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时间: 2022-12-26 22:32:53

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力,三脘平舒,大小腹相称,小膜略隆于大腹,腰腹紧束,若扎一带约束有力,脐眼凹人,推之牢固有力,腹部按抚柔而有力,全腹平实匀静,无硬满积聚等凝滞者为正常腹诊。男人腹较硬实,女人腹较柔软。少壮腹部“上虚下实”(心下柔软小腹坚实)为正常,老年“上实下虚”为正常。少年如老年属病态,老年如少年为元气强固。

1、皮肤皮肉相附柔韧有力为正气充足,皮肉相离软缓无力为正气不足,皮肤光薄如纸为元气大伤,高年衰老多显示预后不佳。肌肤甲错为瘀血证或病久正虚,肤皮肿皮薄色泽按之没指,甯而不起为水肿,皮厚色苍腹满属气胀,腹皮黄为黄疸,红点隐隐为疹,如洒朱泼墨(虹、紫色)为斑。皮肤磊磊高起作痒为暗痿(荨麻疹),色白如水细小如麻为白瘩,腹部青筋突起为鼓胀重证,腹胀而脐突为中气衰数重证,脐小而浅推之虚浮移动不而为中气元气不足。水肿自上肿至下为外感,其邪在外易治;自下肿至上为内伤,其邪在内难治。肿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是中气尚能驱邪于外易治,先起于四肢后人于腹部,病邪盘踞中气日衰难治。

温热病诊肌肤可知温热邪气之鸱盛与轻微,热邪盛则灼手,热邪轻则手温。察肌肤的潮润与干燥,从而可了解病之有汗与无汗。风热郁于肺而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为疹,抚之而碍手。

在外科方面,常用抚按疮疡患处以辨脓之成否。手按之柔软波动而有热感者为脓已成,坚硬而无热感者为脓未成,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触诊肌肤的方法可导源于《灵枢》诊尺肤,诊尺肤就是诊察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皮肤的缓急、滑涩以及寒温等以判断疾病的方法,与《素问》所说“循尺滑涩寒温之意”相吻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提示切脉与诊尺肤有统一性。

2、胀满胀满为胸腹部膨满之腹诊,亦是病人的自觉症状。胀和满比较,满轻面胀重,亦有时台称和互称。其症轻者平满,重者膨隆高起,按抚濡软为虚,硬满为实。叩弹空声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腹部胀满叩弹鼞鼞然不坚为气胀。胀满按之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胀满青筋绕腹有血丝为血胀。腹胀四肢细瘦为单腹胀。

胀满中有邪滞(气、水、血、食、虫、积聚等)为实胀,正虚气化不宜为虚胀。午后胀平旦减为虚胀;腹胀不减,减不足言,或腹满时减复如故为实胀。腹不胀满,自言胀满为瘀血。上腹胀为逆,下腹胀为从,全腹胀满直至心下,为难治之证。

胸胀气急痰声如涌,叩弹空声为实;胸满气短,上气不足,叩弹声如败鼓者为虚;一侧胸满叩弹浊实为水、血、脓等结于胸胁。腹胀满叩弹鼞差然如鼓为气胀,浊实面声不扬为水胀。胀在“三脘”为胃病,胀在脐腹为脾病,少腹满胀为蓄水或蓄血。发热腹满大便不通为阳明里实证,腹满下利为太阴里虚证。腹部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胀起,兼发热焮痛多为内痈,无热有磊块多为积聚、肿瘤。

“痞”多在心下或胁下,亦称为痞满或痞硬等。痞满证患者自觉痞塞满闷但不痛,望闻满胀或隆起,按抚饱满肌肉略呈抵抗,亦可呈濡软。叩弹鼞声或浊实,临床上有痞、痞满、痞硬之区分。寒凝、气滞、热结、中虚、气胀、水胀、瘀血、积聚等,都可出现痞满。痞满急性发病者多数为实证,久病痞满多为虚实相兼或虚痞。

