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学会区分茶汤的饱满度与浓淡度

时间: 2023-02-02 14:41:18

学会区分茶汤的饱满度与浓淡度

有的茶,滋味浓,价格也便宜;而有的茶,明明喝着淡,价格却很贵。

这就奇怪了,这么淡的茶,反而好,反而贵;这么浓的茶,反而便宜。

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概念: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

所谓“饱满度”是指茶汤入口后一种浓稠淡薄的感受,而“浓淡度”跟冲泡时间、投茶量等有关,跟饱满度没有绝对关系。

打一个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街边的涮锅水汤加了五花八门的调料,也仅仅是味道浓。喝多了你就会明白,你所谓的淡和浓,可能只是味道上的刺激性,不能作为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滋味浓的,可能口感薄,第一泡香气高浓,马上失了后劲,滋味淡的,淡而不薄,香气清幽持久,口感醇厚爽滑,是真的好茶。

好茶是好原料和好工艺共同决定的。

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主要影响味觉的有以下几个成分:茶多酚,涩;咖啡碱,苦;茶氨酸,甜、鲜爽;其他芳香物质等。我们常说春茶好,春茶就是茶氨酸含量高,甜度、鲜爽度高,苦涩度低。

上面讲到的是原料因素,再从工艺因素来解释,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把贵的茶做得淡呢?

资质平平的原料,或许采摘时间晚、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内含物质含量低、品种香气不明显等等,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茶人下手就要“重”一点,所以你就会喝起来浓一点。

高端的原料,要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优秀的饱满度、鲜爽度、品种香气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重火,会把它本身引以为傲的优点都掩盖过去,因此稍微轻一点,你喝起来也感觉淡一点。

茶人是这样“看茶制茶”的,厨师遇上高级食材,也会尽量使用清淡的烹调方式,不会用过多的调料去掩盖食材本身的风味,也是类似的道理。

正如福鼎白茶,纯粹自然

福鼎白茶采用不炒不揉的传统工艺,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萎凋,使茶芽自然缓慢变化,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

明朝的田艺蘅曾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为什么有的茶俨有的茶不俨

有的茶俨有的茶不俨原因如下    

浓跟淡一般跟冲泡时间,投茶量多少有直接关系,跟饱满度却无绝对关联。经常也会喝到比较淡但是却很饱满的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而街边的涮锅水汤就算味精鸡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浓而已。喝多了你就会明白,你所谓的淡和浓,不是真正意义上茶叶的淡和浓。越好的茶叶,滋昧越是浓厚韵足。

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所谓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浓非厚,淡非薄

有一种说法:越贵的茶,口感越淡。
这个判断不仅仅是字面意思,需要理解茶叶的“浓淡程度”和“饱满程度”。俗话说“浓非厚,淡非薄”,浓淡程度和饱满程度,就好比老火炖的老汤和刷锅水汤,差别巨大。

茶的滋味分为两个方面,浓淡和单薄厚实 。

茶汤的浓淡与置茶量和冲泡时间有关,茶叶放的太多,浸泡的时间太久,茶汤自然会浓郁,出现苦涩之味也正常。但是浓并不代表“厚”,只是味道上的浓。

六大茶类里不管是什么茶, 茶的内含物质越丰富,滋味就会越厚实,内含物质才是鉴定一款茶是否优秀的基础 。茶内含物质的多少与种植区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厚实的茶,无论冲泡是浓是淡,品饮时都可以给人一种汤水有“内容”的感觉。

再看那些单薄的茶汤,虽然喝起来苦涩茶浓味重,但是把茶汤含在嘴里细细品味,会感觉这茶汤有“空”的感觉,大家喝喝袋泡茶就知道了,虽然冲泡出来的茶汤很是香浓,但是滋味却是单薄寡淡,味道上的层次感更是谈不上。

对于茶汤的厚薄辨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耐泡程度。

用恰当的冲泡技法,犹如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将茶的味道展露出来。好的种植区所出的原料和优秀的制作工艺,在不断的冲泡中,滋味虽会逐渐淡下来,但是依然能从茶汤中喝到其滋味,较为一般的茶,头几道香味散去之后,能品到的只剩水味。

喜欢喝浓茶不一定是重口味 。

大多数人没有分清浓和重之间的区别,泡浓、泡苦不一定就是重,喜欢喝又厚又浓的茶,才是真的重口味。

若没有技法的支撑,平时泡茶不要太浓,对胃不好,而且也不容易识别出真正“厚实”的茶。

浓淡都能喝出来,但是薄和厚,要想喝出区别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靠肌肉式记忆,靠舌头去感受,靠脑子记忆。哪天能把“浓淡”、“薄厚”这两方面喝明白了,才算是真正的识味入门,茶的薄厚一点都不玄乎,它是可以比较出来的,但还需用心仔细去感受。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