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后世脉法存在的问题

时间: 2022-12-26 22:36:10

后世脉法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重大的、突破性质的进展

自《脉经》起形成,后世的独诊寸口法的诊脉方法,而形成后世脉法。《脉经》以后,都足宗法《脉经》的,后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对《脉经》的修修补补,在批判伪撰《脉诀》中,保卫《脉经》,普及脉法等工作而已。虽然各家都提出自己的一套,但大同小异,各有优缺点,原则上不出《脉经》的范围,尽管在医学上有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明清时期的伤寒、温病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各科,各种新疾病新问题的接触和解决等重大发展,但脉学却不能与之相符,虽有进展,相形之下是明显见绌的。

2、脉诊形成单系列带来的流弊

《脉经》为突出脉诊,当然亦是为论述的方便,于是以脉为主体论述脉形与主病等。缘此以下,脉学书就都形成以脉为中心的系列,尤其是歌诀形式的书籍中更为明显。宋元以降,医学论著亦多单另论脉,出现了病证一个系列,脉象主病一个系列的状况。在临床实践上,只是将两者拼台而已,有矛盾时,亦是以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等等为课题做文章。这与《内经》、仲景将病脉证治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辨证,有方法原则上的不同,使脉诊趋于僵化。至明清时才有一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强调通过综合脉证以辨病机,并做了新的探索,但不够自觉,没有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深化的去认识这个问题。当然亦没有引起学术界更大的重视,只不过认为是他们的一些学术论述而已。

3、寸关尺分主脏腑问题莫衷一是

《脉经》提出左右手寸关尺分主脏腑问题,后人虽然多数人同意这个具有方向性的方法,但对具体内容提出多种修正方案,甚至于《褚氏遗书》还提出男女互倒的方法。一般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的方法,尽管普及使用了,但六腑问题一直停留在学术争论的位置上,临床实践是不甚明确的。当然一直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根本不同意寸关尺分主脏腑的方法,这虽然是个学术上的争论研究问题,但它一直存在于后世脉法的实践历史过程中,无法统一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4、被诊寸口击的局限性

独诊寸口法,方法简便,用之有效,这是主流,但它是否有局限性,亦是可商榷的问题。若干疾病,起码需要结合,配合其他位置的脉位,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千百年来,中医一直遵循《内经》、仲景,津津乐道,惟恐继承学习之不足,但在脉诊上都冲不破独取寸口法的藩篱,这说明独取寸口法不但限制了现实工作,限制了发展,亦限制了继承。

5、出现了脉诊神秘化的一些问题

由于后世脉法的独取寸口的形式的特殊,成为中医不易被人理解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为此引起了一些人对它的神秘感,于是就有人利用这种心理造作“太素脉”这类荒诞怪异的东西,这虽不是后世脉法本身的问题,却亦是由于本身的某些原因才被人所利用的。后世脉法沿着古代肘法末期,提出的独取寸口法,继续向前发展,完善了它做为惟一的方法,它有选择地继承了古代脉法有用的东西,并有所改造、改进,不断丰富脉诊的内容,为医学的实践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成就是很明显的。但亦存在若干缺点和不足,后世脉学应当是今后脉学向前发展的基础和起点。

