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茶道文化在日本一直备受追捧,在日本泡茶被看做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仪式,在日本茶道中泡茶最不可或缺的两个日本茶具是急须和茶碗。茶碗比较好理解,也就是喝茶的碗。很多朋友对于急须是什么很是好奇,那么下面小编就详细为大家带来日式急须壶的来历,让大家对日式急须壶=更进一步了解,这样在以后的日式急须壶选购过程中能有所参考了。
急须是日本茶道中的茶壶,一种是煮水专用的大壶,另外一种是泡茶用的小壶。急须有非常多的种类和大小,在选购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日式急须壶的来历:
日文急须(KYUSU)一词系由中国福建一带对一种横柄壶“急烧”(或称“急烧仔”)的称谓转化而来的,特指现今日本一种专用于泡制散茶的茶壶。急须壶多为横柄,采用左侧把的形式,壶嘴和握柄成九十度角,握柄和壶身亦成九十度角,方便使用人右手持握。由于壶把和壶身有一定距离,持握时不似大部分的弯柄壶那样要小心防止烫伤指背,易于使用,这种款式的急须壶也叫横手急须,应该是日本急须壶最初的形态。
中国散茶也在这日本战国时代传入了日本。
由于散茶泡制技术简单,只要有水壶、茶壶、茶杯三样茶具即可随意冲泡,即使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一般人也可以轻松使用,易于自用和待客,大大迎合了日本平民阶层对茶的向往和需求。因此,散茶开始在日本迅速流行,而中国产的散茶茶壶也就被日本人大量仿制。
大概是由于当时中国货物的出口主要依靠闽粤一带的港口,而相较于中国国内颇受士人追捧的各类瓷器、紫砂等材质的茶壶,闽地百姓自用的陶壶急烧壶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廉价,产量也高,因此,急烧壶开始被大量引入日本,并被日本的陶人大量仿制,成为了日本散茶茶壶的主流,乃至日本散茶茶壶也依照急烧壶的音译被统称为急须。更依照茶壶握柄的位置,形态的不同,将横柄茶壶、弯柄茶壶和提梁壶分别命名为横手急须、后手急须和上手急须。
购买急须必须重视三点:材料、形状、内网。
1、材料
朱泥制作的急须
黏土含有大量铁成分,烧制后成为朱红色。含有大量酸化鉄。和茶叶的单宁酸产生反应,是茶叶口味更加香浓。主要产自爱知县常滑市,因此而命名。
紫泥制作的急须
黏土有大量铁元素,使用还元烧制成为紫褐色。铁成分和单宁酸产生反应缓和了茶叶中的涩味,提升了茶叶的香味。主要产自三重县四日市。
瓷器的急须
没有吸水性,材质味道也不会转移到茶叶上,因此也被广泛使用。有田烧和九谷烧最为出名。
楼主你好:日文茶壶的意思,日本茶道用壶分为两种,一种是煮水专用的大壶,一般为铁制品,另外一种是泡茶用的小壶,名为急须,日语音kyuusu,急须一词实际来源于中国福建南部对于一种横柄壶“急烧”的称呼,急烧壶在中国依照型制的不同,多用于煮水泡茶或者煎药。至今在福建仍可见到少量急烧壶在市面流通。急须壶多采用左侧把的形式,壶把和壶身成九十度角,同时壶把和壶嘴间也成九十度角,方便使用人右手持握。由于壶把和壶身有一定距离,持握时不似大部分的弯柄壶那样要小心防止烫伤指背,这种款式的急须壶是日本最为流行的款式,也叫横手急须。自欧美文化进入日本后,随着西欧下午茶的推广,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弯柄的急须壶,弯柄急须壶的壶嘴与把手成一百八十度角,壶把多成半圆形,两端粘连于壶身上,类似中国目前的主流弯柄茶壶或者欧美的下午茶茶壶,这种采用了弯柄设计的急须壶又被称为后手急须,此外,还有一种与中国提梁壶类似的提梁急须壶,又叫上手急须。 查看更多答案>>
急须壶中的“急须”二字源于福建晋江方言,又称“急烧” 或者 “急烧仔”。在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煮茶为主,人们发明出这种形似药壶的器皿,便是用来煮茶的。北宋福建茶人、曾任礼部尚书的黄裳在《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里写道:“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诗下自注曰:“急须,东南之器。”。如此看来,急须在北宋时也作为茶器来使用。
煮茶、暖酒器名。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寄向仙 庐 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 明都卬《三馀赘笔·急须仆憎》:“吴人呼暖酒为急须……急须者,以其应急而用。”(2)一说古为便溺器名。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六·饮器》:“近时人又以贮酒之器谓之急须,亦止为一饮字讹之。殊不知古人以溺器为急须,乃应急而须待之者,反又不知其义,可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