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世界,享有“液体黄金”的美誉。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约有30亿人有饮茶习惯。
1、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茶
安溪铁观音
乌龙茶类的代表,福建安溪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植株为灌木型,有“红芽歪尾桃”之称。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还具有多种养生功效。
洞庭碧螺春
属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产于江苏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被列为贡品,又为“功夫茶”“新血茶”。
高级的碧螺春,茶芽细嫩,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
西湖龙井
属绿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群山,具有1200多年历史。
乾隆游览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
武夷大红袍
有“茶中状元”之美誉,岩茶之王,堪称国宝。产于福建武夷山,经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
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誉为“武夷茶王”。
茶树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6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普洱茶
产自云南普洱而得名,须满足五个条件才能成为普洱茶:产地须是云南境内一定区域、树种须是云南大叶种、原料须是晒青毛茶、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水浸出物含量不低于38%。
普洱茶包括了生茶和熟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2、赫赫有名的世界茶
大吉岭红茶
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
适合清饮,需稍久焖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锡兰高地红茶
产于斯里兰卡,是一种统称,又被称为“西冷红茶”“惜兰红茶”,名称源于Ceylon发音。
锡兰高地红茶与安徽祁门红茶,大吉岭红茶并称世界的三大红茶。其主要品种有乌沃茶或乌巴茶、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几种。
阿萨姆红茶
产于印度东北部,茶叶外形细扁,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
阿萨姆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历史上,是继中国以后第二个商业茶叶生产地区。
玄米茶
一种日韩风味绿茶饮品,是极具特色的一种茶叶。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煎茶拼配而成。
外观匀整,黄绿相间,汤色黄绿明亮,既保持有茶叶的自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使茶叶中的苦涩大大降低,滋味鲜醇,茶汤更香浓。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
中国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现如今的茶叶进出口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茶叶进口商备案——进口申报——海关检验检疫及合格评定。
1、企业资质
1.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
2.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食品进口商备案。
2、申报要求
企业进口申报应提供以下资料:
1.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
2.需提供出口国家或者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
3.原产国为日本的茶叶需提供日本官方出具的原产地证明及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证明。
Tip:申报资料的递交方式可查询《关于检验检疫单证电子化的公告》(海关总署公告2018年第90号)。
3、海关检验检疫
1、单证作业。
海关根据监管需要对企业申报提交的检疫证书及贸易单证的符合性进行审核。
2、检查作业。
海关根据监督管理需要,对进口茶叶实施现场查验及监督抽检。
3、合格评定。
进口茶叶经海关合格评定合格的,准予进口。进口茶叶经海关合格评定不合格的,由海关出具不合格证明;
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海关书面通知茶叶进口商,责令其销毁或者退运;
其他项目不合格的,经技术处理符合合格评定要求的,方准进口。相关进口茶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仍不合格的,由海关责令茶叶进口商销毁或者退运。
4、注意事项
1、进口茶叶应当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茶叶类产品,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暂予适用的相关标准要求。
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的茶叶类产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新食品原料卫生行政许可。
2、进口茶叶的内、外包装上应当标注在华注册编号或者所在国家(地区)主管当局批准的注册编号。
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备案——出口申报前监管申报——产地海关检验检疫——出口申报——口岸海关查验。
1、企业资质
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出口茶叶的生产企业分别向所在地海关备案,可通过“互联网海关”政务服务平台(网址:http://online.customs.gov.cn/)向所在地主管海关提交材料。
2、出口申报前监管
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出口商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总署规定,向产地海关提出出口申报前监管申请。
产地海关受理茶叶出口申报前监管申请后,依法对需要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口茶叶实施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
出口茶叶经海关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符合要求的,由海关出具证书,准予出口。出口茶叶经海关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不符合要求的,由海关书面通知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
相关出口茶叶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经技术处理合格后方准出口;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3、报关出口
茶叶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出口茶叶时应当依法向海关如实申报。海关对出口茶叶在口岸实施查验,查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4、注意事项
1、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茶叶符合进口国家(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符合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
进口国家(地区)暂无标准,合同也未作要求,且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无相关要求的,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茶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因此出口茶叶企业在出口之前应当了解掌握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要求,避免盲目出口造成被国外机构通报及退运。
2、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在运输包装上标注生产企业备案号、产品品名、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
进口国家(地区)或者合同有特殊要求的,在保证产品可追溯的前提下,经直属海关同意,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可以调整前面规定的标注项目。
茶与茶文化是中国人沟通情感的媒介,更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文化名片。世界那么大,茗茶那么香,让我们与世界共享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发展。
注:文章文字内容来源“12360海关热线”,版权归原作者享有~
可可到底是什么鬼(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包你喜欢的咖啡学问(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茶虽与咖啡、可可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但咖啡和可可仅仅是饮料,充其量用作待客之道而已。茶却不同了,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或者说,中国人饮茶,决非单纯为了解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也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铁观音”等。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看不见摸不着。
茶的成分
茶叶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将近5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黄酮类及甙类化合物、茶鞣质、儿茶素、萜烯类、酚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茶中还含有钙、磷、铁、氟、碘、锰 、钼、锌、硒、铜、锗、镁等多种矿物质。茶叶中的这些成份,对人体是有益的,其中尤以锰能促进鲜茶中维生素C的形成,提高茶叶抗癌效果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的分类
中国茶叶据统计有6000多个品种。
按制做方式分类为大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
按商品分类为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六大茶类即红茶、绿茶、黄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白茶。等等。
中国茶区分布图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江南茶区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江南茶区基本上为红壤,部分为黄壤。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该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为主。西南茶区载培茶树的种类也多,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该区适制红碎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名茶、花茶等。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闽中南、台、粤中南、海南、桂南、滇南。华南茶区水热资源丰富,在有森林覆盖下的茶园,土壤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全区大多为赤红壤,部分为黄壤。茶区荟集了中国的许多大叶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适宜制红茶、六堡茶、大叶青、乌龙茶等。
世界茶区分布
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等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等6个主要区域。
东亚茶区主产国有中国、日本。两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
南亚茶区产茶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4%,出口量的50%,是世界茶叶的主产区。
东南亚茶区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产茶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所产茶叶占世界总产量的8%。
西亚、欧洲茶区主要产茶国有欧洲的葡萄牙和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等。所产茶叶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4%。
东非茶区主要产茶地区有东非、南非、中非及印度洋中部分岛屿,其中产量以东非的肯尼亚最多,占世界产量的2%左右。
茶艺用水选择
现代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已很少有洁净的天然水了,因此泡茶只能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是以泡茶的水。
1.泉水。淡泉水。矿泉水
2.雨水雪水
3.江河湖水
4.井水
5.自来水
6.纯净水
7.矿物质水
自古以来,茶人对泉水情有独钟,我国泉水资源丰富,比较著名的就有百余处,其中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济南趵突泉,被称为中国的五大名泉。
茶具
1、陶土茶具:紫砂茶具
2、瓷器茶具: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3、玻璃茶具
4、竹木茶具
5、漆器茶具
6、其他材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
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是最著名的绿茶品种,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名茶。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习惯上称为西湖龙井, 简化称为龙井。具体产地是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
碧螺春同为著名绿茶品种,产于江苏苏州吴中区太湖之滨的洞庭山。
铁观音同为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武夷岩茶是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四字。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信阳产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
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是我国黄茶中的珍品,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红茶品种。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祁门茶区的江西“浮梁工夫红茶”是“祁红”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黄山毛峰是著名绿茶品种,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
庐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庐山。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注:本文刻意穿插了多张茶叶分类,喜欢哪一张,请随性保存。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