杯,以公道为名,自然也是因为公道之意。泡过茶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用盖碗还是茶壶泡茶,出汤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时间上的差异而让茶汤的浓淡有所区别。为了能够均匀茶汤,人们把泡好的茶先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中和之后再分斟出来,让喝茶人都能喝到浓度一样的茶汤。中和后分斟,正是契合了儒家“中和为用”以及“和谐”的思想。而公道杯,是“和”思想的载体,也是体现。当然,这样的做法最是公平,也不负公道之名。

追溯公道杯的历史,明朝时期,县官为了讨好朱元璋,遂命当地的瓷工制出了“九龙杯”。杯子极为精巧,盛酒只能浅平,不能过满。满则会漏掉,一滴不剩。可是皇帝不知其理,在宴会上有意关照喜欢的臣子,就将臣子的酒杯斟满酒,结果适得其反。这给了朱元璋“为君治臣,要公道,勿偏心”的启示。后来,朱元璋“九龙杯”改名为“公道杯”,寓意杯之公道。同时这个典故中也蕴涵着“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的道理,提醒世人为人处世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

再看今朝,用于茶艺的公道杯,与没有嘴的敞口茶壶相似,但开口处做了一些改变,使汤杯更便于倒茶。杯子一般由透明的玻璃制成,一来,透明的杯子能更好的观察汤色;二来,也唯有透明最能体现公平、公道无私心的意蕴。

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乾坤。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哪怕仅仅是一个公道杯,其中的内涵亦是说不尽,道不完。

为何会有茶里有乾坤,茶中有智慧的说法?

我们说茶文化在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据历史记载,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非常重视茶文化。儒家以茶为礼,道家以茶为道,佛家以茶修心。所以至今,对于茶文化,我们经常会总结茶里有乾坤,茶中有智慧。笔者带你从三家文化去体会这一说法:

1、儒家茶礼渗透人心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茶在我们的世界里充当着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我们以茶代礼,礼仪是我们含蓄的表达。儒家中的仁义礼智核心思想,在我们生活中也运用地很好。我们以茶生活为例。我们经常会约好友喝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茶逢知己一杯少的道理。我们约长辈喝茶,我们知道尊重的道理。所以,我们生活中有关于茶的故事,都会渲染上一种和谐的色调,并且能够体会到客来上茶的良好美德。

2、道家茶道出境界

茶里有乾坤,更多是道家的一种说法。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讲究的无为而治,逍遥自在。道家主张的是的天然合一。所谓天然合一,就是你在喝茶的一系列程序中感受到了天地间的美。我们可以借以茶艺茶道去嗅出一个人的品行。茶的生长很讲究,一小撮名茶叶吸收天底之精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的茶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手工摘茶叶、晒晾、炒茶叶、精挑细选,加上一口井水,甜不仅入口更如心。

3、佛教茶禅品人生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主张圆融,这个在如今社会中的为人处事是很重要的。方圆在世界上做为两种不一样的形状,如何在准确的时机展现出良好的一面,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佛教的茶味每日不同,不同在于心境。这个维度很高,我们有时无法理解到。但佛教讲究的是悟性,当你悟性高时,你品出的是好茶。但当你悟性还没达到,多好的茶叶你也品不出它真正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茶能养人。茶能够让人迅速冷静下来,这是佛教境界的一种修炼。

杯中日月小,茶里乾坤大的意思

这句诗是典型的互文。并不是说杯子中的日月小而茶里的世界很大。它的意思应该是在在喝茶这种诗意的生活中时间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但内心的世界却很大了。表达的是一种不追求功名利禄甘于淡泊闲适的自由思想。
当然杯中日月小也是有实际指示的,它表示杯子中倒影的日月就杯子那么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