后世脉法的合理性

后世脉法自《脉经》起已实行将近两千年,其间虽有补苴但发展变化不大,学术性的较大工作不过是对伪《脉诀》的考辨批判问题而已。正如日本人丹波元简氏在《脉学辑要》中说的:「盖尝究之,从前脉书,叔和而降,支离散漫,殆天统纪,如元明数家,乃不过因循陈编,缀缉成语,一二稽驳伪诀之误也。」这个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王叔和撰《脉经》是根据古代各家脉法断以己意而成,从整齐划一,定出规范来讲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脉经》亦不是醇美无疵的,有关各脉形当中的问题已见前文各论。他所定的二十四脉是否将前人的经验方法全部继承了下来?所取是否都合理?所删是否都是应删的?确定还可议,又某些脉象的解说往往异于内、难、仲景这是否正确,对各种脉象的安排是否都平衡合理等等都有不少商榷的余地。《脉经》以后历代各家除补充澄清了革牢问题(这不应当是《脉经》著作的问题,最大可能是传抄之误),增加了长短外就没有什么了。诚然是「因循陈编,缀缉成语」而已。有人增加了清浊等来自太素法的脉于诊病也是无补的。将脉名增加至三十余种,或略为卜几种只是个详略问题没有性质上的不同与学术上的发展。总之是没有在王叔和工作的基础上作出什么重大的、新的贡献。一部分注解《内经》、仲景书的人,又不明白古今脉法流变,以今说解古经文,失训误诂者更是举目皆是。以致整个来讲脉学存在古法、后世法不分,二十几种脉的安排不尽合理平衡等问题。在现阶段从实际出发将后世脉法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出传统形式的指标是符合客观需要的,但亦应当知道其中存在某些问题,仅就管见所及提出来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发展脉学的参考。 1、脉象的选定是否完全合理后世脉法自《脉经》起所订诸脉无疑大部分是合理的、正确的发展了脉学,对临床辨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在选择整理制定的过程中,是否将古脉法的优点都继承下来了,而且介绍得正确无误,还是不尽然的。例如自《脉经》起就没有列出古脉法的躁、急、坚、喘、横、绝等许多脉,虽然有将这些脉名淘汰内容介人后世有关脉象的可能,但未必能反映它们的全部内容,如躁、急、喘并人数脉,坚并人牢脉等,但亦可以说躁急等脉数、滑、动、紧等都包含了它们的成分,这样认为是否完全合适,亦未可知。对这些问题王叔和既未交待于前,历代诸家亦未讨论补充于后,所以就成为研究学习古文献和实际l临床上的一种障碍。即以躁、急等脉来讲,它们代表了「脉势」。 这恐怕不是数脉所能代表的。例如《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未必就要传经(《伤寒论》条文俱在,不赘述),但若数急就是传经,可见脉势急的重要。在临床上治疗热性病脉静身凉为热遇,但如体温虽暂因出汗等原因不高,若脉躁急不静少时半日必然再发热,这是一般具体临床经验的人都知道的。可见后世在临床中几乎人人都具有的经验却未反映到脉法中来。 以上不过略举一斑。其实并不止此。总之古脉学中众多的脉并未沿袭到后世脉学中来,这有它应并应废的正确的一方而,但亦难免有它考虑不周和粗暴废除(当然亦有失传的可能)的一方面。由此引起某些人带有浓重的复古思想的工作,这种反动力是事出有因的,例如卢子繇著《学古诊则》想尽复古脉法,廖平的几种脉学著作更为激烈。日本人丹波元简著《脉学辑要》亦有这种倾向等等,这些虽然不能真正实现,但亦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它们反映了若干历史的和实际的问题。 2、指标的制定和随之引起的问题《脉经》对各脉制定了指标,与古脉法指标不明确或未予明确,或只是概念的相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亦就是由于这些指标的制定,它们一方面在形象上得到明确,但有时对于某些工作上的缺点在另一方面亦存在问题,使某些脉象受到似乎不应有的拘束。例如虚实二脉在古脉法中就是强有力的算实,虚弱无力的算虚,并没有虚脉一定要浮大而软,实脉一定要浮中沉三部弦长大有力等等条件。再如濡(就是软)后世之说要有浮细无力的条件,不似古代软就是灞软的简单解释,于是有若干种脉出现力度上的变化,就不能与脉合称形成兼脉了,例如浮而无力但不细就不能说是濡(软)面只能说是浮而无力等等。这是带有不方便与不实际两种问题的。 所以后世之法除二十几脉外反应力度还要再用有力、无力这两个条件。这从定出各脉指标来看是明确的,具体的、详细的,面从总的要求上看明明是虚、实、濡(就是软),当然还应当有坚(就是硬),这些明白的脉形却或是被各自的指标所限制,或是废弃未用,当然可以说坚的成分在牢里了,但是却受到沉大的限制不能通用。例如《内经》就有小坚急的脉,后世就小能说是有「小牢」的脉,那就成为笑话。使这些本来可以和各脉配合串联通行无阻的却不能更合理地使用,不得不再以有力无力与若干脉放在一起作为附加因素来说明其性质,这就太不规范化了。另外如认为疾脉是非常数不必另立,那么伏脉亦就是非常沉亦不能说不是蛇足,后世脉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不止此。 对此不能认为《脉经》的工作不对而要一笔抹杀,甚至要完全搞复古,那是不对的。问题是《脉经》是第一次搞指标、搞规范,不可能完全合理准确,而后人没有继续多作有益的工作,去提高它,发展它,使它日趋完善。通过前而单脉的举例论述分析就可以看到后人补充纠正王叔和的很少,而且都不是方向性的,带来重大发展变化的。而错误的地方却不算少,所以《脉经》所造成的若干问题可以说后人没有给予什么解决,后人能弄懂掌握《脉经》(后来其实是《濒湖脉学》)就算不错了。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时至今日应当在整理后世脉法,亦即今日我们实际应用的脉法时亦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与肯定《脉经》以来后世脉法的成就,并且制定传统形式的指标不矛盾。 3、各种脉象反映理论和临床的详略存在不平衡脉象在理论上主要反映的是阴阳学说,从中医这一最根本的理论上出发而及于其他有关具体的各个方面。《内经》的脉分阴阳,主要是浮沉、大小、滑涩,有时亦及于长短、迟数、缓急等,这些当然亦是临床主要的脉象了。后世脉法当然继承了这些,但有缓无急,有濡无坚等则是过疏,虚、芤、革三脉都大,都空,都不足,其区别不过是虚轻取即是软的,芤轻取相对有些力,面革则轻取已具弦象面已。但是虚之软亦不是松弛,松弛就是散了,革脉的弦象亦不是典型的弦,如果是典型的弦(张力增强阻力增加)就不会兼空了,所以三种脉的区别就在轻取时力度的些微不同。以致初学极难掌握其分寸,老医指下的经验亦易于出现划分上的不一致。故尔有人想合虚芤为一,如《三指禅》说:「以虚脉而言空,能别乎革,难别乎芤」。 《三指禅》说难别当然是不对的,因为两者确在轻取时力度不同,但问题是这区别不见得是质上的区别,与革亦是这个道理,究竟应不应当过繁的划分为三种脉,起码说与过疏的问题形成了明显的详略不一的对照,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另外三肴原则上都主虚,都在失血时见到,从辨证上讲亦没有质的区别。又如自单因素脉复合起来派生衍化成复合因素的脉象是一种发展,但亦应当确有理论方法临床实践上的意义和需要面无弊才是理想的。后世脉法定浮细无力为濡,沉细无力为弱,一方面显得过细,但同时又出现了空疏。 试问如果不浮不沉出现呢?只好叫做细而无力,这就有些幽默了。而且还如前文所述的将代表软的濡脉给限制住不能通用了,在这一个问题上过细和过粗疏两种毛病同时都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后世脉学之失吧!凡此件种都说明确实存在详略不平衡的问题。根据以上的讨论,后世脉法在脉名,脉形上并不是完全合理完美无缺的,确实存在若干问题。但由于这套方法使用了一千多年普及国内国外,与历代名医名著医案医说等血肉相连,想要现在就彻底解决,问题复杂且不具备条件,另外这些问题亦只是所兴所革是否尽当,安排繁简是否平衡等等,并不存在方向上的偏差与原则上的错误,时至今日对其先行整理勘定明确指标以继续并作为今日实用的准则和未来的准备,这样的工作是实际的必须的,至于改正和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则不是单纯认识到前人的不足就能着手做具体工作的。

