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

时间: 2022-12-26 22:37:56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

祖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将人体内外在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将疾病看成是一个过程,将邪正两方看成互为消长的两种物质力量。故尔它有整体性、有辩证性,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话性,强调一般亦强调特殊。医疗的目的就是使机体因疾病出现的不平衡经过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使不平衡归于平衡,这就有一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问题,有特殊亦有一般,所以平满是相对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其目的是寻找具体的病、具体的病人的平衡,灵活性、具体分析对待是更为重要的。

在这里病机是一个关键,在满理的原则下其变动趋势过程转归等就是病机。亦即病的机动灵活变化。对于医生掌握预后,进行因势利导或控制分化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亦有时要经过一段合理的治疗或等待,以冀其病机的出现。当然病机可以是向有利于患者的方面进展,亦可以向不利的方面进展,可以瞬息即变,亦可以长时间固定不变,所以认识处理亦就都有不同。虽然病机变动不居,疾病与个体亦有很大的差异,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不同病人的机体相对的平衡状态。固然诊断和辨证是重要的,但以言更深入的认识病证、认识我们手下治疗每个具体的病人和病证,无疑病机是更为重要的。但是,由于脉学自《脉经》以来,对于脉象主病基本上只是以脉“列”病(列证)的方法,并没有使脉法在整个辨证的方法中合理地予以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病机问题上脉诊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其原因在于《脉经》以来是以脉为主体列出有关病证,而不是在整个辨证中使用脉诊,就是因为这个变换角度,对诊断辨证有影响、对窥测、掌衡、等待病机做疾病机转的控制上影响更大。

由于病机是认识和处理疾病的精诣,所以亦就更好地体现了诊断、辨证、病因、病理的内容,在辨析疾病的问题上,仲景书的提法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是辨析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今天的提法只剩下“辨证论治”四个字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今天的辨证中仍包括脉诊,但脉诊是以脉列病的形式配合于整个辨证之中的。这不应当是合理的。故尔在论述了一般的脉象主病以后,有必要对于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问题加以论述,只有在这方面引起注意,总结以往取得发展,才衡把脉法在整个辨证中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使脉法在主病上真正得到进展,使辨证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自从《脉经》问世以后,无疑的脉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亦被世人给以新的重视的高度。但是《脉经》在着作中却有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就是它只从脉的角度上论述主病,却没有在另一个方面亦就是从病的方面论述脉,尤其是用脉和证结合起来分析认识疾病辨证的各种有关内容,如诊断、辨证、病因、病理、病位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以窥测病机,取得对疾病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治疗上的主动。尽管《脉经》以前在脉法上是主要的内容,但《脉经》以脉为主列出病证,就使古代主要是《内经》、仲景时代的平脉辨证以认识疾病提供治法的方法发生了某种变化,有使脉和证分成两个系列的趋势,即一个是《脉经》以前以疾病脉证合在一起的单系列的形式,一个是《脉经》以后的以脉列病和脉书以外书籍的以病列证的两个系列的形式。当然在医生诊治疾病时,这两个系列一般是同时使用的,但只是配合对号失掉了统一的精神和方法,使脉法走向僵化固定的道路,使病证的认识亦趋向简单化,后入总是自认不如仲景这亦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后来用的是以脉列病证的方法,于是就形成脉证对号、脉病对号,在最为重要的问题上亦就是将脉在诊断辨证上用“活”,从而获取病机的方法和内容却逐渐失挥了,后人除了复述《内经》、仲景的旧说以外,一般受两个系列的影响而无所作为。脉法成为专门之学以后,对脉的性质的认识在深人的同时亦趋于固定。脉法就是以各脉的性质与相应的病证配合,即所谓主病,所以在分析病机中活的利用脉象的情况很少得到应用和研究发展。到明清之际才有入发表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意见和经验等,但无疑是在接近中断的状态延长了很长的时期以后,人们的态度对此好象是自己的新发现似的,形成脉学发展中的一个波折,明清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见解虽然很多是有价值的,但认识却不够系统,亦多不够深入,只作为诊断体会或变例、特殊情况或发现等等提供出来,使本来应当是脉法在主病问题上的主要内容,成为了别解、异论或新奇、高奥和一般不易领会和掌握的东西了。成了“高论”这面然是后世脉学的一个新进展,但连做出成绩的人恐怕亦不理解这种问题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等等。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机理的问题,是脉学发展中的一个波折复杂的问题,它没有在整个脉学发展中得到正常的发展,它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脉诊的意义最终是诊断辨证,尤其是通过脉证的综合分析,将辨证形成活的东西,具有辨证意义的内容,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却不尽如此,对此需要进行历史的回顾及分析讨论。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

