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养生之道

秋去冬来养生注意补肾防寒护阳气

发布时间:2022-11-18 16:39:25 作者:众妙之门 点击:160 【 字体:

11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根据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古时民间习惯把立冬节气认为是冬季的开始,是万物藏收,补肾强身之时。

立冬有三候

古人把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意思是立冬之日“水始冰”,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

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时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万物凋零、寒风凛冽的冬天,而南方的广东因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日间阳光和暖,气候干燥,但早晚寒凉,温差较大。

在这秋冬交替之际,养生调理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可适当进补强身,同时注意防寒防燥,总以润燥养阴、护阳补肾为重点。

保持充足睡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

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

此外,《摄生消息论》记载:“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寒极方加绵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说的是冬天睡觉时不可一下子盖得太厚。

晨运勿早须防寒

立冬节气前后,由于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没完全消耗,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还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舒适。

但早晚气温往往较低,需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免着凉。

即使素体健康之人也不宜穿着背心、短裤到室外锻炼,老人及体弱之人夜间外出最好穿戴帽子、围巾、过踝长袜等保暖衣物,以避免头颈、肩部及下肢受寒。

立冬时节,阳消阴长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

此时养生当遵循阴阳之道,顺应气机降敛之势,注意早上晨练“必待日光”,不宜过早,以利于阳气的藏养。

同时,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汗出过多,伤津耗气而耗损身体。

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扇子舞、慢跑、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并以微微汗出为度,而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

另外,建议运动时随身携带干毛巾,在锻炼过程中及时擦干汗液,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由于气温下降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韧带的血管收缩,使得关节活动及肌肉伸展的幅度有所限制,容易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因此运动前必须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立冬进补有讲究

立冬时节,北方地区已进入寒冬,民间常有立冬吃饺子驱寒保暖的习俗,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而在南方,立冬节气前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仍以秋高气爽的气候多见,但弱冷空气时有来袭,并常伴骤然降温,早晚寒意习习,气候正缓慢向冬季的严寒过渡,此时也是人体补虚强身的重要时候。

“立冬补冬,补嘴空”,为补充元气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南方地区也有立冬进补的风俗。

牛肉、羊肉、鸡肉等肉食由于热量相对较高、御寒效果好,在冬季食谱中较为常见。

立冬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

时下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等阴伤症状,因此食补养身还需注意养阴润燥,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鲜枣、石榴、苹果、柑橘、柿子等应季果蔬,既可补充机体水分,又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而不动。

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通畅血脉,更重要的是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黑色”料理益肾气

秋冬季节交替之时,应当顺应自然界气机伏潜的趋势,注重补养肾气以助阳气固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乃是健康之根本,而“药补不如食补”,食疗养生相对平和,若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调养并不输于药疗的功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别以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所代表。

“肾主冬”,因而冬季养生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

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等,此类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养肾补虚之佳品。

而诸如海带、紫菜等颜色也偏黑的食物虽营养价值丰富,但性属寒凉,主要有清热、解暑、祛湿的功效,多食易伤阳气,一般更适合在夏天或初秋时节食用。

“艾”护阳气正当时

立冬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进补”手段。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由于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

虽然艾灸好处多多,但一般对怕风畏寒、手足不温、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等体质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

而素体口干咽燥、反复口疮长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阴虚火旺或体质偏于湿热之人则不适宜。

艾灸操作简单,适合个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艾灸方法是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灸。

一般每个部位灸10分钟,操作时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灸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容易减退,施灸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灼伤。

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其实立冬最好操作的补肾方法便是晒太阳。

阳光可使人体壮阳气,气血和畅,阴寒得除,对肾虚有好处。

不过,晒太阳也要适量,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可控制在30-60分钟,以背部对着太阳,不要仰脸正面迎着阳光。

早上8点-10点的冬阳最温柔,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大好时光。

午间11点-12点的阳气最旺盛,可以补充人体阳气。

大家可自行选择方便的时间外出晒太阳。

立冬穴位养生

肾与冬气相通应,所以立冬穴位养生仍以“补肾纳气”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肾俞穴、关元穴和涌泉穴。

肾俞穴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双腿并拢坐于床边,手掌对搓直到手心发热,然后轻轻贴在后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的肾俞穴(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边两指宽的位置),直到有热感为止。

功效:早晚各一遍,每次按摩200次,肾俞穴是很好的补肾穴,按摩可强肾纳气。

关元穴

定位: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前正中线上,肚脐直下三寸处。

方法:古人描绘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可见关元穴的重要性。

每天可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

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重叠在一起,点按穴位2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经常按摩能起到补益元气、强身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

涌泉穴

定位: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
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

方法:睡前用热水泡脚,按揉足心涌泉穴有酸胀感为宜。

泡脚水温为40℃左右,最佳时间为19~21时,这时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

功效: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坚持泡脚、按揉足心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肝肾的功效。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