3、疼痛触按时病人感觉疼痛,也有种种不同情况。胸胁痛按抚即痛,病位浅在肌肤筋骨之间;按抚如故,叩击敲弹痛剧,病位深在胸胁内脏之中。胁痛拒按为肝胆实邪。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腹痛拒按手不可近者为大实证。肌肤之间按循有索条肿胀为经络反应,应循经断证。疼痛有磊块为积聚肿痛。

4、腹硬:腹硬是按抚腹部有明显抵抗坚实之感,可以有轻重程度之不同。轻则腹肌张力较大或仅腹直肌紧张,重则腹壁紧张或有石硬感(板状腹)。腹硬可以在腹部之任何部位出现,多兼有明显的疼痛;由于腹硬程度、性质之不同,又有硬、微硬、痞硬、硬满、结硬、石硬等区分。腹硬多为实邪所致,寒、热、内痈、瘀血、蓄水等均可出现;硬又为大结胸证之主要诊断条件,故为胸腹部实邪结聚之标帜。另外,腹硬也可因虚而出现,如“太阴病,若下之必心下结硬”。腹硬的虚实要根循证候,四诊综合分析来确定。

“结”与硬相近,但程度较轻。支结亦为心下硬满,为腹直肌之隆起,如支撑心下,故亦名心下支结,往往兼有冲气烦闷等感觉。

5、腹软:腹软为按抚腹部柔软无力。此种现象多为虚证或只有无形之病邪(如寒邪、热邪等)。无病之人腹软为体弱正气不足,尤其是下腹软缓为肾虚元气不足之证。

6、动气:动气为自觉胸腹中有悸动感,且于腹诊中可触摸到跳动,此种现象实为心脏或腹主动脉之跳动。但如跳动太过或节律失常,患者感到不适不安时,在中医认为属于病态。“虚里”处跳动太过,为宗气泄越之征。

一般认为动气是虚证的腹候,应据辨证用相应的补法治疗,而不能使用汗吐下等攻法。虚里跳动洪大数疾或更代不齐而腹部动气甚微,为元气不足心肾不交。此类患者多为心力衰竭,若兼趺阳脉绝,则多致不救。

“冲气”为患者自觉有气自少腹上冲心胸之证候,多兼有动气。冲气多为虚人所患,为神经官能症之临床表现,所以仲景说“从惊恐得之”。冲气于客观检查上不能察出,但经常与动气相兼或与腹直肌紧张同时存在,可做为诊断上的参考。

7、振水音:振水音为腹中水与气相激荡所发出之声音。摆动转侧病人腹部时常可明显听到,此即《千金方》所说之“腹中转侧有声”,《内经》所说之“肠鸣濯濯”,《金匮要略》所说之“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金匮要略》所谓之肠是兼胃而言的,用肠来代表腹部胃肠道,《伤寒论》“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实为肠中有燥屎。振水音为蕾水、蓄脓、痰饮等常出现的腹证。

8、磊块腹部有可见或可摸到之磊块,固定不移,为五脏之积,即脏器肿大下垂等;或结邪如炎症包块脓疡、结核、肿瘤。磊块多为实邪,然又多兼正虚。治疗以祛邪为主,亦要兼顾正气。

9、过肥过瘦腹部过度肥满多为湿痰气虚,过度瘦削为形不足,多为阴虚气弱、中气、元气不足。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或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都是危候。

