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

时间: 2022-12-26 22:37:47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

从预后(生死)脉中亦反映出对病机的关系,例如《内经》于脉是最重胃气,认为无胃气的脉是死脉,凡季节脉与五脏脉、六经脉等无胃气即是死脉,换句话说就是失去柔和和过分刻露的有关脉象,例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等,这实际上是个脉形程度变化问题。亦有从脉的盛虚至数的程度变化以定死证的。如《内经》一再提出的人迎、脉口盛大躁数等情况,以分证的轻重位置的方法,至其极端名为关或格则为死证。

又代脉若干动一止几脏无气的说法,亦是结合程度的。有时亦因为疾病的传化而成死证。如《素问·玉机其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例如:“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等等。结合病证以论脉主死证之处亦很多,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动,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又如《素问-评热病论》有:“黄帝问日: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日:愿闻其说:岐伯日: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燥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通过病机的分析,以证明其为死证。

《难经·十七难》:“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脾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丈而牢者死也。病若谗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脱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及紧大而滑者死也。”是用对比的方法从病机上辨生死的,仲景书一般是通过辨证得出病机及死证的认识的。例如《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浮洪脉并不是死脉,但在这样的证候下浮洪就是死脉,这充分反应了辨证和病理机制的意义。又:“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散固然是严重变化的脉,但是否主死亦还是要通过与证的结合分析的,有时亦结合治法提出死脉。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躇,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伤寒论·辨厥阴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都是通过脉证以及治疗反应以分析病机论断生死的。《金匮要略》中亦有类似的条文。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以脉证相比得其病机与定其为死证。

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我们认为古人预后中的所谓死,应当是预后极不佳之意,不都是绝对要死的。《难经》对损至脉从死进一步还有命绝。可见所谓死是有很大可能的,但不一定是绝对的。在仲景书中还提到不少“难治”的问题,这也是个由可治证到难治证、死证的一个过程。在《伤寒论》中提到不少难治的证是如所周知的,就不赘引了,在《金匮要略》中亦有类似的条文。

例如《金匮要略·眍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等等。

通过以上对古脉法的引证分析可以说明当时脉与病证是一个系列,在诊断辨证定治法,测预后等方面系统性很强。在平脉辨证的方法原则下取得的病理机制,既具非常严格的原则又很机动灵活,充分反映出脉诊在病机上的作用。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

从预后(生死)脉中亦反映出对病机的关系,例如《内经》于脉是最重胃气,认为无胃气的脉是死脉,凡季节脉与五脏脉、六经脉等无胃气即是死脉,换句话说就是失去柔和和过分刻露的有关脉象,例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等,这实际上是个脉形程度变化问题。亦有从脉的盛虚至数的程度变化以定死证的。如《内经》一再提出的人迎、脉口盛大躁数等情况,以分证的轻重位置的方法,至其极端名为关或格则为死证。 又代脉若干动一止几脏无气的说法,亦是结合程度的。有时亦因为疾病的传化而成死证。如《素问·玉机其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例如:「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等等。结合病证以论脉主死证之处亦很多,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动,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又如《素问-评热病论》有:「黄帝问日: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日:愿闻其说:岐伯日: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燥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通过病机的分析,以证明其为死证。 《难经·十七难》:「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脾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丈而牢者死也。病若谗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脱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及紧大而滑者死也。」是用对比的方法从病机上辨生死的,仲景书一般是通过辨证得出病机及死证的认识的。例如《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浮洪脉并不是死脉,但在这样的证候下浮洪就是死脉,这充分反应了辨证和病理机制的意义。又:「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散固然是严重变化的脉,但是否主死亦还是要通过与证的结合分析的,有时亦结合治法提出死脉。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躇,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伤寒论·辨厥阴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都是通过脉证以及治疗反应以分析病机论断生死的。《金匮要略》中亦有类似的条文。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以脉证相比得其病机与定其为死证。 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我们认为古人预后中的所谓死,应当是预后极不佳之意,不都是绝对要死的。《难经》对损至脉从死进一步还有命绝。可见所谓死是有很大可能的,但不一定是绝对的。在仲景书中还提到不少「难治」的问题,这也是个由可治证到难治证、死证的一个过程。在《伤寒论》中提到不少难治的证是如所周知的,就不赘引了,在《金匮要略》中亦有类似的条文。 例如《金匮要略·眍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等等。 通过以上对古脉法的引证分析可以说明当时脉与病证是一个系列,在诊断辨证定治法,测预后等方面系统性很强。在平脉辨证的方法原则下取得的病理机制,既具非常严格的原则又很机动灵活,充分反映出脉诊在病机上的作用。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一)

在病理方面古脉学亦多是以辨析的方法论述有关主病的,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错举」脉证种种变动以说明主病与病机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徼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惧不夺者,新病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朗厥也、沉细数数者寒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按当依《太素》作手)脉宗气也,盛喘征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实,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尺脉缓涩(按当作尺缓脉涩)谓之解亦。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等」。对此仲景书中亦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伤寒·太阳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少阳篇》:「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己也。」《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征,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讲什么脉主什么瘸,或什么病应见什么脉,面是观察脉的变动以得病的机转。 又如《伤寒沦·厥阴篇》:「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厦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在这不是一般概念上的以脉定死生的问题,面是参合脉证以伺其病理机制,定出除中证的诊断辨证及病机转归,可谓精绝,确是充分应用了脉法在辨证中的作用,这与「迟脉主寒」的呆板说法和认识相去何啻千里。又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凡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萎桂枝汤主之。」以脉为病机征为辨证的板据,与后世一般的以脉证相反为凶为逆之囫囵说法是不同的。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师日:去脉当敢太过不及,阳征阴弦,即胸痹面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是以脉析病机。《金匮要略·脱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趺阳脉征弦,法当服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脱之。」 于主证分首次与从正反两方面辨病机合观,可见古人论脉主证并不是并列平铺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疾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此证之脉象表现如按后世之法,脱然脉象没有热象就不必考虑脉的问题了,但仲景不然,却是从这个无热伺出证属阴伏得出瘀血的病机,无热二字看似宏观甚至于笼统,但正是由此辨析出精确的病机和诊断。可证有时仲景似粗_面实精,后人就似精面实际上往往粗疏的很了。再举《金般要略》对于一个病系统的利用脉诊以伺病机的情况,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下利中的若干条脉象,在病机上的意义非常明显。如:「下利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来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通,反征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有征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披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脉血,以有热数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脉厦而迟,其人而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面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对下利证通过脉证的辨析得出不同的病机,否则某些脉就很难说它在下利诊断辨证中有多大意x,尤其是下利三部脉皆平一条,由于下利三部脉不可能是皆平的,再加上按之心下坚的证确定其病机面决定用急下之法,这就绝非某些脉无变化或脉证不符等一般理解所能做出的了。 另外《金匮要略》在讨论病机时常常使用寸口趺阳、少阴等脉综合对比分析的方法。这方面的条文是很多的,仅举一例以见其余。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日:寸口脉沉面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女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辨证的,合理的集中了各种脉诊的长处,用于临床辨证以得病机,其法是以寸口为主,其次是趺阳,(趺阳与人迎意同,都是阳明脉)适当的有选择的根据需要采用少阴、少阳等等,熔通诊法、阴阳诊法(人迎脉口诊、尺寸诊等)及独取寸口法于一炉,以尽可能简的形式发挥了全面系统的脉诊的长处。 总之,仲景书以脉诊析病机的内容是主要的方法,具体条文当然是指不胜屈的。在平脉辨证中脉诊名符其实地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