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时间: 2023-02-10 01:44:56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小编最近听到很多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病的说法,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否真的可以治疗呢,它又有什么实际功效呢?

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熬)二两 甘草(炙)二两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适应证】

(一)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而缓,舌淡苔白。

(二)《金匮》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原文】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义】

本方即小柴胡汤减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牡蛎、栝蒌根而成。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之邪;桂枝、干姜、炙草补脾散寒,温通阳气;栝蒌根生津止渴,配牡蛎以软坚开结。不呕,故去半夏;因气化受阻,故去参枣之滞,而加桂枝、干姜之行。此方既解少阳之邪,又能温寒通阳而行气化。

【选注】

《医宗金鉴》:“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可续发于太阳病。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不愈,而又用攻下,以致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邪不得宣泄而上蒸,故但头汗出;正邪纷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故小便不利;内伤脾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此证为胆热而脾寒,故应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则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宜。

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的加减法。今见心烦、口渴而不呕,故减去人参、半夏,加栝蒌根以滋津液而胜热。“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今胁下满微结,即为痞硬之征,故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今虽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而见烦,说明是津少而有热,并非内有蓄水,故仍留黄芩以清热。因无水邪,故不加茯苓。以干姜易生姜,并加桂枝,取其辛温散结,温中散寒以行气津,故初服药可见微烦。再服,表里和、阳气通、津液行,因而“汗出便愈”。

【方歌】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长沙方歌括: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很是滋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做,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配方是什么呢?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味辛,微苦。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证;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证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是隶属于厥阴病类方证。

调理“上热下寒”,需清上焦热、散下焦寒,可用2个方法引火归元

有不少人觉得 养生 调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身体虚弱就滋补呗,体内有火就清热解毒呗。但是现在很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单纯的虚弱,或者单纯的体内有热邪,而是虚实夹杂,或者说叫做上热下寒。既有腿脚无力、四肢冰凉,大便不成型等看似脾虚、阳虚的问题,但是又有咽喉肿痛,总是容易口腔溃疡,失眠烦躁等体内有热邪的表现。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上热下寒,属于水火不济所致。

这种人调理的时候就比较棘手,单纯健脾温阳,就会导致上火问题更严重;单纯的清热解毒,就会导致腹泻、下肢冰凉等问题的加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体内的寒邪势力旺盛的时候,就会对阳气产生排斥,导致阳气浮越,主要表现就是阳气浮越在人的上部,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烦躁,失眠等看似火气大的症状。

这种情况,根源在于阴阳不调和,阴阳之气不交汇、不融合。

单纯的清热解毒,会加重体内的寒邪;单纯的温阳散寒,又会导致上部上火的现象更加突出。

所以,调理这种问题,关键在于要让阳气向下、向内潜藏,与阴气融汇;同时过盛的寒邪,也需要得到驱散,避免产生对阳气的格拒。



1、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是清热与驱寒并用,可以清上焦热,同时还能温补下焦。

其中柴胡、黄芩和天花粉可以清热;桂枝和干姜温散寒气、补阳气;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配合桂枝和干姜,温阳气,同时调和清热和温散寒气的两组药物,让身体的阴阳之气相交汇、融合。

当然了,由于每个人具体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所以各药的用量,以及是否需要增加其他药物等,都有所不同,需要对患者进行面诊后,由专业的中医师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2、上热下寒,宜艾灸

除了可以服用中药之外,还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温补下焦,同时具有引火归元的作用,把浮越在上的阳气向下引导,入里散寒,阴阳融合。

主要可以通过艾灸腿脚的穴位,来帮助上焦的阳气向下潜藏,达到 引火归元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哆咖医生超能团## 健康 科普排位赛#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