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
中医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治病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还能指导当今的中医治疗现代的疾病吗?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战乱、瘟疫而能繁衍昌盛几千年,中医药功不可没。然而,由于记载中医药的语言是艰涩的古代汉语,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就好像雾里看花。当代的中医药人,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让古老神秘的中医药理论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大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东西。一旦被大众了解了,接受了,信任了,一旦年轻一代,从临床上尝到中医治病简便验廉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甜头之后,传统中医在现代化的今天,就依然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继续发扬光大。
[诀窍1 顺四时]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南方人相信吃膏滋药的好处。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为夏天人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这时用点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运化是为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这句话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天热人出汗,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人在一呼一吸时,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每到夏天,人们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物由汗排出体外去。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人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有人却老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主闭藏、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用一点秋梨膏,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大枣、核桃仁等制成的膏滋药。
[诀窍2 节饮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鱼生火 肉生痰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上升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肚子。鸡就不用烤,炖鸡汤用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温性的。中医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再发起来,在里面放点碱,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要浅尝辄止,什么东西一吃多了,人就要受损伤。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 ”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 ”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 ”和"字上,现在提倡「 ”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 ”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 ”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 ”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 ”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 ”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 ”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 ”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 ”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 ”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 ”一切都将过去”「 ”破财免灾”「 ”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 *** ,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 ”治未病”和「 ”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 *** 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基本观念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