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时间: 2022-12-26 22:33:16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等八纲,每一种舌色插入各种舌苔,条理分明,纲举目张,颇能符合临床实用,后世多采用这种分类法。舌诊与临床结合最好,影响最大的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创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辨证中的特殊意义,他多次强调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必验于舌”对于各种舌苔的主证,都有详细的切合临床实际的论述。

由于舌诊在理论上日益完备,在指导临床辨证,尤其是在温病学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使舌诊稳固地进人中医诊断学的领域,成为祖国医学得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的叉一特色,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另外,舌诊的感性认识强,一望而知,而不像脉诊那样“其体难辨”,“在胸易了,指下难明”。尤其是对初学医的人,舌诊比脉诊容易掌握的多,相比之下,舌诊较脉诊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明末清初,是温病学派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舌诊的黄金时代,舌诊不但冲击了几千年所形成的脉诊在诊断学上的主导地位,甚至也出现过排斥和抵毁脉学的错误倾向,如《伤寒舌鉴》说:“邪气人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鉴,无可遁形。”《临症验舌法》亦有同样的过激言论,文中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经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由此可见舌诊对脉诊的冲击之大。

经过冲击,使人们认识到舌诊是有意义的,从温病扩展到临床各个方而,它有脉诊所不具有的优点,但脉诊毕竟是中医几千年来的诊察方法和特色,它不但是一种技术,不但是辨证论治构成的条件和具体内容,而且在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经过冲击,人们亦就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脉诊与舌诊,使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辨证论治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法,从而使中医学向前得到一个重大的发展与前进。

