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与脉诊的主要意义,是它们在辨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辨证是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首先要确定病名,然后才能谈到辨证,中医确定病名并不十分困难,确定病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有的以病因做为病名,如虫积、食积、痰饮等;有的以一种突出的症状做病名,如喘证、眩晕、水肿等;有的以季节和疾病的性质做病名,如春温、冬温等;有的以季节和季节主令做病名,如夏暑、秋燥等;有的以代表一组症候群做病名,如太阳病、阳明病等。病名确定之后,才能谈到辨证,换句话说,辨证只有在“病”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离开了病,辨证也就设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辨证本身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病,而是一种分析、认识所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疾病性质和正邪消长等各方面的方法,在具体应用上必须有具体的病为基础。疾病反映在舌象和脉象的变化,是辨证不可缺少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两者在客观上存在着统一的规律,两者互相支持,互为佐证,相辅相成。
各种脉象与舌象都各自有自己的主证,一种病脉的出现,遂之出现相应的舌象,反之,舌象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脉象的变化,也就是所谓脉象与舌象的统一规律,这种规律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客观的可靠性,表现在辨证中就是实脉见实舌象,虚脉见虚舌象;主表的脉见主表的舌象,主里的脉见主里的舌象;主热的脉见主热的舌象,主寒的脉见主寒的舌象。例如,感冒、脉浮、舌苔薄白。浮脉主表证,薄白苔亦主表证,脉象主证与舌象主证相符,感冒病即可成立。感冒又有风寒、风热之不同,脉象与舌象表现亦不同。表寒证,脉象浮紧,舌苔薄白,舌质设有变化,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脉与紧脉同时出现,即提示为表寒证,白苔亦主表主寒,因此确定为表寒证。表热证脉象浮数,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主表,数脉主热,浮脉与数脉同时出现,即提示为表热证。舌质红主热,苔薄白或薄黄主表主热,因此可确定为表热证。再如阳明病,脉象洪大或实,舌红苔或黄或黄干。洪大脉或实脉主里主热主宴,舌红主热,苔黄或黄干主里主热主实,因此可确定为阳明病。再如虚证,脉细、舌淡白。脉细主气血两虚,舌苔淡白亦主气血两虚,虚证即可确定。通过对脉象与舌象的分析,可为治疗制定总的原则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一般的情况下,脉象与舌象所反映的客观情况主证是一致的,但亦有时舌象与脉象所反映的主病不同,这种情况一般病情较为复杂,不是那么典型单一。临床上的表里错杂证、寒热错杂证,虚实错杂证都可能出现脉象与舌象的主证不一致,这样的情况,就要结合其他症状进一步分析,以决定取舍的问题。或者脉象与舌象都有意义,治疗时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臌证病人,临床常表现为身体赢瘦,腹胀如鼓,脉弦舌苔光绛无苔,是典型的虚实错杂证。舌绛是阴虚的舌象,但病人又有腹水,脉弦体瘦,是肝亢脾虚,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绛舌,就不能说明是阴虚了,即绛舌之主证与实际情况不符,要舍去舌象,而取脉象,治疗就应抑术健脾,利尿消水。再如突发暴病,如厥证、失血、中毒、昏迷病人往往首先反映于脉象,舌象的反映远不如脉象反映的快,在这些情况下,脉诊往往对辨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陆定圃说:“淡白苔亦有热证,黄厚苔亦有寒证,舌绛无苔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看。”
而在温病的卫、气、营、血各个阶段,舌象对于临床辨证的意义又显得比脉象重要一些。除此之外,脉象与舌象在临床应用上还要排除个体的差异,如清代董西园说:“瘦者肌肉薄,其脉轻手可得,应如浮状;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乃见,当如沉类,反者必病。浮、大、动、数、滑阳也,人无疾病,六部见此,谓之六阳脉,非病脉也,其人禀气必厚,多阳少阴,病则多火。沉、弱、涩、弦、微阴也,人无所苦,六部皆然,谓之六阴脉,其人禀气清平,多阴少阳,病则多寒。但六阴六阳之脉不多见,偏见而不全者,多有之。”是说脉象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所说的六阳脉和六阴脉本为病脉,但其着眼点在于“人无疾病”和“人无所苦”二语。换句话说,脉象必须与证结合起来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张景岳说:“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之先天,各成一局也。”这是体质的差异。机体的状态对脉象亦有影响,如剧烈的活动,可引起脉搏加快;休息和睡眠时脉搏减慢;食后大量的血液流人肠胃,以助消化器官的活动,脉搏亦可减慢。精神因素对脉象亦有影响,如《脉经》说:“问日: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日:形脉如循丝累累然,其而白脱色。”又说:“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日:其脉自浮而弱,面乍白乍赤。”都说明精神情绪对脉象有影响。其他如气候等对脉象亦都有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在内。
舌诊也同样存在个体的差异,例如由于生理的原因,舌质可稍红或稍淡,《辨舌指南》引《利济外乘》中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常有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赋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舌诊研究》从现代医学分析亦认为有些舌象的异常变化属生理上的原因,如正常人可有0.5%的人是裂纹舌。亦有因疲劳过度,夜间失眠或睡眠不足翌晨可见厚苔。因此,舌象的表现也同样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总之,舌诊与脉诊是辨证的主要依据,所谓的辩证,就是从许多实际问题中概括起来的原则,是认识客脱事物的方法,它必须与各种具体疾病结合起来才有真正的意义,例如咳嗽、痢疾、水肿、黄疸等疾病都存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但是咳微的表与痢疾的表决然不同;水肿的里,与黄疸的里亦决非相同,治法各异,因此辨证就是利用疾病的具体条件,和病程中形成的具体表现的内在规律和现阶段的特殊性,予以具体解决。舌诊和脉诊一般不能直接做为诊断某些疾痢的依据,其主要的作用是在诊断的基础_上,为辨证提供主要的依据,舌诊与脉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们所反映的主证是统一的,为辨证施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有些情况下,也可出现脉象与舌象反映的主证不统一,是舍脉从舌?还是舍舌从脉?或两者兼取?都必需运用四诊,综合分析,辨别清楚,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原则。
