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有的人会出现面色苍白、肢体浮肿及气息微弱等情况,这些症状多为阳虚体质的特征,其实,阳虚体质的表现还有有很多,请看下文所做讲解。
阳虚体质的表现
阳虚体质发病常见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同时并见各脏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以心、脾、肾阳虚为常见。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阳虚体质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常用药:党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巴戟天等
2.脾阳虚证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等。
阳虚的5大症状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2、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3、精神不振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4、舌淡而胖,或有齿痕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5、脉象沉细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冬季脾肾阳虚吃什么冬季脾肾阳虚吃什么?
宜食食品:
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热和脾阳作用的食品,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阳虚便秘者更宜食既温补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等。
阳虚泄泻者更宜食既温补又止泻的食物,如糯米、链鱼、河虾、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涩止泻的食物,如石榴、乌梅、莲子、芡实等。
忌食食物:
性质冷凉、易伤阳气,或滋腻味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荞麦、莜麦、豆腐、猪肉、鸭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莱、菠菜、龙眼、香蕉、蜂蜜等先天性心脏病。
阳虚便秘者还需忌食收涩止泻、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莲子、石榴、芡实、乌梅、糯米、河虾等。
阳虚泄泻还需忌食具有润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银耳、海参、海虾、牛奶、兔肉、龙眼、桃子、萝卜等。
老百姓常说,寒从脚下起。因为足底有个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如果不注意保暖,寒气很容易从脚底直接顺着肾经进来,最先损伤的就是肾阳。
日常生活注意阳虚体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应避寒就温,注意保暖,特别是后背、胃脘部(小腹附近)、脐周和足底部位。中老年人应多拿出一点儿时间晒晒太阳,以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其次,中老年人在锻炼时避免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喜欢晨练的老年人,尤其在冬季,最好是等太阳出来后,气温有所升高的时候进行,否则不仅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容易因过于寒冷引发多种疾病。
外部调理:
两个穴位:一个叫神阙,一个叫关元,这两个穴位都是温中回阳的。还有一个穴位的名字叫气海,“气海一穴暖全身,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气海穴在肚脐下1.5寸,大约二指宽的地方,但是这个穴位的按摩比较特别,要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来揉,揉的力量要适中,每天揉一次,每次1到3分钟。您如果不是阳虚体质同样可以经常按摩这个气海穴,它可以强壮全身。
二、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
从坤卦卦象“☷”来看,三爻都是阳爻"--",属性纯阴,缺阳。因此,坤卦体质即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人体一般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且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食欲不振;性格内向,不喜欢动,喜欢安静。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以及乱用清热解毒,苦寒之药,抗生素等而致阳气损伤。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痹症,关节炎,哮喘,慢性肠炎,男子阳痿,女子痛经。
这种导致阳虚体质的阳虚证可见于人体各个脏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须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倦怠、不爱动,喜欢安静)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等。
2.肺阳虚(手脚冰冷,口干不渴、易患感冒) 又称肺气虚寒证,是指阳气亏虚,肺失温煦,肺阳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而出现的证候。多由内伤久咳、久哮、肺气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干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紧。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或合并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治则:温肺益气,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方:胡桃人参汤等。
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下肢自汗,迫阳气上浮为耳聋。治则:燥湿化痰。主方:理饮汤、回阳升陷汤。
肺阳虚容易导致脾气虚,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便秘,主要的症状就是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很难正常地排出到体外。治则:健脾益气。主方: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进行加减。
3.脾阳虚证(肠鸣、小腹寒、泄泻)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4.胃阳虚证(喜热饮、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不消化,说话没力气) 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脸色苍白,口臭,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者过用苦寒,或脾胃虚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常见症状有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痞满,口淡不渴等,胃阳虚要忌食生冷食物,多食用温补容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调补,如小米汤,炖鸡汤。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小建中汤等。
积食选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5.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指甲不荣、眼花视物、不明粗糙无华、意志消沉、多疑善虑)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两肋不适、面色发青、脚趾甲钝、受威胁肿胀。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男子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迟,崩漏。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忌寒凉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治则:疏肝理气。主方: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等。
6.肾阳虚证(畏寒怕冷、尿频、阳痿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治则:温补肾阳。主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补阳必补阴,同时增加六味地黄丸)。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浮肿、尿少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收涩固精。由于阴阳互根,“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温阳的同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常加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
阳虚证在临床表现上是交错相伴,且复杂多变的。因此, 阳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益气温阳散寒。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尤应益脾肾之气、温脾肾之阳。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对于出现了阴虚体质的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 ,饮食上要多吃些令身体温暖的食物: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肉类的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等;鱼类的草鱼、鲫鱼等;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核桃、桔子、樱桃等。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单独吃青菜的时候需要用些热性的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等。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身体虚弱的老人可以用虫草、人参少量多次补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处方”,“朝食三片姜,赛过人参汤”。
2,不要熬夜,晚上阳气要进入各脏腑中休息补阳,熬夜会透支阳气而伤阳致虚。
3,避免受风寒湿邪,《黄帝内经》讲“无厌于日”,人需要微微发汗,阳气生发。夏季如果人常处在空调房里不出汗,阳气生发不出来,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阳生阴长,相互依存。冬季养阳,“阳杀阴藏”,互根互用,减少运动,汗多伤阳,晚上温水泡脚;脚下更需要穿暖和些;“脚下一份见凉,头顶一层霜”,脚下若不护暖,寒气会从涌泉穴进入则伤肾,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
4,“动则生阳”,养阳气,就是使气血流动通畅。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如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活动。
5,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腹胀证)、足三里,天枢穴(大便糖稀)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冬季可以灸督脉。
[按语]
有些人发胖就是由于脾阳虚引起的;多次减肥,多次反弹也容易造成阳虚体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