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时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色,大江南北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
2、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3、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4、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
5、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6、拔河
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4、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7、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6] 9、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10、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6]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11、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扩展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如下: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节,因此扫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习俗
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扫墓祭祖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而且还可以加强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二、扫墓后在山上野炊 在我们云南有清明节吃羊肉的习惯,在这一天一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带上提前杀好的羊、水、菜、锅碗瓢盆在墓穴不远处野炊
一般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到场,很是热闹,一家人聊家常,述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三、踏青游玩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春风得意的时节,在这个家族难得聚集的日子,人们会利用扫墓的机会,一大群人在山野间游乐、享受春天的乐趣,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还增加了亲情
四、戴柳条“驱鬼辟邪” “戴柳条”就是把柳树的枝条编织成一个环状,然后戴在头上
柳树枝又称为“鬼怖木”,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节阴气很重,很多地方称之为“鬼节”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经过很多坟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坟墓已经成为荒坟,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看不出坟墓的形状,在这一天“戴柳条”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东西,寓意着平安
五、吃青团 做青团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这种美食做法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吃青团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青色代表有活力、长寿,寓意着一家人健健康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