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力,三脘平舒,大小腹相称,小膜略隆于大腹,腰腹紧束,若扎一带约束有力,脐眼凹人,推之牢固有力,腹部按抚柔而有力,全腹平实匀静,无硬满积聚等凝滞者为正常腹诊。男人腹较硬实,女人腹较柔软。少壮腹部「上虚下实」(心下柔软小腹坚实)为正常,老年「上实下虚」为正常。少年如老年属病态,老年如少年为元气强固。 1、皮肤皮肉相附柔韧有力为正气充足,皮肉相离软缓无力为正气不足,皮肤光薄如纸为元气大伤,高年衰老多显示预后不佳。肌肤甲错为瘀血证或病久正虚,肤皮肿皮薄色泽按之没指,甯而不起为水肿,皮厚色苍腹满属气胀,腹皮黄为黄疸,红点隐隐为疹,如洒朱泼墨(虹、紫色)为斑。皮肤磊磊高起作痒为暗痿(荨麻疹),色白如水细小如麻为白瘩,腹部青筋突起为鼓胀重证,腹胀而脐突为中气衰数重证,脐小而浅推之虚浮移动不而为中气元气不足。水肿自上肿至下为外感,其邪在外易治;自下肿至上为内伤,其邪在内难治。肿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是中气尚能驱邪于外易治,先起于四肢后人于腹部,病邪盘踞中气日衰难治。 温热病诊肌肤可知温热邪气之鸱盛与轻微,热邪盛则灼手,热邪轻则手温。察肌肤的潮润与干燥,从而可了解病之有汗与无汗。风热郁于肺而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为疹,抚之而碍手。 在外科方面,常用抚按疮疡患处以辨脓之成否。手按之柔软波动而有热感者为脓已成,坚硬而无热感者为脓未成,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触诊肌肤的方法可导源于《灵枢》诊尺肤,诊尺肤就是诊察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皮肤的缓急、滑涩以及寒温等以判断疾病的方法,与《素问》所说「循尺滑涩寒温之意」相吻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提示切脉与诊尺肤有统一性。 2、胀满胀满为胸腹部膨满之腹诊,亦是病人的自觉症状。胀和满比较,满轻面胀重,亦有时台称和互称。其症轻者平满,重者膨隆高起,按抚濡软为虚,硬满为实。叩弹空声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腹部胀满叩弹鼞鼞然不坚为气胀。胀满按之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胀满青筋绕腹有血丝为血胀。腹胀四肢细瘦为单腹胀。 胀满中有邪滞(气、水、血、食、虫、积聚等)为实胀,正虚气化不宜为虚胀。午后胀平旦减为虚胀;腹胀不减,减不足言,或腹满时减复如故为实胀。腹不胀满,自言胀满为瘀血。上腹胀为逆,下腹胀为从,全腹胀满直至心下,为难治之证。 胸胀气急痰声如涌,叩弹空声为实;胸满气短,上气不足,叩弹声如败鼓者为虚;一侧胸满叩弹浊实为水、血、脓等结于胸胁。腹胀满叩弹鼞差然如鼓为气胀,浊实面声不扬为水胀。胀在「三脘」为胃病,胀在脐腹为脾病,少腹满胀为蓄水或蓄血。发热腹满大便不通为阳明里实证,腹满下利为太阴里虚证。腹部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胀起,兼发热焮痛多为内痈,无热有磊块多为积聚、肿瘤。 「痞」多在心下或胁下,亦称为痞满或痞硬等。痞满证患者自觉痞塞满闷但不痛,望闻满胀或隆起,按抚饱满肌肉略呈抵抗,亦可呈濡软。叩弹鼞声或浊实,临床上有痞、痞满、痞硬之区分。寒凝、气滞、热结、中虚、气胀、水胀、瘀血、积聚等,都可出现痞满。痞满急性发病者多数为实证,久病痞满多为虚实相兼或虚痞。 3、疼痛触按时病人感觉疼痛,也有种种不同情况。胸胁痛按抚即痛,病位浅在肌肤筋骨之间;按抚如故,叩击敲弹痛剧,病位深在胸胁内脏之中。胁痛拒按为肝胆实邪。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腹痛拒按手不可近者为大实证。肌肤之间按循有索条肿胀为经络反应,应循经断证。疼痛有磊块为积聚肿痛。 4、腹硬:腹硬是按抚腹部有明显抵抗坚实之感,可以有轻重程度之不同。轻则腹肌张力较大或仅腹直肌紧张,重则腹壁紧张或有石硬感(板状腹)。腹硬可以在腹部之任何部位出现,多兼有明显的疼痛;由于腹硬程度、性质之不同,又有硬、微硬、痞硬、硬满、结硬、石硬等区分。腹硬多为实邪所致,寒、热、内痈、瘀血、蓄水等均可出现;硬又为大结胸证之主要诊断条件,故为胸腹部实邪结聚之标帜。另外,腹硬也可因虚而出现,如「太阴病,若下之必心下结硬」。腹硬的虚实要根循证候,四诊综合分析来确定。 「结」与硬相近,但程度较轻。支结亦为心下硬满,为腹直肌之隆起,如支撑心下,故亦名心下支结,往往兼有冲气烦闷等感觉。 5、腹软:腹软为按抚腹部柔软无力。此种现象多为虚证或只有无形之病邪(如寒邪、热邪等)。无病之人腹软为体弱正气不足,尤其是下腹软缓为肾虚元气不足之证。 6、动气:动气为自觉胸腹中有悸动感,且于腹诊中可触摸到跳动,此种现象实为心脏或腹主动脉之跳动。但如跳动太过或节律失常,患者感到不适不安时,在中医认为属于病态。「虚里」处跳动太过,为宗气泄越之征。 