在两者的结合中,有时是在辨证上作用的绝对一致,这就增加了辨证的准确性,有时因角度不同,所得各异,但可以相辅相成,充实辨证,有时是只有一种有诊断意义,亦就解决了辨证问题,有时是脉舌相反,经过分析可以对病情得到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合理的结合是使脉和舌都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并且形成完整的、更大的优势。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宋金时期,舌诊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医家的重视,如朱肱在《活人书》中说:「背恶寒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千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前者属热证,后者属寒证,是以口干舌燥之有无来分辨热证和寒证。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里提出「弄舌」这一舌态。他说:「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玲药及下之,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弄舌主热板动风,或正气欲绝之候。尤见钱氏对舌诊的观察非常仔细。 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中指出,舌苔干燥,皆是热郓伤津的表现。他说:「胸中烦躁,心中懊侬,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证也。」又说:「病人口燥,舌干丽渴,其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又说:「厥阴经紧则引舌与卵,故舌卷而囊缩;若缓则舌萎,声不得前。」郭雍不但将舌的不同变化作为鉴别证候的虚实寒热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将舌诊与脉诊结合起来,使脉舌统一。李东垣从脾胃论的观点,反复提出舌诊与脾胃的关系,如指出饮食不节,可以引起舌干燥;肝气横逆克伐脾胃亦能引起舌干燥,脾阳不提也可以弓起舌干,虽热同是「舌干」,但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证燥之中,临床上需要细心鉴别,在客观上起到了强调综合分析辨证的重要意义。 元代出现了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形成舌诊发展的新阶段。敖氏有舌诀十二首,原书已佚,敖氏何许人亦无从查考。现传世之书为杜清碧修改本。杜氏于元至正年间,刊行《敖氏伤寒金镜录》,杜氏以敖氏原十二舌为基础,「犹恐未,复作二十四图」,计辨舌三十六法。杜氏认为此书有「推源寻流,实可决生死之妙也」。明代著名医家薛已亦说:「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传变吉凶,深为元妙。」又说:「旧有《敖氏金镜录》一篇,专以舌色视病,既图其状,复著其情,而后别其方药,开卷照然,一览具在,虽不期乎仲景之书,而自悉合乎仲景之道,可谓深丽通.约丽要者矣,予昔承乏留都,尝刻之太医官舍,本皆绘以五彩,恐其久而色渝,而致谬误,乃分注其色于上,使人得以意会焉,逆命工登梓,名之日《外伤金镜录》。」又说:「人之一身,皆受生于天,心名天君,故脉为此身之主。舌乃心之苗,凡身之病,岂有不见于此者,尚何内外之间哉,特患人之不化耳。」薛氏不但为舌诊找到了理论根提,于伤寒及其他内外科疾病皆能反映于舌,因此认为《金镜录》不独应用于伤寒,亦能将其扩大应用于其他疾病。 明代陈楠对《金镜录》提为推崇,并认为「脉理玄妙,形但难辨」,所以庸医不易掌提,因此杀人,极力推祟本书,并广为传播。他说:「元若敖氏,抱独见之明,著《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予在南部,偶得此书,深珍重之,后会付宪笃齐汤公,出是编示之,提称其善,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以广其传云。」陈氏重舌轻脉来免失偏。卢复认为此书局限于伤寒不够全面,他说:「敖氏不知何许人,有舌法十二首,以验伤寒表里,杜清碧又增定焉,薛立斋再加润色,流行于世,卷佚单薄,虽传不能久存也。此法大裨伤寒家,乃识伤寒之镜法,人身伤寒,气从同类,则肾水有余,而凌犯心火矣,所谓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者此也,故色见征于心之苗,茁者,其舌也,欲辨内外风寒者,非舌不可为据。敖与杜虽能传之,但尚未达其所以然,丽予姑妄拟之如此。伤寒侬视舌识病,则风、暑、湿恐亦有定法,当俟后之作者。」 《金镜录》的出现,对于祖国医学的舌诊学来说,是一块里程碑,尽管其中存在不少缺点,尤其单纯以舌辨证,失于片面,所列方剂,多出于《伤寒论》,亦有牵强附会,过于呆板之弊,但它开拓舌诊专著之先河,对以后舌诊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以「平脉辨证」为经典方法的诊法,亦是一个冲击。《金镜录》虽然对「平脉辨证」的经典方法进行了冲击,但在很长时间并未能引起多大反响,在长达200年的时间,未能受到医家的应有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千余年来,张仲景「平脉辨证」的经典方法的诊法,一直占领着统治地位,历代医家将其奉为龟鉴,凡不尊仲景之法者,皆祖为离经叛道,在这种伤寒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敖氏之说就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金镜录》亦就很难广为流传。一直到明代嘉靖年间《金镜录》才被薛已偶然发现,并祖力推崇,从新刊行。但薛氏只推崇他认为「与仲景钤法典旨同者」的部分,面他认为,于伤寒家多有不切」的部分并不推崇。其次《金镜录》每列一舌,后附方药,其方多出于《伤寒论》,只以舌辨证,全然没有仲景辨证的观点,方法过于死板,亦难为伤寒家所接受。再者《余镜录》舌与苔的配合形式亦多不切合实际,临床实用价值不高,如文中白苔舌「舌见白苔滑者,邪初人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舌苔白滑乃为表证挟湿之证,而决非是上寒下热证。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舌诊学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转折点是从明代开始,到清代湿热学说的兴起,舌诊学的发展始进入了余盛时期。 明清以后,舌诊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全面的发展,尤其清代温热学说的兴起,对舌诊的重视和研究远远超过了脉学,舌诊论著,层出不究,甚至轻脉重舌者,亦不乏其人,如薛生白说「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陡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从中可以看出对舌诊的重视程度。这一时期主要的舌诊著作有:明末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本书在《伤寒金镜录》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百三十七舌,集明代以前舌诊之大成。清初张诞先著《伤寒舌鉴》,在《伤寒观舌心法》的基础上,增损为一百二十图,分为白、黑、黄、灰、红、紫、霉酱、蓝等八类,每类除总论外,各种图形均有说明,以舌辨证,简明扼要。后傅松元又在《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及叶天士观舌法的基础上,视括伤寒、湿病、杂病各种验舌方法,编著《舌胎统志》。他以舌色为靖,分为枯白、淡白、淡红、正红、绛、紫、青、黑八门,每一种舌插人各种舌苔,以做为临床辨证的依据。他说:「余尝历览《金镜录》之三十六图,《观舌心法》之百有三十七图,张诞先《伤寒舌鉴》之百二十图,叶天士湿证舌辨之做百言,虽议论颇详,惜只辨于伤寒之门,绝不与杂证同谈,不知杂证在里之邪,昭昭于舌上者,也复不少,然则采伤寒门之捷径,以补杂证中之妙用,又岂不可!因作《舌胎槐志》,缵伤寒之傍门,开杂证之便道,汇成一书,以公同志。」又有刘以仁编《活人心法》内有蜀人王文选《舌鉴》一卷,集《伤寒金镜录》三十六舌、张诞先一百二十舌、段正谊《湿疫论》十三舌靖损为一百四十九舌,对舌诊辨证经验颇有补充。梁特巖十分推崇张诞先之《伤寒舌鉴》,欲求未获,而仅得王文选之《舌鉴》,他认为《舌鉴》有几点不妥: 1、太拘执五行,以色之生克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生死,不妥; 2、拘执伤寒日数,不知疾病有千变万化,安能拘执古法; 3、只以舌色辨伤寒,而不知辨种种杂证。 因此他将王氏《舌鉴》原文逐条加以辨证,并增加了杂证的辨舌方法,编著《舌鉴辨正》,卷首冠以全舌分经图,并附绘图一百四十九幅,颇为领细。近年来出版的还有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主要论述了白、黄、黑三种舌苔的辨证方法,并论及舌苔变化的吉凶和苔之真退假退,瑞论结合实际,颇能指导临床。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广集古今中外有关舌苔文献编辑而成,并绘有彩图一百二十二幅,墨图六幅,以现代医学之解剖、组织、生理学的观点,阐述祖国医学舌诊的原理,集历代舌诊精华于一书,是学习和研究舌诊的重要参考书。 杨云峰的《临证验舌法》以舌质与舌苔的形色——浮、胖、坚、敛、干、燥、滑、润、黑、白、青、黄来分析病情的阴阳虚实,辨证论治,颇能切合实际。邱骏声的《国医舌诊学》是综述性质的舌诊书。方仁渊的《舌苔歌》、陈景歧的《辨舌入门》、缪宏仁的《舌诊学》、何舒的《舌诊问答》等,皆通俗易懂,对初学入门者,颇较适宜。历代有关舌诊的论述还见于李楗的《医学入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何梦瑶的《医碥》、张介宾的《景岳垒书》、陈士铎的《石宜秘录》、胡玉海的《伤寒一书》、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张石顽的《伤寒绪论》、叶天士的《温热论》《石芾南的《医原>、吴坤安的《伤寒指掌》、章楠的《伤寒论本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汪宏的《望诊遵经》、周学海的《周氏医学丛书》等各种书中,皆有精辟的见解和独到之处。尤其是叶天士对于温热病的验舌,言简意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温热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解放以后,众多热爱祖国医学的人,对祖国医学这一伟大宝库进行挖掘整理,舌诊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学习先贤的经验,结合临床观察,进行客观分析,并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实事证明,舌诊在反应机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确有科学的根据和独特的意义,有关的文献资料不下百数十篇,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编撰的《中医舌诊》,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总结历代舌诊学的成就,以舌质舌苔为纲,以舌体、舌色、苔质、苔色为目,及舌与苔的结合,系统地将诊察舌苔的知识,简明扼要地予以阐述,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76年再版时又做了必要的修改,增加了有关的现代医学内容,是解放以来一部较好的舌诊专著。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一部分热爱祖国医学的西医同道,对于祖国医学的舌诊学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关的研究文章各种期刊披露极多,其中尤以上海陈泽林、陈梅芳氏于1963年著刊的《舌诊研究》最为突出,此书广博中外学者有关文献,运用现代科学仪器,采用现代科研成果,对舌质、舌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应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阐述各类舌象的形成机制,在系统整理先贤对各种舌象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每一类病理舌象都提出几种简明扼要的临床辨证意义,并附有各种舌象彩图80余幅。书中贯彻中西医结合精神,理论联

