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素脉是扛湖术士占卜之术,所以绝大多数医家对它采取不理采的态度,但又因为它对人的体质性格等都有所论述,在某些方面对诊法亦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另外太素脉亦是讲浮沉滑涩等等脉象的,对脉形的描述偶然亦有足资参证的,所以有的医家对太索脉法亦有所议论,甚至于在脉书中有所援引。
明代吴昆在他著的《脉语》中说:“医家以岐黄为祖,其所论脉,不过测病情决死生而已,未有所谓太素也。扁鹊、仓公之神,仲景叔和之圣,亦无所谓太素也。何后世有所谓太素者,不惟测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穷通,不惟决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祸福,岂其术反过于先圣,即是亦风鉴巫家之教耳!初学之士,先须格致此理,免为邪说摇惑,则造诣日精,而仓扁张王之堂可闯矣!故太素乃医之旁门,不得不辨,亦恶紫乱朱,距邪故淫之意。”又说:“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所不至,是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正士岂为之。”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太素的方法取得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他们只不过是用另外的伎俩取得吉凶祸福的消息,说成是通过太素脉所诊察出来的用以骗人而已。尽管如此,他对太素的清浊二脉还是认为可采的。
张景岳说:“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反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微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者。”又说:“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言清,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日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若日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其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者可以类推。”他的态度亦与昊昆类似,他们对清浊二脉认为可取,而所论却又落人太素的“窠曰”。
另外没有正式将清浊采用到脉法中来撤为两个具体的脉象名称。太素脉的所谓清浊,诸书所述亦并不一致,例如吴氏认为清浊二脉可采,而他说的清脉是:“圆净至数分明”,浊脉是:“脉形散涩,至数模糊。”与张氏之说就略有不同。彭用光是太素脉的专家,他却又说:“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主贵;有两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主贵。”这与清浊又有些相似,但论断是不同的。清代张璐对太素脉法可能有一定的研究和信赖,也从太素脉中引进清浊两脉到脉法中来,这确实是脉学上的一个创举士,他说:“清脉者轻清缓滑,流利有神,似小弱而非微细之形,不似虚脉之不胜寻按,微脉之软弱依稀,缓脉之阿阿迟纵,弱脉之沉细软弱也。清为气血平调之候,经云:受气者清。平人脉清虚和缓,生无险阻之虞,如左手清虚和缓,定主清贵仁慈。若清虚流利者,有刚决权变也。情虚中有一种弦小坚实,其人必机械峻刻。右手脉清虚和缓,定然富厚安闲。若清虚流利,则富而好礼,清虚中有种枯涩少神,其人虽丰,目下必不适意。寸口清虚,洵为名裔,又主聪慧。尺脉清虚,端获良嗣,亦为寿徽。若寸关俱清,而尺中蹇涩,或偏小偏大,皆主晚景不丰,及艰子嗣,似清虚而按之滑盛者,次清中带浊,外廉内贪之应也。若有病而脉清楚,虽剧无害,清虚少神,即宜温补以助真元。若其人脉素清虚,虽有客邪壮热,脉亦不能鼓盛,不可以为证实脉虚,哺火于攻发也。”“浊脉者,重浊洪盛,腾涌满指,浮沉滑实有力,不似洪脉之按之软阔,实脉之举之减小,滑脉之往来流利,紧脉之转索无常也。浊为禀赋昏浊之象。经云:受谷,旨浊。平人脉重浊洪盛,垂老不能安闻。如左手重浊,定属污下。右手重浊,可卜庸愚。寸口重浊,家世卑微”,尺脉重浊,子姓卤莽。