祖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将人体内外在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将疾病看成是一个过程,将邪正两方看成互为消长的两种物质力量。故尔它有整体性、有辩证性,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话性,强调一般亦强调特殊。医疗的目的就是使机体因疾病出现的不平衡经过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使不平衡归于平衡,这就有一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问题,有特殊亦有一般,所以平满是相对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其目的是寻找具体的病、具体的病人的平衡,灵活性、具体分析对待是更为重要的。 在这里病机是一个关键,在满理的原则下其变动趋势过程转归等就是病机。亦即病的机动灵活变化。对于医生掌握预后,进行因势利导或控制分化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亦有时要经过一段合理的治疗或等待,以冀其病机的出现。当然病机可以是向有利于患者的方面进展,亦可以向不利的方面进展,可以瞬息即变,亦可以长时间固定不变,所以认识处理亦就都有不同。虽然病机变动不居,疾病与个体亦有很大的差异,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不同病人的机体相对的平衡状态。固然诊断和辨证是重要的,但以言更深入的认识病证、认识我们手下治疗每个具体的病人和病证,无疑病机是更为重要的。但是,由于脉学自《脉经》以来,对于脉象主病基本上只是以脉「列」病(列证)的方法,并没有使脉法在整个辨证的方法中合理地予以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病机问题上脉诊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其原因在于《脉经》以来是以脉为主体列出有关病证,而不是在整个辨证中使用脉诊,就是因为这个变换角度,对诊断辨证有影响、对窥测、掌衡、等待病机做疾病机转的控制上影响更大。 由于病机是认识和处理疾病的精诣,所以亦就更好地体现了诊断、辨证、病因、病理的内容,在辨析疾病的问题上,仲景书的提法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是辨析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今天的提法只剩下「辨证论治」四个字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今天的辨证中仍包括脉诊,但脉诊是以脉列病的形式配合于整个辨证之中的。这不应当是合理的。故尔在论述了一般的脉象主病以后,有必要对于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问题加以论述,只有在这方面引起注意,总结以往取得发展,才衡把脉法在整个辨证中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使脉法在主病上真正得到进展,使辨证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自从《脉经》问世以后,无疑的脉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亦被世人给以新的重视的高度。但是《脉经》在著作中却有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就是它只从脉的角度上论述主病,却没有在另一个方面亦就是从病的方面论述脉,尤其是用脉和证结合起来分析认识疾病辨证的各种有关内容,如诊断、辨证、病因、病理、病位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以窥测病机,取得对疾病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治疗上的主动。尽管《脉经》以前在脉法上是主要的内容,但《脉经》以脉为主列出病证,就使古代主要是《内经》、仲景时代的平脉辨证以认识疾病提供治法的方法发生了某种变化,有使脉和证分成两个系列的趋势,即一个是《脉经》以前以疾病脉证合在一起的单系列的形式,一个是《脉经》以后的以脉列病和脉书以外书籍的以病列证的两个系列的形式。当然在医生诊治疾病时,这两个系列一般是同时使用的,但只是配合对号失掉了统一的精神和方法,使脉法走向僵化固定的道路,使病证的认识亦趋向简单化,后入总是自认不如仲景这亦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后来用的是以脉列病证的方法,于是就形成脉证对号、脉病对号,在最为重要的问题上亦就是将脉在诊断辨证上用「活」,从而获取病机的方法和内容却逐渐失挥了,后人除了复述《内经》、仲景的旧说以外,一般受两个系列的影响而无所作为。脉法成为专门之学以后,对脉的性质的认识在深人的同时亦趋于固定。脉法就是以各脉的性质与相应的病证配合,即所谓主病,所以在分析病机中活的利用脉象的情况很少得到应用和研究发展。到明清之际才有入发表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意见和经验等,但无疑是在接近中断的状态延长了很长的时期以后,人们的态度对此好像是自己的新发现似的,形成脉学发展中的一个波折,明清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见解虽然很多是有价值的,但认识却不够系统,亦多不够深入,只作为诊断体会或变例、特殊情况或发现等等提供出来,使本来应当是脉法在主病问题上的主要内容,成为了别解、异论或新奇、高奥和一般不易领会和掌握的东西了。成了「高论」这面然是后世脉学的一个新进展,但连做出成绩的人恐怕亦不理解这种问题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等等。 脉象的变动与病证机理的问题,是脉学发展中的一个波折复杂的问题,它没有在整个脉学发展中得到正常的发展,它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脉诊的意义最终是诊断辨证,尤其是通过脉证的综合分析,将辨证形成活的东西,具有辨证意义的内容,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却不尽如此,对此需要进行历史的回顾及分析讨论。

