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茶树形态以及特征,通常将茶树分为乔木型、半(小)乔木型和灌木型;根据叶片大小,通常分为特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四类;根据茶树生长环境,将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根据自然情况下茶树的高度和分枝习性:
中国是茶树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包括野生大茶树、农家品种、育成品种等350多种,但形态特征以茶树的地上部分来区分,通常将植株分为乔木型、半(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等几种。
乔木型:属于比较原始的茶树类型,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乔木茶的茶树能长到几米到几十米,采茶从可以直接站在它的树干上采,通常树高3-5米以上。
分布于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以西南,华南地区为主。植株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却很大。随着近代的利用和推广,不仅在云南省西南部大面积种植,而且分布到广东,广西以及四川、贵州、湖南、福建等。
乔木茶的茶树多分布在云南省的一些茶区,其中很多是野生古茶树,树干粗壮,多人拉手才能环抱住。普洱茶在历史上基本为乔木型,一部分经人工种植驯化改良虽植株已趋矮小,但仍保留了乔木型茶树特性。
另有半乔木型茶树,其介于乔木与灌木之间,属于进化类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品种最多,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叶片较小。主要集中在我国茶区的中部,东部和北部,而且这类茶树品种资源适应性强,受温度、湿度和地势等生态条件的束缚性较小,地理分布区较为广泛,如云南的大叶种茶就是半乔木型茶,福鼎大白茶也属于半乔木型茶。
小乔木型:属于进化类型,通常为1.5米-3米左右,亦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较高大,植株上部主干不明显,分枝较稀,叶片较大,但比乔木型小。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灌木型: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通常为1.5米以下。适合人工大面积种植,是我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江南茶区是我国灌木茶的主产区。
根据叶片大小分特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四类
按叶片大小分类:主要以成熟叶片的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
叶面积=叶长×叶宽×0.7
特大叶种:叶面积≥60平方厘米
大叶种: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
中叶种: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
小叶种:叶面积≤20平方厘米
大叶种:叶形椭回,D十尾大,主脉明显,分脉密集而清晰,叶背绒毛发而显著,叶边锯齿明显。普洱茶显然属此类叶种。
小叶种:叶形椭圆,两齿间距离密集,叶片较薄,叶背绒毛少而稀,几乎是对称形芽尖。我国经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从1984一1998年共认定77个品种为国家品种。
一般大叶种叶大柔软,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革质层较厚,叶片脆硬,对制茶品有影响但具有抗逆性。大叶种茶叶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含量较高,制成的茶味道较浓烈;小叶种茶叶胡萝卜素、茶黄素总量高,制出的茶叶香气较高。
按进化选择方式不同分类(一般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野生型: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数量较少,有些还带有毒性,不适宜饮用。
栽培型:是指人类通过对野生茶树进行选择、栽培、驯化,创造出的茶树新类型。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者结合的产物,云南当地的古茶树绝大多数都是栽培型而非野生型,系云南茶区先民栽种。
过渡型:栽培型茶树由野生型茶树进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具有野生型特征又具有栽培型特征的茶树类型。
按栽培方式分类:种植环境的不同对茶叶品质有很大影响。
台地密集型:多依山开辟,在起伏平缓的山地、丘陵依照等高线修筑环形梯田,以播种或扦插的方式栽种茶树,栽种的茶树密度较高,需要定型修剪来人为干预其生长,限制其生长高度,以利于采摘和增长。但由于生态环境单一、土壤肥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施肥、打药来保证产量。
山地野放型:多生长在距离村庄较远的山林中,以茶籽播种繁育,粗耕野放,极少的人为干预,任其自然生长。采摘较为不便、产量较低且不稳定,但茶质较好。
按繁殖方式分类:
有性繁殖:种子植物是有性别的,两性细胞结合后产生种子,以种子进行繁殖的方式叫有性繁殖,也叫种生。种生新植株生命力强、寿命长、富有遗传变异性。
无性繁殖:实为营养繁殖,即由植物的部分营养器官,根、茎、芽、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个体。方法有:分生、压条、扦插、嫁接等。茶树的无性繁殖早期采用压条方式,但因繁殖速度慢,后改为扦插育苗。现在我国大多数茶都采用这种方式。无性繁殖的植株只具有亲本的遗传特性,不易产生变异,早开花、早结果,但根系弱、寿命短,会产生退化现象。
人们一般看到的茶园,为了便于采摘,人为地剪成到人体腰部的高度,否则会长到半层楼那么高。中国的两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地,至今仍有上千年的古老茶树存活着。
同一种茶树上的采摘的鲜叶原料,按照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品种不同的哦,制成哪种茶叶主要由工艺决定。
同时要根据茶树品种、生长地域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加工方法,做成不同种类的成品茶,即依茶树的适制性配合以适合的工艺,制成最能体现其风味的茶类,有些茶产区也会因不同季节的茶鲜叶内质的不同特点,制成不同种类的茶。
按规格可分为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等。一芽一叶,形似“雀嘴”。
一芽二叶,依叶子展开的程度不同,分为:开面叶(嫩梢生长成熟,出现驻芽的鲜叶),小开面(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一半),中开面(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开面(第一叶长到与第二叶面积相当)。一芽三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中等质量的茶叶。一芽四叶,粗茶的采摘。
茶树的分类有三级,分类如下:
1、榜首级分类体系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首要以天然成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1)乔木型
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
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2)小乔木型
此类属进化类型。
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
(3)灌木型
此类亦属进化类型。
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 在10厘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
2、第二级分类体系称为"类"。分类性状为叶片巨细,首要以老练叶片长度,并统筹其宽度而定。
分为特大叶、大叶、中叶和小叶。
3、第三级分类体系称为"种"。这儿所谓的"种",乃是指种类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
在这一级,分为以下几种:
(1)早芽种:发芽期早,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400℃以下。
(2)中芽种:发芽期中等,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400-500℃之间。
(3)迟芽种:发芽期迟,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500℃以上。
扩展资料:
茶树 ,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
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世界上有60个国家引种了茶树。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 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
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树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 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世界上有60个国家引种了茶树。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 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
扩展资料: 茶树的繁殖多采用带根栽培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温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影响着茶树的地理分布,也制约着茶树生育速度。温度对茶树的影响,主要表现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两个方面。
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地温主要影响根系的生长。但气温与地温是相互关联的。就气温而言,从热带到温带茶树都能广泛的适应。但作为生育来说,有三个基点温度,即茶树生长的起点温度,适宜温度和低限温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