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茶地区众多,目前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北茶区,华南茶区包含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西南茶区包含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江南茶区包含浙江、湖南、江西、江苏南部、湖北南部等;江北茶区包含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我国的产茶地区在哪里
我国茶区辽阔,主要茶叶产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5°~122°范围内,覆盖上千个县、市。
从区域划分来看,我国共有华南、西南、江南、江北等四个国家一级茶叶产区。由于在土壤、海拔、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四大茶区所产出的茶树、茶叶品质、类型也不同。
1、华南茶区
主要包括福建和广东中南部,广西和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
2、西南茶区
主要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
3、江南茶区
是以长江以南茶区为主,包括广东和广西的北部,福建中北部,安徽、江苏、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
4、江北茶区
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东南部等地。
六大茶类的遍布地区
1、绿茶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产区分布: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其余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几乎涵盖了南方各省
2、白茶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另外云南景区等地亦有生产,但主要还是以福建福鼎、政和为核心产区。
3、黄茶
黄茶为轻发酵茶,按照鲜叶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
主要的代表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等。
4、青茶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是半发酵茶,主要产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分为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
5、红茶
红茶,发源地是近福建省武夷山桐木村,最早的红茶为小种红茶。
此外还分布于安徽的祁红工夫和云南的滇红工夫,福建的闽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湖北的宜红工夫、湖南的湖红工夫(湘红工夫)、四川的川红工夫、浙江的越红功夫、江苏的宜兴红茶、广东的英德红茶等地。
6、黑茶
黑茶,为后发酵茶,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安徽(古黟黑茶)等地。
其中普洱茶又分为四大产区,如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
中国长江以南,从西南部到东部沿海,从海南到山东日照。产茶大省是福建、浙江、云南、安徽等。
茶树最早是在巴蜀一带,随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逐渐拓展到陕西,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和华南地区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区。我国有四大茶区,包括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扩展资料:
茶树在种植过程中,对于气候温度,光照以及土壤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茶树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8~28度之间,当冬天温度过低会造成严重的冻害,尤其是当温度低于三度以下。
因此北方地区相对来说茶叶种植比较困难。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比如说采用大棚种植和培育优良的抗旱品种,不但将我国茶叶种植的地区向北拓展,最北已经达到了北纬37.43度左右的山东蓬莱地区。
中国四大茶叶产地有:
1、江北茶区:这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山东、安徽、苏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的产品是绿茶。
2、江南茶区:这是我国茶叶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安徽、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产量也很大,品质好。
3、华南茶区:指南岭以南的产茶区,即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是我国最南的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
3、西南茶区:包括云南、贵州等地,属中国古老的茶区,有普洱茶、红茶、沱茶。西南茶区的茶叶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认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地理和气候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
茶的种类有两种见解:
第一种是行业标准制定是六大类、分别是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
第二种认为分为七大类,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普洱茶(普洱茶业内普遍认为从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特点普洱茶应该独成一类)、绿茶中国的绿茶的极品是在清明前采摘的茶,称为“明前茶”,只是刚抽出尚未打开的嫩芽尖,叫做“莲心”,因为产量低,所以价格昂贵;
谷雨采摘的茶,为“雨前茶”,已经打开一片嫩叶和抽出的另一个新芽,叫“旗枪”,形状类似一支枪和一面旗;立夏采摘的茶叫“三春茶”,由于有两面小叶和中间一个嫩芽,所以叫“雀舌”;
立夏以后一个月内采摘的茶质量较差,是“四春茶”也叫“梗片”,一般用于制作较低级的加工茶。再以后茶叶老化,不能用于制作饮用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