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对病机的认识

在古脉学时期脉法在医学中并不自为一个系列出现,它在构造部位上离不开经络,在诊断方法上强调四诊,色脉、色脉尺诊等,其本身亦是在使用遍诊诸法及人迎、脉口等等,没有以寸口一脉做为一个系列以诊诸病之说,由于它是认识疾病的各种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就成为系统辨证的一部分,而且通常还是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它本身亦就具有了和反映了中医具有辨证方法的辨证论治的精诣。古代脉诊原则上与临床、理论等都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它们是一个系列。从《内经》众多的经文中都能证实这一点,尤其是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脉含明阳。」这是总的认识与要求,阴阳是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它既是原则又要从各个具体方而得到具体的反映和支持,脉合阴阳的要求无疑是要脉法与理论、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抽像的认识到各种实践内容,都与整个医学活动相适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总体,从而反映以具有辨证精持的医学科学体系。古代脉学的全部有关脉法的论述亦完全反映了这一精神和实践,使诊断辨证的这一个系列达到统一。 脉诊一般说对疾病的诊断是没有持异性的,一个脉可以主多种病,一个病又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脉名不过数十,兼脉在持列组合中亦不是都可以相兼的,但病名何啻千百,其变动则可以说是无际的,所以脉诊对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意义是不大的,起码说不是绝对对应性质的。它的意义从中医的角度讲是在于辨证,亦就是做为分析认识人体以及疾病的非特异性的改变,质言之就是反应状态,或是适应性等等。其内容是丰富的,它貌似简单,但以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加以运用作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同时亦反映出中医学深湛的内涵,这种原则和方法远比在各脉之下列出主病的方法要实际、要糖辟,并且真正体现出中医学的性质和脉法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和持色。 在古代脉法中当然亦提到脉象变化和列出一些疾病等,但这是做为基本认识的一个方面,是很原则的概念式的,单凭这些认识或单纯丰富这样性质的内容,是不足以做为脉学全貌或微为主要内容的,有关这样的论述在《内经》、仲景书中论述的不多,并不能与其他具有辨证意义的内容相比。例如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上有「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微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等,《内经》有时亦常提到「脉滑日风,脉涩日痹」等等,然而大多数是做为举例并带有分析的性质,或者很原则,如病在中、病在外、难已、易已、新病、久病、危、死等等,《难经》虽有二十一难论脉,但涉及的以脉列病证的问题亦不过是「般则为热,迟则为寒」二语而已。在仲景书中亦只有在《伤寒论·平脉法》中的「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微句,其抽貌似以脉列病的条文多属于举例和为了讨论问题而设,他们所涉及的主病内容其实是与以脉列病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以辞害意」。 总之,在古脉学中以脉列病的形式和方法只是个基本内容,不是脉象主病问题,更重要的内容亦不是深湛的部分。古脉法的重要内容是在讨论脉象所反应的人体反应、适应等问题。通过与疾病、人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以深化对病症的认识,掌握病证的机理。病机是灵活变化的,它是在整体观和对疾病的认识作为邪正两方面的物质的力量,乃至于性质的消长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论述病机论述脉象对病机的意义的同时,有必要特脉象在这些方面的有关问题予以说明,才能对病机有一个较全而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