若重浊中有种滑利之象,家道富饶。浊而兼得蹇涩之状,或偏盛偏衰,不享安康,又主夭枉。似重浊而按之和缓,此浊中兼清,外圆内方之应也。大约力役劳勚之人,动彻劳其筋骨。脉之重浊,势所必然,至于市井之徒,拱手曳裾,脉之重浊者,此非天性使然欤。若平索不甚重浊,因病鼓盛者,急宜攻发以开泄其邪。若平昔重浊,因病而得蹇涩之脉,此气血凝滞,痰涎胶固之兆,不当以平时涩浊论也。”不但采人了太素脉诊人体质清浊与强弱等内容,亦涉及到贫富达蹇等等,这就超出了医学科学的范围,纯属太素脉性质的了。他的清浊两脉虽没有人正面批驳,但乞百年来无人拥戴很是冷落,这不能不说不是与他引进时选择不精泥沙俱在有关。不但在清浊脉的问题上,就是在脉证的分析上亦有这种情况。如他说:“如诊富贵人之脉与贫贱者之脉迥乎不侔,贵显之脉,常清虚流利,富厚之脉常和滑有神。贱者之脉常浊壅多滞,贫者之脉常蹇涩少神,加以劳勘则粗硬倍常。至若尝富贵而后贫贱,则营卫枯稿,血气不调,脉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且富贵之证治与贫贱之证治,亦截然两途,富贵之人,恒劳心肾,精血内戕,病脉多虚,总有表里客邪,不胜大汗大下,全以顾虑元气为主,略兼和营调胃足矣。一切苦寒伤气,皆在切禁贫贱之人,藜藿充肠,风霜切体,内外未尝温养,筋骸素惯疲劳,脏腑经脉一皆坚面,即有病苦忧劳,不能便伤神志,一以攻发为主,若参芪桂附等药,成非是辈所宜,惟尝贵后戕,尝富后贫之人,素享丰腴,不安粗粝,病则中气先郁,非但药之难应,参芪或不能支,反增郁悒之患,在所必至。”虽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受太索脉法思想影响的痕迹是非常清楚的。
徐大椿亦是注意太紊脉的,他的看法较为客观实际,在《医学源流论》中有“太素脉论”一则:“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无穷通,智愚善恶,纤悉皆备。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坚厚者,为寿之徵,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徵,清而有神,为智之徵,浊而无神为愚之徵,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智愚亦不能皆验,况其他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可谓承平之论。
太素脉著述亦不步,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内容中,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李时珍在他著《脉诀考证》时引用脉学书目中就有张扩的《太素脉诀》、杨文德的《太素脉诀》、詹炎举的《太素脉诀》、彭用光的《太素脉》等书。在《濒湖脉学》的缓脉脉形标准中还引用了张太素对缓脉脉形的说解:“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十六字。可见太索脉的书亦不是绝对没有一些学术价值的。
太素脉做为一种占验之术,本来与脉诊没有关系,但它包含的内容中有很少的一部分,尽管在太素脉中是极不重要的(脉形),值对医学却偶有一些参考意义,某些医家亦收为己用,这亦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出了诊病的范畴,科学的范畴,就会犯方向和方法上的错误。
太素这个词是很古老的,《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素脉只不过是诊脉占验的一种手段以太素脉为名而已,与太素这个词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太极图说」在宋儒的倡导下当时已经盛行,这时又有人以太素之名名脉是完全有可能的,其用意亦不过是炫人耳目而已。另外,还说有个善于太素脉的人就叫张太素。张太素其人亦是江湖术士之流,或江湖术士所造出来的神话人物。 占验的方法自古就是多种多样的,最早要算是龟和瞢了(龟卜和卦占),赊书籍文献上的记载以外,自清末出土的河南安阳殷墟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就是殷商时占卜的文字记录,并且还可以见到用来占卜和占卜用过的龟甲。蓍是用来筮卦的工具,所以《易·系辞》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_天下之壹蹙者,奠大乎蓍龟。」