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现在很多人需要重视的,现在热射病死亡率还是有的,如果抢救不及时是会死亡的,一般在热射病出现后需要在三小时内抢救,这是最佳抢救时间。那么,热射病几天能恢复正常?一起来看看生活百科网带来的介绍吧!
热射病发生后,3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很难挽救生命。
发生热射病后,首先要做的是将病人转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让病人仰卧,撑起头和脚,松开衣服,同时呼叫救护车。其次,应就地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冷毛巾擦拭身体。如果能找到冰袋,可以放在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地方。您也可以打开风扇来加速空气流通。如果患者没有失去知觉,可适当补充少量盐分的凉开水。
总之,现场抢救的重点是尽快降低患者体温。患者入院后,除降温外,还需采取扩血、净化血液、镇静、抗休克等措施。
如果热射病及时治疗,一个小时内直肠温度会下降到37.8~38.9摄氏度,大部分患者一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热射病预后差,死亡率高。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
1、体温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2、是否有严重的并发症。
3、中暑前是否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救援是否及时。
热射病的死亡率很高,从20%到70%不等,50岁以上的患者高达80%。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人体受到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体内热量无法通过正常的生殖散热达到平衡,导致体温升高。体内的热量。中暑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高温,最高体温可达41℃以上。常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数小时,或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连续数日高温后中暑而出汗、意识障碍。第一个症状是全身无力、疲劳、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
然后会出现体温迅速升高、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潮红或苍白、末梢循环衰竭、紫绀、脉搏加快、脉压增宽、呼吸急促。后期会有潮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能会抽搐,瞳孔缩小,后期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死亡。
临床研究表明,热射病病死率与高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超过3小时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病发后的3小时被称为抢救热射病的“黄金3小时”
胡桃红教授说,在户外高温作业时,如果发现身边同事出现中暑症状,在求助医生的同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现场急救——
立即转移:迅速将患者由高热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有条件的话移到空调房间,使其平卧,垫高头脚,迅速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
快速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要方法,采取头部敷冷毛巾,用冷水或湿毛巾擦拭全身,有条件的也可用冰袋降温,将冰袋放置于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区域,这些地方血管丰富,降温效果好
或用30%~40%酒精涂擦,同时用电扇或扇子等吹风以快速散热
5~10分钟测一次体温,使核心体温在10至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及时补水:若患者仍有意识,可补充一些清凉饮料,并加入少量食盐,但不要急于大量补充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也可为患者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但要考虑病人是否能够耐受,神志不清的患者可能不具备服药条件
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紧急转送:一旦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干热,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以上,并出现嗜睡、昏迷等热射病典型症状时,或者出现心跳骤停时,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并在第一时间联系120转运到有血液净化治疗条件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以赢得最佳抢救时间,通常要在两个小时内把患者体温从40℃以上降低到38.5℃以下
来源:北京青年报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很难挽救生命
发生热射病后,首先要做的是将病人转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让病人仰卧,撑起头和脚,松开衣服,同时呼叫救护车
其次,应就地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冷毛巾擦拭身体
如果能找到冰袋,可以放在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地方
您也可以打开风扇来加速空气流通
如果患者没有失去知觉,可适当补充少量盐分的凉开水
总之,现场抢救的重点是尽快降低患者体温
患者入院后,除降温外,还需采取扩血、净化血液、镇静、抗休克等措施
热射病是一种非常紧急和致命的疾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它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主要是因为体温过高烧坏了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了多个组织器官
功能衰竭,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20%-70%的患者会因此而死亡,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死亡率高达80%,有幸的患者生存下来可能会患上不治之症
具有神经精神后遗症的永久性、永久性脑损伤
如果热射病了,最急迫的治疗是在发病半小时内将直肠温度降至39°C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C以下,这对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率和减少后遗症
重度中暑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死亡率很高
该病多发生在高温多湿的夏季
如果临床疾病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往往预示病情危重,患者预后不佳
很多患者会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