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茶叶中的工夫与功夫-名丛与名枞到底谁是对的

时间: 2023-02-02 11:48:26

茶叶中的工夫与功夫-名丛与名枞到底谁是对的

对于喝茶的人来说,一些行业的词语必不可少。

例如,我们经常喝红茶,便会遇见滇红工夫茶、祁门工夫茶、白琳工夫茶;

再如,功夫茶泡法,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单丛、单枞。

这些词语,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混淆,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区别:

工夫、功夫之辨

工夫茶: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名,后指红茶。

1.清僧释超全,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布衣士人。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如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祁门工夫茶)

2.清雍正在崇安县为令三年的刘埥,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

“武夷茶高下共分为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丛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7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白琳工夫茶)

3.当代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

“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而福建“闽红工夫”又含坦洋、白琳、政和三大工夫。

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兴于闽、粤、台,近些年逐渐向北面传播,为饮者津津乐道。

功夫茶这种泡饮技艺,经文人雅客、有闲之士发展、完善,其程序虽然繁复,却富寓文化,因而为饮者所效仿、沿用。

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饮茶之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1.清人俞蛟所著《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开篇明确写到“工夫茶,烹制之法”,

讲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

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念音为“刚”,“功”念音为“攻”。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近。“工”、“功”二字,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艺、本领、焙茶的火功等。

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和当今这些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笔者曾请教与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他也明确说:“工夫茶为茶名,功夫茶为泡法。”

(凤凰单丛~网)

名丛、名枞之辨

“丛”与“枞”的区别

“丛”(cóng)解释为:“聚集,如:丛生”;“丛”字的繁体字为“叢”,释之为:“丛生的草木”;“叢”字的异体为“欉”,据查“欉”用于武夷“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自行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多音字,(cōng,zōng),其义为:①树木名:柳杉、松;②姓:如汉代有枞公;③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其繁体为“樅”。

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他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宗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上也均用“丛”字。

武夷名丛

在武夷山,甚至在外地经销武夷岩茶的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分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产茶地区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

(武夷名丛)

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幸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品质,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

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来命名的。至今尚见记载的还有280个。

广东单丛

前些年在茶友中曾打了几个“笔墨官司”,单丛的“丛”字便是其中一宗: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茶叶店纷纷将凤凰单丛给写成了“凤凰单枞”,而且茶客也非这种单枞不要,势头可旺了,真要把“枞”来代替“丛”。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这两个字之音异,丛念cong二声,潮音读“层”,而枞念cong平声,潮音为“聪”;其次义也异,丛为生长在一起的草或木之意如丛林、丛生等,而枞是木名即冷杉。两者相去甚远矣。

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下文通知:所有单丛茶包装、宣传、营销一律采用“丛”字,其它以“单枞”字为错别字,不能使用和销售。

“工夫茶”和“功夫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是一种上等的茶叶,而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法,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指茶,一个指泡茶的技巧,这一点在《辞海》里面也有记载,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工夫茶和功夫茶分不清,当然也有人说工夫茶和功夫茶都是一样,只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把“工”和“功”混为一谈了。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这两样“茶”确实不是一个意思,而现在能分清它们的也只有和茶打交道的人了,所以今天我就简单的细分一下。首先就是工夫茶,工夫茶出自清朝,当时一个叫刘埥的人,他尤其钟爱武夷山的茶,于是他还在他的《余闲集》里提到过工夫茶。

“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

所以明显就能看出工夫茶确实是茶叶的一种,只不过在刘埥把工夫茶称为花茶,并没有说明茶的具体品种。

后来陈宗懋又把武夷山的茶进行了细分,而且还将工夫茶用地域名来命名,比如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因此工夫茶在陈宗懋的细分下成了红茶的一种。其次就是功夫茶,如果不进行解释,估计很多人都认为功夫茶是要用功夫才能泡出来喝到的好茶,其实不然,在俞蛟的《潮嘉风月记》里就有明确记载:

“功夫茶,烹治之法。

我们都知道正宗的功夫茶出自潮汕,在烹茶时光是茶具都是好几种,尤其是在炉、壶、杯的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泡茶的技巧上更是要求颇高,每一步都要把“功夫”落到实处才行,如果有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不能称为正宗的功夫茶,所以总的来说功夫茶就是一种泡茶的技巧。

《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

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其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任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说:“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之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见“工夫”是指茶叶的品质。后者“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指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张心泰的《粤游小记》也说“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备,其曰功夫茶”这是指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及闽南闽东一带的饮茶习俗。由此可见,这两者是各有所指。 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