《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的脉法内容尽管并不很统一系统,但非常丰富,它代表了起源和初步发展两段时期的具体内容,尽管方法形式内容多样,但有一个中心就是以阴阳学说做为认识方法,并以脉做为表达阴阳学说的实践,从而丰富了阴阳学说在中国医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亦与中医学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的大量临床科学实践,使后世乃至今日的中医学中,阴阳学说已经与先秦开始使用阴阳学说时,已经有了质上的不同是一样的,彼时看重用阴阳推演一切,但后来的发展则逐渐充实了实践的内容,证实了阴阳学说的合理内涵,并以它作为理论方法推进中医学的实践与发展。因而中医已经早就形成了科学,而不是象先秦时期刚刚使用阴阳等(包括五行)学说时那样的较典型的自然哲学性质的东西了。历代脉学的发展亦是重要的科学实践与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工作,亦是受《内经》的影响和继承《内经》而进行的。 「脉法」的初期应当是经络检查,经络检查里的方法之一是诊脉动亦即脉「气」,正式形成的诊脉动为主的脉诊是《内经》介绍给后A的,后世的脉法完全是诊脉动的方法,这亦正是继承《内经》的,《内经》诊脉方法和部位尽管不同,同时亦没有提出独诊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脉的重视,如人迎脉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诊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诊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诊寸口法就完成了。如以《内经》著成年代为西汉,则两者相去不过二百年而已,没有《内经》的成就和影响是不会在短短的二百年开创出完整的独诊寸口的诊法来的。 《内经》的脉名脉形和主病主证,尽管有不少与后人不同之处,但学术是发展的,后人主要是继承《内经》的内容,加以总结分析发展而成今天的成就。其间有去取、说解,认识亦有提高,尤其是王叔和的《脉经》是一次很大的进展,但后人确实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做的工作,直至今日《内经》的内容仍在实用不衰,如浮沉大小洪细滑涩等二十几种脉象,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内经》的,辨证主病的原因则亦是出自《内经》的。历代脉书无不并先引用《内经》作为基础,所以说历代脉学的发展,实际是《内经》脉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