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脉病人病的问题

时间: 2022-12-26 22:35:58

脉病人病的问题

在判断疾病预后轻重吉凶上,医界有“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的俗谚。所谓脉病人病,简单地说,脉病就是脉象的异常变化,即病脉;人病乃机体发病后的症候表现,即症状。

最早谈到脉病人病问题的是《难经》,廿一难说:“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日生,脉病形不病日死。”其后《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继承发挥《难经》的观点说道:“师日: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成无己为之注日:“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卒然气脱,则眩运僵仆而死,不日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则根本内固,形虽且赢,止内虚尔。谷神者,谷气也。谷气既足,自然安矣。《内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在临床上确有脉病或人病的情况,而且古代文献有记载,医中有流传,如何对待和评价它,是值得商讨的一个问题。

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客观表现,医者只有依据脉症才能分析判断疾病。一般情况下,人体一旦发生疾病,脉症会相应的发生反映。由于疾病的种类、发病者的体质、抗病力、年龄等诸方而的差别,有的脉象变化较大,有的症状表现显著,或二者皆著,或二者皆微。“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张景岳)”。脉诊对诊断疾病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脉功能的判定,气血虚实及营血运行情况表现尤为突出。气血充实则脉强有力,气衰血亏则脉弱无力,血热则脉搏数疾,血寒则脉脱迟缓,血少则脉细或涩,血滞则脉结代而不整。急性热病脉多数而有力,慢性衰退性疾病脉多细而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症状的出现以急性病最为迅速和明显,诸如急性热病、外科疾患、胸痹、胃痛、痢疾等,莫不如此。有些病时作时止,症状亦时现时隐,有的慢性病亦有明显的症状,某些疾病在其发展形成阶段,多无症状出现。

脉病人不病是否就死或意味着病情发展严熏,人病脉不病是否就生或意味着病情轻微好转?这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至少不是普遍如此。有许多的场合脉象已呈较大变异甚至出现结代脉等,未必就是病情十分严重或是死症;虽然古人论脉常提到某病见某脉凡日死、儿月死,不兼及症是缺少根据的,规定具体时间,更难准确。因为仅凭脉象还难以微到全面透彻的把握病情,也就难以做到准确的预后判断。周学霆说:“平人脉歇止无妨。”简直不以病论。周氏又说:“余弱冠时,尝至一地,见二妇人,切其脉按之至骨,丝毫欲绝,问其体,一毫无病。过十年再至其地,诊其脉依然故我也。过十年,三至其地,诊其脉依然如初也。距今叉十有余年矣,二妇白发齐眉,青衿满眼。”二妇人脉沉至如丝欲绝,以脉论,已不啻病脉,非但无危殆,且体健寿高,说明不能仅以脉变定吉凶病否。

戴起宗说:“《脉经》曰:脉来五。卜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四十投而止者,脏无气,却后四岁死,以致十投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其言几脏无气,以分别几脏之死期,予窃疑之,果此脏气绝,又安能待四岁三岁乎?”可见古代有不少医家对完全据脉象断病,是持怀疑否定态度的。徐灵胎说:“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来变肯,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卜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I可,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徐氏之言,确是平允之论。

人病脉不病是否就无险而获生,这也要具体分析。发病后脉症随应,这是普遍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病而脉未显突出变化也常常有。在这种情况下,单据其脉不病断其生,也是片而失实的。生死轻重的判断取决于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如何。《内经》说:“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有些恶性肿瘤、慢性病、老年功能衰退病,久病不起,病至形肉大脱阶段,虽脉候尚届调和,不能以脉调而忽视其预后的严重性。徐灵胎说:“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这是症变脉不变终至不救的例证。徐氏又说:“宜从证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其论颇具至理。

对疾病预后的推断:要全面客观地考察脉症,既重视症,也重视脉,有时症状发挥的作用大些,有时脉诊发挥的作用大砦,二者互参作用益大。另外,无论是脉是症,都是随着疾病及其不同阶段,而表现各异。我们必须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张景岳说:“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此最是医家之妙用。”言简意赅,诊病之道,张氏有得矣。

中医进行把脉来判断病人病情,把脉是什么原理?

中医把脉的时候大部分都用两只手。中医认为左手和右手的英寸代表的意义不同,所以要通过双手把脉,全面了解病情。把脉的时候,主要通过一个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脉搏,主要通过脉搏位置、力量、频率、紧张度、均匀性、流畅度、宽度等8个方面来看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有异常。中医通过脉搏来理解患者的脉搏,但脉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和血液的质量。心脏是形成脉搏的动力器官,因此可以通过脉搏先知道心脏是否有病变,一些冠心病、心脏血茶、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通过脉搏反应。典型的是冠状动脉形成时患者停止心跳的现象。这时脉搏也能感觉到脉搏停止。 血管的收缩运动反映血液流动的质量和速度等信息,如果血管本身发生病变,可以通过动脉硬化等脉搏反应。结膜脉搏脉搏缓慢,有时有丹药,不规则,一般出现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亢心脏病的人。心动过速的特点是血管紧张度提高,患者四肢直长,出现高血压、血管壁硬化等疾病的脉搏。脉搏也是脉搏可能出现的脉搏。这种脉搏的特点是脉搏细,无力,位置比较浅。患有胃肠疾病、肠胃炎、呕吐等现象时,如果去找脉搏,就会出现这种脉搏。简单地说,中医把脉的原理是通过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血液的质量三个因素进行病变,根据这三个主要前提推断出其他疾病的存在。 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由于没有对此做足够的作业,出现了用两根手指把脉的情况,要知道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在这方面犯了错误,下一步也不能继续。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准确地找到每一寸的关子。说村官的话,很多人可能是雾,会问这是什么。在中医中,手腕英寸的嘴巴被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三个手指按压的地方。左手的英寸分别代表心脏和肾脏,右手的英寸分别代表肺和脾脏。这一点对脉搏也很重要。不知道的话,学脉搏也不能确认病情,所以要理解。 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要遵循按食指、停止、按无名指的原则。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错。同时,要根据压力度,从轻到重,不能一开始就下大力气。否则无法检查病情。这样经常练习的话会习惯脉搏的。很多人也怀疑中医把脉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只看脉搏就能知道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疾病走向呢?要知道脉搏实际上与心脏跳动的频率、心气旺盛或衰弱、气血盈亏有直接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又直接决定了脉象形态的变化。 通过把脉可以推断一个人的健康与否,通过把脉可以知道疾病的真实性和疾病的变化。例如,心脏、心脏是形成脉搏的动力器官,在脉搏时,可以通过心脏的跳动来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血液供应功能障碍等)。如果脉搏变得很细,脉搏位置浅,无力,这时患者的胃可能会很性感。因为胃肠性感冒患者的脉搏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也被称为“英脉”。通过以上对脉搏的一般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内容真的很深奥很复杂。但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推崇,肯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关于中医的知识。比如上面介绍的脉搏,身体变化时基本可以理解。

求教!把脉就能看病是怎么看的?

1、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身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2、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3、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同时也会受外界环境的干扰。4、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参见百度百科“把脉”词条。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