舌诊脏腑分布: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1.正常舌苔淡红色、薄白苔2.淡白舌:舌体淡白,多提示气血两虚3.红舌:舌红耳纹理粗糙,提示热盛4.瘀斑苔:舌体有瘀斑,提示有血瘀5.白腻苔:舌苔厚腻紧贴于舌面,刮之不脱,多因湿浊、痰饮、食滞所致6.黄腻苔:舌苔厚腻,舌尖红点,多提示湿热蕴结7.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样,形态不规则,边缘稍凸起,部位时时转移而得名,多是胃气、胃阴不足所致8.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气、胃阴枯涸。扩展:舌诊时不要吃容易使舌头变色的食物,否则容易误诊 总结: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舌诊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辨病位浅深;2.区别病邪性质;3.判断邪正盛衰;4.分析病势进退;5.推测病情预后。
中医诊法有丰富的内容,舌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又称望舌,是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医临证的检查常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舌诊作为一种检测健康、诊断疾病的技术,将会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造福。舌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中医学认为,舌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乃胃气所蒸。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的作用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这种正常状态下,舌像呈淡红色,舌质地红润,不浅不深,红活润泽,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当机体罹患各种疾病时,会影响到内分泌功能、血液的成分及神经的传导和消化功能等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从舌像上反映出来。故舌被称为脏腑之外候,能够显示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就是说临床上疾病的轻重缓急、吉凶转归都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来。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其基本规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观察舌像的变化,有助于辨别疾病,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评价临床治疗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错综复杂的疾病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假象或类似的征象,也就是说,一种舌像可能反映多种疾病,而同一种疾病有可能出现两种或多种舌像。舌是疾病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但不是必要的临床表现,分析舌像时,要与脉诊等诊断法相结合才具有临床意义。望舌诊病要讲究方法。首先,光线要好,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对于体位,一般要求正坐姿势,重病卧位亦可。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注意一些因素的影响。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有时也可影响舌质变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一般舌苔少,或较干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或无舌苔;复方甘草片、金嗓子喉宝等药物可将舌苔染成黑色;黄连素、核黄素可将舌苔染成黄苔;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变腻;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正常舌像,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望舌诊病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望舌体和望舌苔。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正常的舌质应有生气和光泽,即所谓荣润红活,此为有神。表示健康,即使有病,也是善候。如失去光彩则非佳候。所以,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舌色正常时呈淡红色。身体感染疾病时,舌黏膜上皮增生肥厚或萎缩变薄等,均可引起舌色改变。舌色淡于正常,甚至全无血色,称“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多见于各种贫血和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慢性失血或急性大出血,也可出现淡白舌。临床上以淡白舌的轻重不同来判断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深于正常称“红舌”,多见于热证,如风热感冒可见舌尖红(上以候上)。比鲜红更深一层称“绛红舌”,绛红舌多因病情逐步发展、从鲜红舌演变而来,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中医讲的温病热如营血即可见绛红舌。在一些慢性疾病中,红绛舌的出现常为不良的先兆,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出现绛红设,且舌苔全无,提示真阴损伤、热毒内盛,治疗起来就很困难。舌色如红色中带青或蓝色称为“青紫舌”,而青紫舌比红绛舌严重,祖国医学将此舌描述为肺气已绝来表示病情的严重程度。现代医学认为青紫舌多发生于不可逆的微循环休克,或某些传染病高热期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青紫舌还与呼吸功能衰竭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呼吸衰竭等。舌形即舌的形态。舌形有老嫩之分。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一般见于实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见于虚证。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一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多见于以下情况:一是阴虚,如发热时间较长、饮食不多,又用发汗药物退者容易出现;一是血虚不润,如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一是脾虚湿侵。这种舌形还可见于一些健康人。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有时与胖大舌同见,多是脾虚或气虚。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 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临床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急性脑血管病。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久病舌淡而痿,多是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临床多见于急性热病及脑血管病。酒精中毒病人,可出现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