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款茶,它们出现的时间,在茶叶发展史上是有明确界限的。这三款茶分别是熟普、白茶饼、老班章。
一些商家在销茶的时候,往往虚夸它们的年份,将它们“提前出生”,误导不明真相的部分消费者。实际上,只要我们把握了它们的“出现时间”,一下就能断定出“真伪”来。
第一个:1975年以前的熟普
普洱茶熟茶的正式出现,是在1975年。
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昆明茶厂试制,最后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术,加速茶叶陈化,大大缩短发醇时间。
1975年普洱熟茶渥堆技术成型,并开始生产、流通普洱熟茶,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由此诞生。
所以,普洱熟茶从出现到现在,总共也才47年。说有50年以上的熟普,那完全是忽悠人的,不能信。
第二个:06年以前的白茶饼
福建过去是没有饼白茶的,只有散茶。
在03、04、05年,他们试制饼茶。起初不很成功,也无量;后来学习了云南的压制技术后,才在06年大批量机压上市。
也因此,白茶饼大量出现的时间,都是2006年之后。如果有人说拥有06年以前的白茶饼,千万不能相信。
第三个:02年以前的老班章
老班章茶,产自班章老寨,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
02年之前,老班章几乎没人知晓,因为他们与世隔绝。2002年,政府修通了老班章村通往外界的乡村路,自此,老班章茶渐为外界所认知。
但是,那时候的老班章茶,一饼10元都没人买,也就无从有量。现在市场却有很多02年之前的老班章,这个可信吗?
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年份很迷茫,只好听听商家的介绍,做一个感性的判断:真假!而且有人说根本不会有老茶,都是商业欺诈!对此,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几种快速鉴别普洱茶年份的方法:1。收缩厚度和气泡度。拿些不同年份的七块蛋糕捏一捏。5、6年以上的茶,厚度和松散度明显好于较新的茶。由于其自然陈酿发酵的长期存放,老茶会越来越多泡,甚至会撑起捆好的笋叶!这是最简单直接的鉴别方法!2.闻闻味道。(打开纸巾是最直接的),把茶饼放在鼻尖上,深吸一口茶,然后仔细闻10秒钟茶饼和砖块的味道。至于成熟的茶,洗鼻的气味在不到三年内仍然存在,而五年以上的气味已经消失了。对于生茶来说,新茶香气浓郁,火烟味比老茶重。老茶则是一种古老的香味。当然,如果还有其他奇奇怪怪、杂七杂八的气味,说明茶叶没有存放好,有交叉气味或者湿仓茶有霉味。这个方法比上面更进一步!老茶友可以分辨出是烘的还是烤的,是干的还是湿的,甚至是哪个产区的!3.看颜色。打开纸巾,仔细看茶叶的内在品质和色泽。熟茶:老的会微微变成棕红色;生茶:越老颜色越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甚至褐色。红酒的汤色是老茶的标准色。经过这三步,我们就可以鉴别普洱茶的大概年份了!4.看看汤的颜色。三年之内的浑浊,汤越老越亮。成熟的茶叶由褐色变成红色;生茶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十几年。5.味道。当然,越老越醇厚!但是各种茶的味道差别很大,看个人喜好了!6.看汤。老茶比新茶更耐泡,10年以上的汤数可以超过20次甚至50次。
1、1-3年的熟茶,相当容易判别。堆味、汤色较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正常发酵工艺的普洱茶,如果堆味不明显,汤色较透,只是表明在出厂前,商家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陈化。
2、3-7年以上的普洱茶,是品质较好的普洱茶了。3年内喝,确实有个问题,许多人都觉得容易上火。3-7年的普洱茶,堆味基本可以忽略;茶汤清澈,经过醒茶后,基本无杂味,部分会有轻微陈香味。
3、7-15年的熟茶。这个时间段的熟茶,通常主要根据陈味的轻重来判别。等级较高的茶,如宫廷级会出现荷香,粗老茶做的会出现枣香或者中药香。汤色透亮是必须的,玫瑰红如同红酒。
扩展资料:
普洱贮藏的方法:
1、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叶变化,但不能将普洱茶挂置在阳台上。要有适度流通的空气,但不能放于风口。另外,周围环境不宜有异味,否则茶叶会变味。因此,不可以摆放于厨房中或其他有生活异味或工业异味的环境里。
2、恒定的温度。普洱茶放置的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温度应以当地环境为主,不需刻意地人为创造温度,正常的室内温度即可,最佳是长年保持在摄氏20~30度之间,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加速发酵变酸。相对来说,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变化会比冬天变化快,无论何时,普洱茶都不可被太阳照射,在阴凉处为好。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