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大红袍茶的发展历程

时间: 2023-02-02 13:10:32

大红袍茶的发展历程

在宋代,大红袍得益于北苑贡茶,就在北苑贡茶显赫之时,也带动了“武夷茶”的发展;到了元代,为了武夷茶,还要举办个仪式;到了明代,大红袍正式成名,得到“皇封”;在清代,到了清乾隆年间,武夷山已甲于东南,其品种也日渐增多;在近代,大红袍更是名茶其一,其母树更是禁止开采。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中国传统名茶,又是据民间传闻。

大红袍得名于明代早期,并且受过“皇封”。但是此等传说目前均无文献资料证明,只能作为故事聊以。

大红袍的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虽其得名准确时间已不可考。但是其影响力却从未打过折扣。如今的三颗六株大红袍母树早已禁止采摘,但大红袍却并未停止其传奇的脚步。

大红袍可谓是有茶中“贵族血统”的,是宋代曾经的茶界霸主“北苑贡茶”的“亲戚”。就在北苑贡茶显赫之时,也带动了“武夷茶”的发展。

明代徐勃《武夷茶考》曾载:

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茶,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然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也。然范文正公《斗茶歌》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子瞻诗亦云:“武夷溪边粟栗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则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

宋代就沾大表哥“北苑贡茶”的光,以贡茶身份出道,获得诸多青睐,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到了元代,更是直接短暂登上团饼贡茶一哥的位置。

元代暗都剌《喊山台记》载:

武夷产茶,每岁修贡,所以奉上也。地有主宰,祭祀得所,所以妥灵也。建为繁剧之郡,牧守久阙,事务往往废旷。迩者余以资德大夫前尚书省左丞忻都嫡嗣,前受中宪大夫、福建道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兹膺宣命,来牧是邦。视事以来,谨恪乃职,惟恐弗称。

当时可不仅仅是贡茶这么简单了,为了武夷茶,还要举办个仪式,这份待遇。实在是另茶羡慕啊。让徐勃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然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至于北苑、壑源,又泯然无称。岂山川灵秀之气,造物生植之美,或有时变易而然乎?

大概就是说,团饼的荣耀结束以后,武夷山的茶凭借其优秀的品质再次获得了世人的青睐,难道说这山川灵秀之气,也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吗?

山川灵秀之气会不会变不知道,但是从此,武夷山名茶便真正开始崛起。

到了清乾隆年间,武夷山已甲于东南,其品种也日渐增多。乾隆年间《武夷山志》载:

茶之产不一,岽、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他产性寒,此独性温也。其品分巌茶,洲茶,附山为巌,沿溪为洲,巌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巌山之外,名为外山,淸浊不同矣。采摘以淸明后谷雨前为头春,立夏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种处宜日宜风,而畏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各巌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等处。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巌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崇境东南,山谷平原,无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

此时不难看出,其工艺仍在探索之中,可以看出有岩茶以及红茶的雏形。

与“大红袍”齐名的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的“铁罗汉”已经出现在清代人的笔下了。清代人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卷一《货属·茶》有记载:

“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无可价值。

直至近代,大红袍声誉愈显,以“茶中贵族”身份示人,其香气口感极佳并且带有独特岩韵气息而饱受追捧,但又因其产量稀少而往往不可得。从而也不曾面向大众,更多只是流传在茶界传说当中。

总的来说,从明末清初就成名的大红袍,因为战乱等多种缘由,真迹难寻。

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茶农们自然无心做茶,无心打理自家的茶地。

然后,“大红袍”这一名品,在蜜蜂昆虫的授粉下,沾染上其它品种的花粉。

等到结出茶籽后,再落地生根,长出来的茶树与大红袍仅有几分血统相连,而并非100%是大红袍。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经过茶树代代有性繁殖后,大红袍的血统早已不断被稀释,从此消失在茫茫茶海。

后世有人为了纪念“大红袍”这味历史名茶,特意找到几株外形相仿的茶树,栽培到九龙窠的崖壁上。(即,今天的母树大红袍)

大红袍历史有多少年?

大红袍名称的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途径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和尚,和尚取所藏茶叶泡与他喝,次日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感恩前来致谢和尚,得知茶叶出处,便脱下状元大红袍披身的,绕茶丛三圈,将其披于茶树之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回京,回朝后不久,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珍藏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披于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所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以此,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盛名也被世人传颂,每年朝廷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纯种大红袍——奇丹

大红袍属闽北乌龙茶,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历史悠久,产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山壁之上,从民国的三棵发展到现在的六棵。

1962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人员和武夷山茶科所陈德华先生从九龙窠石壁上取3枝剪枝扦插繁育,只有奇丹这个品种成活率高,性优良。但北斗峰的北斗滋味和九龙窠石壁上产的大红袍滋味及其相似。2009年农林大对北斗和奇丹进行DNA对比,证实因九龙窠和北斗峰距离较远,在遗传上有难度,并非同种同物,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因此奇丹被称之为纯种大红袍。

百年商号林瑞苑茶业公司出品的纯种大红袍奇丹,产区半岩,火功中转火,汤色金黄透亮,色如琥泊。品种特征:无性系,小叶类,晚生种,香气馥郁,具有浓郁幽长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醇,浓回甘,两腮生香、生津存留感强。

商品大红袍-拼配大红袍

拼配:就是把不同(品种,出场,存放时间)的茶根据市场需求,客户喜好按一定的配比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制成各种特色的大红袍。其理论依据来自大红袍母树中不同品种,不同的品种的成长成熟期不同,采制时自然拼配混合制作,其驱动力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岩茶商品化的需求。通过拼配既能提升岩茶的滋味和香气,又能充分利用各原料的优点,掩盖缺点,并再复制。

现如今发展到只要是武夷岩茶就可以叫大红袍,纯商品化了。大红袍从原来的高大上的贡茶,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百姓家,成为造福一方的大红袍。

"大红袍"是茶中名品,它的历史有多少年?

350多年。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扩展资料:

来历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