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什么

时间: 2023-01-09 12:46:34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什么

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气五味是中医界从古代沿袭至今的名词。

什么是四气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证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证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什么是五味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淡味。其中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证;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证;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证。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有功效。苦味有泄火解毒和化湿作用。

如何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中药的四气和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x0dx0a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x0dx0a意义。x0dx0a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x0dx0a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x0dx0a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x0dx0a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x0dx0a,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x0dx0a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x0dx0a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x0dx0a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x0dx0a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x0dx0a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x0dx0a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x0dx0a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x0dx0a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x0dx0a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x0dx0a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x0dx0a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x0dx0a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x0dx0a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现将辛、甘、酸、苦x0dx0a、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x0dx0a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x0dx0a味。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x0dx0a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x0dx0a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x0dx0a。x0dx0a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x0dx0a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x0dx0a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x0dx0a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x0dx0a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x0dx0a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x0dx0a(泻火存阴)等。x0dx0a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多x0dx0a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x0dx0a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x0dx0a淡味。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x0dx0a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x0dx0a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x0dx0a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x0dx0a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x0dx0a一定道理的。x0dx0a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x0dx0a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x0dx0a“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x0dx0a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x0dx0a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x0dx0a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x0dx0a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是它的共性。x0dx0a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x0dx0a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这是气味相同功x0dx0a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如气同味异的黄连x0dx0a、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x0dx0a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此外,x0dx0a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x0dx0a,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x0dx0a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x0dx0a临床应用。

什么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

中药素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中医根据药物的四性辨证用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只是总的原则,而病人的证候表现,又分表里寒热。表寒之证只能治以表热之药。如麻黄、桂枝、防风、羌活之类辛散温热之品,解表散寒,而不宜温里散寒的附子、干姜之药。里寒之证,
只能治以温里散寒的辛热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呉萸之类,若误用之,或无功效,或使病证变得更加危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发展成为表述中药药用功能的说法。最初药物的味道是依据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等。后来则是根据药物的功用来确定药味了,如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中药葛根口尝并不具备辛味,但是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所以在本草书上就把葛根的药味确定为辛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