到汉代又出现太乙占、五行占等多种方法。相术亦是自古有之的,古代文献往往涉及,不具引。郭璞有《葬书》是风鉴书中最早的。年命之占始于唐李虚中《命书》,当然民间和少数民族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这些都是神秘的乃至怪诞的东西。医学虽然亦讲阴阳五行,但是用它来做为认识事物的方法,医学的实践是诊断和治疗,临床所依据的是脉证等所反映出来的人体与自然界各种正常与异常的变化及其适应等问题,根据的是各种病人自觉症状与客观指标,并没有使用推算的方法来诊病。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神秘性质的东西截然不同。 唐代王冰在给《索问》做注的时候,由于《索问》自汉魏时起就缺了第七卷,所以他用讲「五运六气」的「天元纪」第七篇大论补人作为第七卷(但还是缺「刺法」与「本病」两篇,故王冰的《素问注》只有七十九篇,并未能满足原来的九卷八十一篇之数)。这七篇大论并不是《素问》原有的东西,是王冰羼进去的。「五运六气」不见于王冰羼人七篇大论的《素问注》本以前任何文献。运气是以干支推算的方法讲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规律的,是「算病」而非「诊病」,中医固然向来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强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气候可以有常有变,但变化并不意味着受每年干支变化(如甲子、乙丑等)的影响。 人体患病与否是受各种条件所制约的,但与每年干支的轮换是无关的。所以运气学说的方法不是中医对待疾病、认识疾病的方法,亦不是科学的方法,后来又出现了《伤寒钤法》等书,每年固定一个处方,治疗就越来越不像话了,因而运气学说一出来,固然有些人赞同,但亦受到多数医家的非难,在临床实践上亦没有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关于运气学说的讨论至今未已,它的要害是算病的非诊病的,这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承认和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唐代王冰拿出了运气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宋代就有不少人对此感兴趣(运气之学内容繁复,有些像数学游戏,大脑体操),刘温舒又补出《素问遗篇》「刺法」、「本病」两篇,内容亦是讲运气的,文不对题,当然亦是伪造的。运气以外,如宋代的儒者周敦颐学说的中心是「太极图」,从而开创了「理学」,邵壅等人义非常喜欢谈象数,并有著述。各种占卜方法日多亦越出越奇,在这种气候和条件下,于是就有人别出心裁以诊脉为手段,以谈「休咎」,从而体现了所渭「太素脉法」。其内容为通过脉诊以判定人的穷通寿天,何日得官,何曰发财等等,与医学是无涉的,其性质与医学亦是不同的。 太素脉虽始于宋,但这种性质的方法可能在唐代就有开端了,如《剧谈录》上说:「成通、乾符中,京师医者续坤颇得辜和之术,详脉知青凶休咎,至于得失时日,皆可预言,占者善医道者多矣,迹其前事,不过视彻膏肓心解分剂,未闻乎乎脉诊候,见于蓍龟之能也。」不过当时还没有「太素脉」这个名称罢了,当时亦没有被人给予更多的注意。到宋代张呆的《医说》上记载有「张扩闻川有王朴先生者,其察脉,非特知人之病,而太素之妙,能测人之死生祸福,见于朱著之前,服膺几年,尽得其妙,乃辞而归。惜乎名盛于崇宁、大观时,而享年仅四卜九,卒于南昌」的事。 这是说张扩善于太素脉,但太素脉的出现是比张扩要早的。按《宋史》僧智缘传说:「嘉佑末,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王硅与王安石在翰林,珪疑古无此,安石同:「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夫良臣之命,乃见于其君之脉,则视父知子迹何足怪哉?」王安石的说法主观臆断的成分很大,《左传》原文并没有说是医和通过诊脉来发这番议论的。《史记·扁鹊传》明明说:「今天下言脉者,自扁鹊也。」说医和用诊脉的方法断病,对读古书的王安石来说是很不严肃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亡名氏太素脉法》下说:「太素脉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原序称唐未有樵者,于崆峒山石函得此书,凡上下二卷,云仙人所遗,其说荒诞,盖术者所依托。」 