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冬至节气怎么养生

时间: 2023-11-14 11:47:42

冬至节气怎么养生

冬至是冬天的节气之一,一般到了冬至之后不少人就开始调神养生了,因为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往往就容易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而有的人甚至还会患上一些疾病, 因此人们大多在冬至时十分注重养生。那么冬至节气怎么养生?冬至节气如何调神养生?

1、冬至调神原则:静神少虑

(1)心态畅达乐观,不为小事劳神,不要争名夺利、患得患失;

(2)注意健康用脑.有目的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个性;

(3)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态;

(4)心平气和,精神振奋,添加生活乐趣。

2、歌舞

舞蹈,不仅是视觉盛宴,而且多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承载。流传于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唱产歌的习俗。在妇女快要分娩的时候,家里人会将附近能歌善舞的人都请来,不是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帮什么忙,而是围绕产房载歌载舞,一直要唱到孩子生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迎接新生命的隆重仪式,同时,还是一种缓解产妇疼痛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歌舞表演,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产妇心理的紧张得到放松,让那些疼痛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淡忘。

现如今风靡全国大地的广场舞,对于中老年女性来说,无疑是件有益身心的事情。

3、温关通窍

两手随意一抄,一窝,其实是双手手心的劳宫穴护住了手腕内侧的内关穴。这个内关穴是一个保养要穴,经常按揉,可以养心安神、缓解疲劳,还能增强免疫力。

4、静坐

冬至,阴气盛到极点,阳气开始回升。在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应该安身净体,保持身心平静,同时顺应阴阳之气的自然升发,不作任何干扰,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安静地打坐。处于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的现代人,尤其应该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静坐沉淀思绪、修养身体、积蓄能量。

静坐7个要点:坐姿呈莲花式、脊椎挺立直而不僵,松而不懈、右手背放在左手心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肩膀微微张开、下巴内收、眼睛微闭、舌抵上腭。

5、老人冬天怎么防寒

1、防肺寒:喝热粥散寒。风寒感冒在冬季里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毛病了。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以及宣肺散寒的食材来应对,效果不错哦。服用过后建议上床盖好被子,感到微热有一些出小汗为宜。每天早晨和晚上各1次,连服2天效果才好。

2、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3、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老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冬至节气的养生习俗有哪些

1.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3.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4.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
5.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节养生饮食调养

   冬至 节气,要把养生的重点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冬至节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冬至节养生1:饮食调养

  养生专家建议,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其次是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饮食要吃熟食热食,避免生冷食品。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可以采用煲汤炖制的方式,以便于消化吸收,合理摄入米、面等主食、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冬至之际,可根据体质的不同,进食滋补阴阳的膳食。  冬至吃什么

  冬季养生更要记着多喝点水。大人在这个季节的饮水量,一天大约在1200毫升以上,但是也别一次喝太多,最好是少量多次,上午、下午、傍晚,都记着提醒自己和周围的人喝些水和热汤,反正,千万别等到感觉口渴才喝水就对啦。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人有常年喝粥的习惯。这种饮食方式是正确的,尤其是早餐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可以润燥滋阴,益于养生。专家说,日常煮粥时,可根据喜好,在粥中加入各式水果、枣、鱼片、鸡丝、皮蛋等做成美味粥。

  具体说起来,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是消食化痰的,核桃粥能够养阴固精,要健脾养胃的话可以多喝点茯苓粥,加红枣一起煮出来的大枣粥呢,对益气养阴非常不错。

  冬至节养生2:冬至进补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养生 方法 ,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

  市民在进补前,应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否则可能导致错误进补,甚至乱补不适。尤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人群,更应该当心过度“进补”补出病来。有感冒、咳嗽、腹泻的人,应暂停服用补膏。

  吃补药先调理肠胃。人体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疾患史也错综复杂,因此进补方案需因体质制宜、因病制宜。在吃补药前先要调理好脾胃,或先吃一些“开路方”,才补得进去。

  传统医学认为,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首先,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其次,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老年人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专家认为,老年人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在服用进补的膏方时,应对膏方辅料的性能、饮食禁忌等有所了解,以防止引起不良反应。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应忌食生萝卜;服用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水冲饮;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也应暂停服用膏方。

  冬至节养生3:起居调养

  冬至前后在衣着和起居上应有所讲究,穿衣要保暖,穿睡衣应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因为睡衣直接与皮肤接触,因此不宜穿化纤制品,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佳,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柔软的丝质料子。