2021医疗卫生面试重点考点:舌诊、脉诊的操作要点

中医面试的实操主要以口述为主,即以问答的形式考查涉及专业方面的实际操作题目。这类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实际操作的熟悉程度,但是限于条件和评分的困难,可能在实际考试中并不是让考生实际去做这个操作,而是以问答的形式让考生叙述这个操作的详细步骤。既考查了专业知识水平,又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同学们在掌握操作要点的基础之上,多去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苦功。一般会考查一些临床常用的操作的处理能力,如舌诊、脉诊的操作要点。接下来我们学习舌诊、脉诊的操作。 一、舌诊 1.患者取坐位,自然光线下,医生的姿势略高于患者,视野平面略高于患者的舌面。 2.嘱患者张口自然伸舌,望诊时依次看舌尖、舌中、舌边、舌根。望舌时先察舌质,再察舌苔。察舌质时依次察舌色、舌形、舌态。查舌苔时依次察苔色、苔质、舌苔分布。 3.当舌苔过厚,或苔色异常时,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 4.观察舌下络脉,嘱患者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依次观察大络脉小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嘱患者闭口。 5.报告考官,患者舌质淡红、鲜明、润泽;舌体大小适中,柔软而运动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干湿适中。 【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3~5次。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二、脉诊 1.患者取坐位,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2.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手指略呈弓形,与患者体表约成45°。 3.医生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定关,然后食指在关前定寸,无名指在关后定尺。 4.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内循、总按和单诊等。 ①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 ②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③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 ④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⑤寻法:切脉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 5.医生的呼吸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脉次、脉形、脉势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6.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7.报告考官,患者三部皆有脉,一息四到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整齐,柔和有力,尺脉沉取有力。 【模拟演练】 1.简述脉诊常用的指法。 【答案】脉诊常用的指法有总按、单诊、举法、按法、寻法,具体操作分别为: (1)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 (2)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3)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 (4)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5)寻法:切脉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 (6)报告考官,回答完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