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长寿老中医的养生之法

时间: 2023-02-01 17:53:41

长寿老中医的养生之法

年近百岁的韩百灵教授是我国首批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韩百灵教授认为,保持身体机能旺盛不衰,是延年益寿行之有效的一种措施。

今年已98岁高龄的韩百灵教授介绍,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能活到百岁,但往往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寒暑之变、情志所伤等原因造成体弱早衰,甚至夭亡。他将自己的养生方法进行了总结。

1、饮食有节:饮食是滋养脏腑的源泉,但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偏食等现象,要寒温适宜和饥饱适宜。

2、劳逸结合:过劳则伤气损血;过逸则滞气涩血。因此平素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气血充沛、运行无阻而体健身强。

3、注意情绪的调节:如情绪调和,精神振奋,则不致发生情志病变;若积私愤怒,情志失调,则会伤及五脏而患病。

4、注重环境的变换:可以养一些花草、鱼等,也可以通过调整房间陈设来调节心情,保持新鲜感。

5、保持思维灵活:人的大脑如同机械,用之才能灵活,久而不用则思维迟钝。

6、注重眼部的保养:春秋季每日早晚到室外望远、看近,并在休息时闭目使眼球上下左右转动,大约10分钟即可。这有利于气血充畅而使眼不花。

7、调整呼吸:每天早晨起床后到室外,要深深吸入外界的清气,缓缓呼出体内的浊气,约10分钟为止。这是增强肺的功能活动、防止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8、注意气候的变化:如寒热失调、阴阳不和,则产生偏寒偏热之病,因此要时刻注意寒暑之变。

9、适当运动:工作之余适当进行肢体活动,有利于气血运行,使关节滑利而动作不衰。

老中医的养生之道

宋祚民,生于1925年,2019年去世,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宋老生前精神矍铄,90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周数日出门诊,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60余载,治愈病人无数。在谈及 养生 之道时,宋老有自己的看法。

清除贪欲调节情绪

宋祚民认为,精神 养生 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简单讲就是要有心静如水的思想境界,并且进入无我、忘我状态。在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下,人的生命活动才是最自然、最 健康 的。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 健康 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的事物,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要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常通过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减少精神压力和痛苦。

学会放弃知足常乐

宋祚民说,作为一个人,必须学会放弃。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只不过在这里,舍的是金钱、地位、名誉等一些过眼烟云的身外之物,得到的是 健康 长寿。一些人对物质特别看重,一点亏吃不得。当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会自生烦恼,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就要受影响,损害 健康 ,更能催人衰老。宋祚民说,人能够长寿,最重要的是心态。生活中的攀比是无穷无尽的,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对身外之物以及物质享受方面,不可有过分的要求。

注重身体 养生

饮食。宋老每日的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肉,偶尔饮少许酒,口味偏淡,不食辛辣。平日做到好、饱、少,早晨吃好,因为上午常要出门诊,所以一定要吃好,一般喝一小碗牛奶或米粥,吃一个鸡蛋,一块馒头或点心;中午吃饱,中午是正餐有菜有主食,多吃蔬菜少吃肉,喜吃面食,粗细粮搭配;晚饭吃少,为避免出现胃不和,卧不安,宋老晚饭常常只喝粥,很少吃主食。

睡前揉腹。宋老在临睡时及起床前,经常做揉腹运动。方法是:平卧、全身放松,以左手心按腹部,右手叠于左手背上,逆时针旋转64周,然后顺时针旋转64周,再自胸部向腹部,自上向下,推按64下。用力宜轻柔,将力透于皮肤之下,又不可用力太大。一般在每日睡前做,当身体不适时,每日晨起和睡前各做一次。

宋老十分重视晨练。宋老身体不好,每日出门诊,一坐就是半天,下肢活动较少。所以,宋老在晨练时,多做抬腿、踢腿、转膝、弯腰等运动,宋老称之为“腰腿功”。一般每次做半小时左右,以达到运转周身血脉、疏通经络、强筋壮骨的目的。晨练后,宋老还常常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扫地、洗洗衣服。宋老奉行朱熹的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活动手脚、身体,也为家里做点事情,更重要的是协调家庭关系,何乐而不为。

老中医邱保国谈养生:做到以下几点,能“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原院长、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邱保国研究员,长期从事老年病学和 养生 学研究,对中国传统 养生 文化与文化 养生 有独特的见解,并提出 养生 文化六观念。他认为, 养生 之道,要效法自然,只有使自身、自然、 社会 、文化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以使人体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而且可以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身体防护或防治疾病,就要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去认识和处理。要保持身体 健康 ,度其天年,就必须注意把握阴阳的相对动态变化和平衡。

人生天地间,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是重要的 养生 文化思想。顺应自然以 养生 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顺乎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人才能 健康 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间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 养生 ,才能有益于 健康 。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内经》上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强调养神的重要。清静养神始于老庄,“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清静养神以使机体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增强,不易患病的道理。 养生 一定要养神,这是 养生 文化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传统 养生 文化观认为,人的 健康 寿限除了与 社会 大环境密切相关外,还强调自身心理的 健康 ,强调人的自身“精、气、神”与 社会 的统一。善 养生 者要善于适应 社会 环境,达到人的心神与 社会 相统一的境界。

大至宇宙,小到个体生命,运动是绝对的,动中的恒静是相对的。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宇宙,运动是维系生命生长、繁殖的动力。在运动中求得平衡,这一论点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医学及 养生 文化领域。“衡动说” 养生 文化理论的另一面强调了“动”中的“静”,只有在动中把握“静”,动静结合才能达到衡动。生命需要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衡动是生命赖以存在的规律。 养生 文化主张衡动不止,生命不息。

“后天慎养,人能胜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传统 养生 文化观强调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养、滋养、调养,用后天水谷精气滋养先天之不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能。

在中医的 养生 抗衰老理论中,护肾保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精和肾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人体 健康 长寿的重要基础。“善 养生 者,必保其精,精盛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强调了护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及 养生 中的重要性。

在谈到现代文化 养生 时,邱保国研究员强调,现代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除注重上述几种 养生 文化观念外,还应注意三点,即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文化修养和敬业济世。

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调节神经,改善和加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就会破坏正常的神经功能,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患病的机会。

道德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一个缺少德行修养的人,为私利而迫害他人、有害 社会 ,那么,他的精神必然紧张,甚至惶惶不可终日,这必然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身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

现代 养生 文化注重生命的质量和品位,敬业济世,正直善良,心胸坦荡,荣辱不惊,达到处逆境而自强不息、受挫折而志不沮丧、乐善施而不求回报的境界。建立这样的 养生 文化意识,才能达到身心 健康 ,永葆青春。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