  如果外出,应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防生冻疮。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中国吃网特别提醒,冬至后要早睡晚起,适当午休。

  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养生保健专家表示,勤晒被褥有很多好处。首先,可避免潮湿;其次,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在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极易繁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再次,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更加蓬松、柔软。

  入冬以后,有人经常会觉得腿脚冰凉。中医专家建议,每天坚持泡泡脚,对于缓解腰腿酸困、失眠焦虑都有帮助,尤其是冬至后,配合养生的各种要诀,每天坚持泡脚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热水泡脚并非人人适用。如果患有脚气的人常用热水泡脚,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此外,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也不宜热水泡脚,所用水温以温度适宜为好。

  天气寒冷,人们在保暖时喜欢紧闭门窗,这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应该适度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教室里空气往往污浊,不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每到下课时更需要打开窗户。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 措施 。

冬至节气如何养生

冬至节气如何养生

冬至进补要因人而异

古代的适合对冬至是非常重视的,这天还会举行庆贺仪式,朝廷也会放三天假的,君不听政,民间也会歇市三天,和过年一样的热闹。

日前,国家级名中医、成都中医名医馆张勇教授如是说,冬至送出的“红包”,是进补福利。“冬至到,阴极阳始,人体内的阳气开始生发,易吸收外来营养,从中医角度而言,这是宜滋补的季节。

阴阳气交宜进补

“冬至,是一年中冷时节的开始。”“从中医学来说,冬至有个交替性,以阴阳观点来论,冬至前阴气盛,冬至后阳气回升,如何才能提升阳气?答案是进补。”

我国民间一直都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那么为什么冬天是适合进补的呢?这是因为到了冬至,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减慢,消耗也会相对减少,冬至进补的话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就冬至而言,“它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阴极必阳,从冬至开始,人体内的阳气开始生发,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进补之前先引补

进补如何才能补到实处?答案是引补。

“冬季进补时,好先做引补,给身体先打好底子,让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以免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比如脾有湿邪的人,脾胃虚、消化差,进补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容易出现腹胀、恶心,让身体更虚。”

如果对体质情况不清楚,好进补前先看中医。“该养脾胃的先养脾胃,该去湿热的先去湿热,之后再进补。”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山药、红枣、花生仁等食材,调整脾胃功能,做好引补工作,方能提高滋补效果。

有的放矢好进补

进补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按照中医理论,人体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以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介绍到,“气虚的,容易出虚汗、说话乏力、精神疲乏;血虚的容易贫血、失眠、面色差;阴虚容易盗汗、燥热;阳虚容易手足冰凉、怕冷。”

肾主蛰“厚味来补”

补阳,是冬日进补的重头戏。“冬至后,阳气开始生发,肾主阳,是生命的源动力,人能不能长寿、免疫力高不高,与肾都有莫大关联。”,补阳要多吃板栗、核桃仁、韭菜、羊肉、狗肉、鳝鱼、虾类(基围虾)等,中药上可选用枸杞、巴戟、羊藿等调补。“我推荐一个老少咸宜等方子,它出自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记载,叫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60克、生姜15克,配上1000克羊肉,炖两小时即可食用,我自己加了一点料,陈皮10克,可以增鲜、开胃。”

12月21日冬至节气,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寒冷的天气,《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好时间。

冬至养生吃什么

1、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

羊肉经过炖制以后,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煮过肉的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如果在炖的时候再加上合适的中药或营养上能起到互补作用的食品,滋补作用会更大。

不过羊肉虽好,但也不能吃太多。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羊肉不宜食用。

2、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

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汤圆虽好,但别贪吃。这是因为糯米虽然可以开胃调虚,但做成汤圆,质地细腻了,不宜被肠胃消化。吃汤圆时应细嚼慢咽,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不宜餐餐连续进食,且不要食用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3、馄饨

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相传,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大美女西施。还有一说,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

馄饨的馅料一般以虾仁、猪肉、蔬菜、姜等构成。蔬菜种类可以是香菇、白菜、芹菜等,不妨能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进行选择。馄饨的汤料不妨能加鸡汤、紫菜汤也可以,也能是西红柿汤。早餐吃馄饨营养丰富,而且开胃。假如感觉只吃馄饨太单调,不妨按照自己的口味搭配一点小菜,营养均衡、能量充足。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