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对四诊发展的展望

时间: 2022-12-26 22:32:44

对四诊发展的展望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在诊断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丁独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1、对症状的观察和描述细致人微。如望诊中“审神气的存亡,可知病的死生;察色的泽天,形态的常变,可别病的轻重浅深(中医诊断学讲义);对于面色的望诊,舌诊以及耳、鼻、口唇、牙齿和小儿指纹的望诊,是十分细致的,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2、脉诊中医发明最早,研究观察得很细,传播很广。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就吸收了王叔和《脉诊》的内容。

3、注意胃气的存亡。这一思想贯穿在望、闻、问、切四诊之中。

4、整体观念。对于任何一个症状,都放在全身整体中去观察,从不孤立地看待。若单独抽出一个症状,则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无任何意义。

5、很强的时空观念。一个症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含义。人的肤色、脉象等会受地域、时间、情绪、饮食等发生改变。有些情况是病态,有些则不是病态。

6、对汗和二便的观察很细,解释的意义不同,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通过对汗及二便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气机的出人升降,意义很重要。

中医诊断的特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它的经验确实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诊断的手段主要靠医生的感觉,获取的资料,大部分是定性的,缺乏定量的,不能精确化,规范化。使初学者感到难以掌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在老师指导下摸索掌握。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同样的四诊材料,反应到不同的医生头脑中,会有不同的辨证和施治,治疗效果也不一样。这就有个经验问题和水平问题。四诊合参,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通过电子计算机,把中医专家的经验,整理加工,编制成“中医专家系统”,用于诊疗和保健,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一个新的尝试和发展。

祖国医学有不断吸取自然科学各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一部《内经》就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的问题。但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受到歧视和排挤,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使中医的理论和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探索和说明。50年代以来,这项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方已开始多学科的研究工作。

我们相信中医四诊中如面色、舌苔,脉象等检查,有一天会用新的仪器进行定量化,规范化的检查。

中医讲的 四诊法 具体指的是什么?他们对世界医学有什么影响?

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问诊是“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问诊时应首先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症状,然后围绕主要症状和体征,详细分析有关的病情资料,找出主要矛盾,为判定病位、掌握病性及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骨伤科问诊除按诊断学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外,还需结合骨伤科的特点,重点询问下列情况:1.一般情况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病历陈述者等。2.发病情况 包括主诉、发病过程、伤情(疼痛、肿胀、肢体功能、畸形、创口)。3.全身情况 包括问寒热、问汗、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4.其他情况 包括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二、望诊望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采取适当的体位,并显露足够的范围。1.望全身 包括望神色、望姿态、望舌(舌质、舌苔)、望眼、望耳廓等。2.望局部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劝能等。三、闻诊1.一般闻诊 包括听声音、嗅气味。2.局部闻诊(1)听骨擦音: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感,称骨擦音(感)。(2)听骨传导音: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注意与健侧对比,伤肢应不附有外固定物,与健侧位置对称,叩诊时用力大小相同等。(3)听入臼声: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得”一声,称入臼声。(4)听伤筋或关节声:部分伤筋或关节病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节摩擦音、肌腱弹跳声与捻发音、关节弹响声(5)听啼哭声:检查患儿时,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提示该处有损伤。(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当有皮下气肿存在时,轻轻按揉患部,就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四、切诊伤科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摸诊两个方面。切脉主要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摸诊主要是鉴别外伤轻重深浅和性质的不同。(一)切脉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弦,濡、洪、细、芤、结、代脉等。(二)摸诊(触诊)1.意义 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等,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2.常用手法(1)触摸法:仔细体验指下感觉,检查时常最先使用。(2)挤压法: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3)叩击法:检查有无骨折或骨折是否愈合,常采用纵向叩击法。(4)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应用。(5)屈伸法: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常以主动与被动活动进行对比。(6)摇晃法: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临床运用摸诊时非常重视对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通过摸诊所获资料的临床意义。四诊歌诀(引自《医学三字经》)望色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闻声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问症(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切脉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微、迟、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为九道,李濒湖、李士材加入数、革、散三脉,共二十七字,实难摸索。必得其头绪如治丝者,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此照《内经》分发之法),八纲易见是良规(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于指下轻重辨之,易见也。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易见也。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易见也。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易见也。以此八脉为纲。其余诸脉,辨其兼见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法也)。胃资水谷人根本(脉属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土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为浮数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则沉迟势更卑(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诸凡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总因阴阳离决,忽现出反常之象)。只此数言占必应,《脉经》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其他相关资料请参阅四诊发展史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ZBgNW,X1leUUdVVXgBA1Zd,UQ

最早采用“四诊法”诊断病的医生是谁?

最早采用“四诊法”诊断病的医生是谁? 最早采用四诊法的诊断医生是扁鹊,扁鹊通过望、闻、问、切等四种方法来判断这个人的病情厉害程度,为我国中医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四诊法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怎样通过四诊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 1.望:根据观察病人体内反应出来的一些症状来判断这个人的病情,就是指看人们的形态、面色、神态等。 2.闻:通过听觉、嗅觉,和病人发出来的一些列声音进行判断疾病。 3.问:在病人真就告状并不明显时,供医生诊断的病情资料,或者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病情的方法。 4.切:通过触摸人的身体,查看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否加重。 二、扁鹊的介绍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之前在家酒馆打工时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将一本秘密医书传给了他,从那以后扁鹊游历四海,给各个国家的人治病,不管老弱妇孺,他都进行医治,到每个地方都会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习俗,给不同的人看诊,给人看诊也需要注意很多东西,从那以后四诊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三、我对四诊法的看法 尽管从很久之前所从事中医行业的人们总会故弄玄虚,让人觉得很神奇,但是他里面是有着博学的知识,目前相关大学也同样设立相关的中医药专业,经过多年研究中医也总结出了属于它自己的一套诊断方法,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望闻问切”。中医也总结出了属于它自己的一套诊断方法,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望闻问切”,希望此方式方法可以真正的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人民。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