一般认为动气是虚证的腹候,应据辨证用相应的补法治疗,而不能使用汗吐下等攻法。虚里跳动洪大数疾或更代不齐而腹部动气甚微,为元气不足心肾不交。此类患者多为心力衰竭,若兼趺阳脉绝,则多致不救。 「冲气」为患者自觉有气自少腹上冲心胸之证候,多兼有动气。冲气多为虚人所患,为神经官能症之临床表现,所以仲景说「从惊恐得之」。冲气于客观检查上不能察出,但经常与动气相兼或与腹直肌紧张同时存在,可做为诊断上的参考。 7、振水音:振水音为腹中水与气相激荡所发出之声音。摆动转侧病人腹部时常可明显听到,此即《千金方》所说之「腹中转侧有声」,《内经》所说之「肠鸣濯濯」,《金匮要略》所说之「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金匮要略》所谓之肠是兼胃而言的,用肠来代表腹部胃肠道,《伤寒论》「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实为肠中有燥屎。振水音为蕾水、蓄脓、痰饮等常出现的腹证。 8、磊块腹部有可见或可摸到之磊块,固定不移,为五脏之积,即脏器肿大下垂等;或结邪如炎症包块脓疡、结核、肿瘤。磊块多为实邪,然又多兼正虚。治疗以祛邪为主,亦要兼顾正气。 9、过肥过瘦腹部过度肥满多为湿痰气虚,过度瘦削为形不足,多为阴虚气弱、中气、元气不足。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或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都是危候。

腹诊介绍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慎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叙肠覃之病状及其腹诊。《素问·举痛论》:「帝日,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也举因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发生诸种疼痛,按撩既作为治疗方法,也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助。 《难经·十六难》有:「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结,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并类推心脾肺肾之内外证及腹诊所见。值得提出的是腹诊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张仲景对腹诊的重大贡献。《伤寒论》137条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面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51条:「脉浮而紧,面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结胸与痞证在腹诊上的差别,描述得非常诸楚。《金匮要略·疟病脉症并治》:「病疟不差,结为瘕瘕,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根据腹诊并结合发病而断定疾病。「腹满寒疝宿食篇」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判定病情之虚实,腹诊有时显得非常重要。仲景著作中论及腹诊(切诊)的地方很多,应该承认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但从仲景之后,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和影响,切诊中的脉诊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腹诊却停步不前了。和我国情况不同,近邻日本由于汉方医的努力,腹诊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也引起了我国医者的关注。 中医腹诊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腹诊与其它检查方法相结合,对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工作中,腹诊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理法方药的结合上都有很实际的价值,对于融会贯通中西医学,可以起到一定的桥粱作用。系统地全面弛挖掘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中的腹诊学,将会促使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顺利进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