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有瓷器的包浆,金属有金属的包浆,玉石和紫砂壶包浆也各不相同。包浆常被人们挂在嘴边,门外汉听起来一头雾水像是在听鸟语,让人不知所以。“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通俗的光泽,而是特别的光泽,专指古物外表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由常年久月之后,才会在外表上构成如许一层天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
有些人说,紫砂壶泡养后可以变化是噱头,是壶商为了卖壶编造的谎话。如果还有人认为养壶是骗人的,那么可能是因为你从来没拥有过一把真正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吧。
张红华作品《波纹》
很多人玩壶的时候,喜欢婆娑紫砂壶,手并不干净或者有油,这时候婆娑在紫砂壶上,乍一看,油润油润的,似喜人的包浆,我就有一朋友,新手,刚开始玩壶,大冬天泡茶的时候,天冷,喜欢用紫砂壶暖手,不断盘玩,越玩越欣喜,甚至拿壶往脸上趁,弄得壶上都是油,再由手不断盘,这样子壶确实很好看,但这是冒着贼光的,没有真正包浆的沉稳感,等离开了手,就会显得干涩,误了一把好壶。
玩壶该将手洗干净。养壶切忌不能急功近利,这和喝茶的道理是一样的,应该注重享受的过程,只要方法适当,一定会有比自己预期很好的包浆效果的。但是:想养好壶,首先也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原矿泥料制作的手工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
顾婷作品《吴径提梁(沈汉生铭)》
包浆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方法,很多人虽然养壶很长时间但却不见其效果,其实将茶汤直接倒在紫砂壶的表面上,而不对其进行擦拭,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久之便会在壶的表面堆满茶垢,则破了紫砂壶的“相”,应该用干净的专门的养壶巾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擦拭。
刚出窑未经过任何抛光处理的紫砂表面有一种毛躁的质感。(因为是手工炼制的紫泥,颗粒感很明显)
张丽萍作品《大度》
泡养一个月后的壶表面,给人的感觉很润,但是又与抛光后的那种光滑的玻璃质感完全不同。(紫砂的颗粒是均匀不规则分部在紫砂泥中的,所以即使泡养后,颗粒感看起来依旧很明显,只是那种不平静已经被抚平,不同泥料颗粒感不同)
把玩紫砂壶多年,得出的结论,由内到外透出光泽才是好的包浆!
没错,当然,毫无疑问。
但需要注意两点:选择优质的紫砂壶泥料,注意养壶的正确方法。
1、选择优质的紫砂壶泥料
优质的紫砂泥料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油性,即使用开水冲淋也能激发出矿料内里的油性物质,达到包浆的目的,只是养壶的速度会比用茶水养得慢一些而已。
如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右边的矿料油性更丰富。
也可以使用60倍的放大镜,观察紫砂壶成品的油脂和矿物质分布。如图,表面油性还是很丰富的。
由此可见,选择诚信的平台购买正宗的原矿紫砂壶,显得尤为重要。
2、注意养壶的正确方法
其实也很简单,就十个字:保持清爽,远离外来油脂
泡茶的时候,洗出来的头道茶可以直接浇淋在紫砂壶表面。在泡茶过程中,冷掉的茶汤也可以浇在壶表面。壶内茶汤出干净以后,再用茶巾擦拭,久而久之,壶就会变得油润起来,也就是我们速成的“包浆”。
一定要用干净的茶巾擦拭干净,是干净的茶巾。
切忌使用外来的油性物质(比如人手上带的油脂)去人为地加快包浆,这样养出来的也只会是“假包浆”。
包浆是古玩行业的一个术语,它是一个物件经过长年累月风化后表层形成了一层透明晶体,也可以说是一层氧化膜,使人感觉到这个物件有种沧桑感。不单紫砂壶,瓷器铜器锡器等等都会有包浆。所以呢,紫砂壶的包浆不是养出来的,和瓷器花瓶、铜器等等物件一样把它们做为摆件放着自然风化,时间长久了就会有包浆。相反紫砂壶一直正常泡茶使用,使用的时间再长都不会有包浆出现。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很多壶商总说他们的紫砂壶泥料非常好,养两个月就可以见到包浆。都是忽悠人的。
下面我发一把紫砂壶的图片大家看看,民国初一个叫袁义和的艺人的作品“三足壶”:
这把壶从1990年传到我手上二十多年了都在泡茶使用,所以它非常润泽、陈而不旧。但壶的表层还是有薄薄一层包浆。那是因为解放后一直到1983年这把壶放在我姑奶奶家,30多年没使用。我爷爷是解放前国民党一个小吏,即便是潮汕沦陷那几年,我爷爷带着家小跑到揭西国统区,也还带着这把壶一直使用着。解放后爷爷不在了,我奶奶不敢把它放在家里,把它藏在我姑奶奶那一直到83年才拿回来。
感觉就比较沧桑,因为是大品,不适合我泡工夫茶,也就是刚买的那两个月有泡茶使用,之后二十多年几乎没有使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