对王安石的说法批评说:「然推绎传文(指《左传》)医和亦以人事断之,料其当尔。故其对晋侯日:『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祐。』其对赵武日:「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蕾祸必,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何尝一字及于脉!且《传》日:『视之!』亦不云诊是特良医神解,望其神色知之。安石所云,殊为附会。」彭用光说:「太索之传实自东海冯真人,在金灵山得于灵宝洞中神仙授受之术,向来有传,而方书亦不载。至乾德乙丑仲夏八日,始真人出洞游行,太素法遂传诸世。」「揆其大要,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天以沉浮;论时运以生克;论吉凶以缓急,亦皆仿佛《内经》、《素问》;虚实攻补,法天法人法地之奥旨云。」乾德乙丑是宋太祖乾德三年,这是出现太素脉这个名词最早的时间。但为什么叫太素脉呢?在王文洁的《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一书魏时亨所作的序上说:「客有问于余日:『书必有名,名必有义,脉诀以太素名者何也?果以太初者气之始,而太素者质之始,原其质之始,乃以太素名欤?且《易》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太素脉寿夭富贵,贫贱祸福,无不知之,其于原始反终之意,盖益深矣。』余日:『非也,有自来矣。』有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会悟叔和脉理之微,贯通岐黄卢扁之秘,一诊视之间,不特可知人之虚实寒热,疾病安危,而人之贵贱贫富,死生祸福莫不于是决焉。入因其言之验,异其术之神,即其人之名,其传世之广,所以称之当时,日太素脉所决也,闻之后世亦日太索脉所决也。而太素之说起于此耳,愈传愈远愈异愈奇,人遂以太初太素之义,神其说以重之,是徒知太素之名而不知太素之实矣。 使自今而后人之欲行太素脉者,不必求之太初太素之说,而当求之青城张仙之云也。」这是说太索脉就是张太素发明的脉法,所以叫太素脉,与传统的太初太给太素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看这种方法的发源地不止一处,所传不止一人,内容大体相同,说明这种方法宋代就扩展了,同时又有不少人造作荒诞之说争发明或发现权,实际都是一些骗人的话而已。真正的来源亦就无法查考了,但魏时亨说它与古代的太素之说没有关系这却是实情。太素脉的书籍亦不止一种,或传或失,内容基本类似,医家对它并不引为同调,占卜术士用这种方法的亦不多。
根据中医脉诊原理,太素脉诀把人的脉相变化归纳为“五阳脉”、“五阴脉”、“四营脉”。 所谓“五阴脉”,即微、沉、缓、濇四种脉相。太素脉诀云:“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清滔,疑不可状,在于有无间。若三部常微,主血滞而神不足。沉者,如石投水,必极其底。重指寻之,仿佛隐应,比之于微,此有缓起于骨上。若三部常沉者,主胃逆而气不足。缓者,如丝在机,不卷其轴,应指其缓,往来其微。尤不若微之应急,不沉不伏,惟缓而已。若三部常缓,主肾怯而精不足。濇者,滞而不滑,指下如索隐砂,如刀刮竹,沉下而粗。重则应指,轻则如无;后虚前实,往来不断。若三部常濇,主魂不足。”与“五阳脉”的五种征候相比,“五阴脉”就显得柔弱细微,而且“五阳脉”以器官部位血气为探诊对象,“五阴脉”则以整个人的精魂为检查目的。由此可见,“五阴脉”细弱难寻,然而至关重要,若一个人精魂不足有滞,则形同枯槁了。 所谓“四营脉”,太素脉诀云:“四营者,轻重清浊也。轻清者,阳也。重浊者,阴也。夫欲知人贵贱贫富寿天,须于四营脉中求之。轻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识性明敏,禄位权贵。清者,平清而浮,状如轻羽,不沉不濡,隐隐常动。重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浊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原。“四营脉”看来带有综合总括性质。在探明“五阳”、“五阴”两类脉相后,还需研究评估它们的轻重清浊情况,然后才可以综合预测生命的运动状态和由此而引申的贵贱贫富寿夭的命运走向。因此,“四营脉”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