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茶的四种称呼为不夜侯、涤烦子、苦口师、清风使等,除此之外,茶叶也被称之为茗、荈、甘露、余甘氏、琼蕊浆等,纵观茶史,茶的雅号或因形赋名,或因香得号,或因地而异,或因文成典,总之,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下,茶与生活、文化早已融为一体。
不夜侯
早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便有“饮羹茶,令人少眠”之说。唐代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诗也咏道:“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
深知饮茶益处的晚唐诗人曹邺更在《故人寄茶》诗中直陈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因而到了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诗中,茶也就有了“不夜侯”的雅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涤烦子
早在唐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中,即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之咏。因茶具有这种去疲劳、除烦恼的功效,久而久之,也就得到了一个“涤烦子”的雅号。从《国史补》的记载看,此称与常鲁公的一段异国之行有关: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常鲁(即常鲁公)奉使入吐蕃议盟时,曾烹茶帐中。
吐蕃王因问他:“此为何物?”常鲁公答道:“涤烦疗渴,所谓茶也。”“涤烦子”的雅号从此也就流传开来。唐施肩吾逸句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谢人惠茶》诗也吟道:“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苦口师
不过,也有人认为,再好的茶品饮起来,总会带着一点淡淡的苦味,就因为这,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竟称其为“苦口师”。宋代陶榖《清异录》中曾记载了一则皮光业的佚事:“皮光业最耽茗事。
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皮光业一到门下,便急索茶饮。于是,下人为他满满斟上一大杯茶水,他当即信口吟诗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意见是说,不尝新柑倒也罢了,这香茗是断然少它不得的。
清风使
此一别称源于唐代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诗中提到,当诗人饮到七碗茶时,竟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到了五代后周时,人们便将“清风使”的雅号印上了铤子茶。《清异录》云:“显德初,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铤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蝉膏’,一种曰‘清风使’。恪,建人也。”
茶在古代的名称有云华、云腴、不夜侯、余甘氏、水豹囊等。
1、云华:茶生于山巅云雾处为上品,故称云华。
2、云腴: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云腴。
3、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
4、余甘氏: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余甘氏。
5、水豹囊: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水豹囊。
1、茶在古代的别称有茗、槚、荈、元茶、仙芽、云华、嘉草、甘露、不夜侯、涤烦子、余甘氏、苦口师等,在东汉时用茗来表示茶,为茶的雅称;晋代称茶为不夜侯,为茶的雅号;唐代称茶为涤烦子,当时人们认为茶能消除烦恼;宋代把余甘氏当做茶的雅称。
2、茶在古代的别称有茗、仙芽、云华、嘉草、甘露、不夜侯、涤烦子、余甘氏、苦口师等,茶在古代一般是达官贵人喝的,根据饮用场景不同,诞生了不同的别称,这些别称也是茶文化的重要标志。
3、东汉时期用茗来表示茶,现在基本与茶通用,属于茶的雅称;晋代有“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之说,将茶称为不夜侯,当做茶的雅号。
4、唐代将茶称为涤烦子,有“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的说法,认为茶能消除烦恼;宋代因“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将茶称为余甘氏。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